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被告 萨达姆(3)(2/2)
《终极审判》作者:李涛 2017-02-13 13:18
?纳依夫的军官在珍后成为总理,在伊拉克闸军界,纳依夫也有不少拥护者,而纳依夫并不是复兴社会党的成员,复兴社会党非常担心纳依夫会成为自己的政治对手。1963年复兴社会党被清除出政府的事件给萨达姆的印象太深了,萨达姆决定先发制人,不管纳依夫是否有心和复兴社会党作对,都要将纳依夫扫地出门。在和复兴社会党高层交流后,萨达姆用枪顶着纳依夫来到机场,命令纳依夫到摩洛哥去当伊拉克大使。机场上到处都是纳依夫的人,他们丝毫没有发现什么异样,纳依夫乖乖地钻进飞机,离开伊拉克。复兴社会党牢牢把持国家大权后,随即面临着内部分裂的问题。党内要人拉开架势,都想得到更大的权力。此时,萨达姆还没有什么权力野心,参与1966年兵变也好,赶走纳依夫也罢,都是在向复兴社会党尽力罢了。但萨达姆为复兴社会党立下的功劳,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贝克尔总统对萨达姆信任有加,在处理国家要事上,少不了要听听萨达姆的意见。很快,萨达姆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按照伊拉克宪法,当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总统都缺席的时候,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就可以代行他们的权力。萨达姆成了伊拉克响当当的二把手,而此时他才只有30岁。萨达姆一开始并没有接受这个副主席职位。有人以为,这只是萨达姆玩弄的一个把戏,这种拒绝一方面可以显示出萨达姆对复兴社会党的忠心,表明他为复兴社会党看除自己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人能担任这一职位,且这个人是否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最终,萨达姆正式接受了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一职,成未克尔的左膀右臂。由于贝克尔的年老和精力不济,政事越来越多地交由萨达姆处理。在暗潮澎湃的伊拉克政坛,锋芒毕露的政治家很容易受到攻击,萨达姆对此心领神会。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成绩归功在贝克尔身上,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在提到贝克尔时,尊贝克尔为“革命之父”,这一切都令贝克尔十分受用。萨达姆辅佐贝克尔多年,位高权重,却从没给人丝毫欲图取代贝克尔的嫌疑与猜忌。萨达姆代贝克尔料理革命指挥委员会和复兴社会党的各种事务,政权、军权一时间都集中在他手里,只要他想,便随时可以将贝克尔推翻。但萨达姆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冲动的提克里特小伙子了,他知道贝克尔已经将他默认为自己的接班人,此时,忠诚与实干远比抢班夺权更为重要。一向忠心耿耿的萨达姆果然赢得了贝克尔的信赖。在纪念复兴社会党夺权10周年大会召开的前一天,贝克尔宣布辞去职务,并公宽示,萨达姆是自己的接班人。第二天,萨达姆就正式宣誓就任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和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至此,萨达姆的时代正式开始。四 两伊战争:枭雄间的争斗伊朗是伊拉克的邻居,也是伊拉克的宿敌,这两个国家的矛盾在萨达姆出生之前就扎下了根。伊拉克是底格里斯河文明和幼发拉底河文明的发源地,在伊拉克的土地上曾有过亚述王国和巴比伦王国。可这两个辉煌一时的王国都被伊朗的前身阿契美尼德帝国毁灭。伊朗和伊拉克的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又有逊尼派和什叶派,其中什叶派尊奉的许多圣人,其陵墓都在伊拉克境内,比如什叶派创始人阿里。伊朗有大量什叶派信徒,这些信徒时不时会涌到伊拉克参拜圣人陵墓,千年来一直如此。宗教将伊朗和伊拉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按照一般逻辑,两个拥有相同信仰并交往甚久的国家,理应亲如兄弟。但实际上,当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情况就复杂了。伊拉克是个阿拉伯国家,伊朗则是波斯人占大多数的国家。萨达姆所在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秉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将那些应属于阿拉伯的领土收到阿拉伯人手里。而这些领土中就包括一些伊朗土地。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连带起中东的动荡,美国等西方国家很想将中东打造成抵抗苏联的堡垒,非常注重其对伊朗、伊拉克等国的影响力。1963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在美国的支持下推行起“白色革命”,颁布一系列西方式的政策,引起了伊拉克复兴社会党的不满。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因为反对巴列维,被迫逃到伊拉克的圣城纳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