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传统国学 > 文革水浒评论选章节目录 > 评《水浒》

评《水浒》(2/2)

文革水浒评论选作者:文革水浒评论选 2017-02-14 14:33
忠心不负朝廷。”甚至宋江死了,《水浒》还要让他的幽灵进入宋徽宗的梦境,向皇帝“垂泪启奏”,真可谓忠君报国,死而不已。总括宋江一生,他一直以“忠君”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而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大宋皇帝的忠实奴才。

    正是由于“忠君”,宋江一贯热中于受招安。早在他上梁山之前,当武松被逼投奔二龙山的时候,宋江就劝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宋江本人,如果能够在仕途上爬得上去,他是决不会上山的。但是,杀惜、刺配、被判死刑,弄得他“名又不成,功又不就”,甚至连命都保不住了,只好“权借水泊”,“随时避难”。宋江上了梁山,就起劲地鼓吹招安,等待招安,乞求招安,推行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

    为了受招安,他处心积虑地排斥晁盖,架空晁盖,两面三刀,小恩小惠,笼络人心,篡夺领导权。晁盖一死,他就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聚义”换成“忠义”,一字之差,篡改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革命路线。

    为了受招安,他不敢“侵占州府”,不去扩大农民起义军的地盘,故意放走朝廷的残兵败将,留下日后投降的后路。

    为了受招安,他软硬兼施,排挤革命派,压制革命派;同时招降纳叛,网罗世袭贵族、朝廷将领和豪绅地主,委以重任,组成一支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骨干队伍。

    为了受招安,他在一百零八人大聚会时,当众宣布“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公开抛出了乞降的纲领。接着,在菊花会上,他又赋词明志,“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为了受招安,他亲自出马,打通皇帝宠妓李师师的“枕头上关节”;派人向殿前太尉宿元景行贿,求宿太尉在皇帝面前说情;在梁山泊的死对头高俅被俘后,他竟奴颜婢膝地“纳头便拜,口称:‘死罪’”,乞求“慈悯”。其行径之卑劣,令人作呕。

    小说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又让他在宋江上山不久,中箭身亡,及早“归天”,正是为了突出宋江这个投降派,为他受招安扫除障碍。晁盖是梁山泊农民革命事业的奠基人,他有意“托胆称王”,立志“要和大宋皇帝作对”,坚持了一条农民起义的革命路线。宋江钻进农民起义队伍以后,以革命者的姿态,干反革命的勾当,用他的投降主义路线“修正”了晁盖的革命路线,搞修正主义。轰轰烈烈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就是这样葬送在宋江一伙投降派之手。宋江根本不是什么革命的“同路人”,而是一个把农民起义引向毁灭道路的叛徒。他对农民起义也谈不上什么“有功”,而是一个出卖农民革命的大罪人。

    有的评论文章说什么宋江这个人物具有双重性格,既有妥协性,又有革命性。这个论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宋江身在梁山,心在朝廷,自始至终坚持投降主义路线。他一贯忠于封建王朝,一贯反对农民革命,是钻到革命队伍里来破坏革命的,根本没有什么革命性可言。宋江的性格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投降派典型。

    一套投降主义哲学

    《水浒》这部书,为了宣扬投降主义路线,歌颂宋江一伙投降派,极力兜售腐朽透顶的孔孟之道,鼓吹一整套投降主义哲学。

    “天命论”是剥削阶级维护其反动统治,毒害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总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一反动的精神枷锁。而《水浒》却在第一回,开宗明义,就说人间的治乱祸福都是“天命”。不仅宋朝的历代皇帝是上天差遣的神仙下凡来统治人间,而且《水浒》的一百零八人也是天遣的“魔君”来世上历劫,退净“魔心”,以成“正果”。这一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就不再是两个敌对阶级的关系,而是同样奉“天命”而来,为行“天道”而生的了。一部《水浒》就建筑在这块“天命”的基石之上。书中两处“石碣天文”的描写,两次“九天玄女”的出现,两番“龙君”的显灵,都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强调“天命”的无上权威和主宰力量。例如,宋江刚刚上山,“九天玄女”就给他传下“法旨”:“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因此,农民起义队伍向地主阶级投降便是“顺天”;为皇帝尽忠,护地主阶级之国便是“替天行道”。《水浒》就这样把可耻的投降行为蒙上了一层神圣的灵光,把“天命论”当成了宣扬投降主义的理论根据。

    “忠义”是封建宗法思想的核心,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教条。《水浒》极力歌颂宋江为代表的投降派“忠义双全”,宣扬投降就是“忠义”,“忠义”必须投降。地主阶级中的有些人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出了《水浒》宣扬“忠义”的妙用。有的人说:“《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简直把《水浒》当成了“忠义”的代名词;有的人则干脆把《水浒》书名改为《忠义水浒传》。《水浒》这部书确实是以“忠义”为中心来设置矛盾,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忠义者”和不“忠义者”的矛盾是统贯全书的基本矛盾。小说中,反面人物高俅,“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正面人物宋江,则是“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水浒》写宋江的“造反”,不是“官逼民反”,而是“奸”逼“忠”反。他权居水泊,积聚力量,专等招安,报效朝廷,可以说是曲线“尽忠”。在对待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水浒》向地主阶级提供了比**更加毒辣的思想和策略,即用“忠义”这条绳索把农民起义队伍拉向投降。

    升官发财是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哲学,功名利禄是一切反动统治阶级网罗奴才的诱饵。《水浒》通过描写宋江的一生——从“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开始,到被迫上山,接受招安,去打方腊,终于功成名就结束,宣扬了反动腐朽的人生哲学。宋江认为人生在世,就要求得“官爵升迁”,“封妻荫子”,“光耀祖宗”,“青史留名”。这个“凌云志”,促使他自己大搞投降活动;他引诱别人投降的时候,也常常使用这一套。宋江可耻地死了,他手下的大部分头领也都在打方腊的过程中做了牺牲品。但《水浒》写的宋江等人的下场,并不象有人所说的“招安后的悲剧结局本身就带有批判性,告诉读者——此路不通”。恰恰相反,《水浒》的整个结局,不是批判性的,而是歌颂性的。你看,死了的,“各授名爵”,有子孙者“承袭官爵”,无子孙者“敕赐立庙”;活着的,“管军管民,护境为官”。宋江死后,天子还“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并命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御笔亲书‘靖忠之庙’”,“年年享祭,岁岁朝参,万民顶礼”。在地主阶级眼里,还有比这更大的荣耀么?“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水浒》全书结尾中的这两句诗,也就是宣扬投降主义哲学最后完成的一笔。***

    古往今来,革命阵营中总会出现叛徒,出现投降派。宋江,是古代投降派。修正主义者,向国内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投降,是现代投降派。**、**一类,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就是对内搞阶级投降主义,对外搞民族投降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要反修防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必须知道投降派,识别投降派,反对投降派。

    在当前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的运动中,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开展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揭露《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本质,揭露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批判《水浒》研究中的阶级斗争调和论,划清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原则界限,充分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这不但对于古典文学研究,对于整个文艺评论和文艺工作,而且对于中国**人、中国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和一切革命群众,在现在和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的革命路线坚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