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待教而善的人性论(2/2)
《董仲舒评传》作者:董仲舒评传 2017-02-13 12:39
相近,而与苟卿的性恶论不同;凌曙在《春秋繁露注》中所引张皋文的观点认为,董子与孟、苟均无大的差异。到了近现代,冯友兰先生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乃是孔、孟、苟学说的"融合"①;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认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的荒谬性"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与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之义颇有承借关系";②张岱年先生则认为,董仲舒"以生说性,颇近于告子"。③这就是以往对董子人性论的大致评说。近年来虽有些新观点,然而总体尚未超出以往的评议。
① 《尚书·汤浩》。
② 《论语·阳货》。
③ 《论语·阳货》。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 年版,第518 页。
②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14 页。③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201 页。
① 《尚书·汤浩》。
② 《论语·阳货》。
③ 《论语·阳货》。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 年版,第518 页。
②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14 页。③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20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