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章节目录 > 二、"天"的构成和宇宙图式

二、"天"的构成和宇宙图式(2/2)

董仲舒评传作者:董仲舒评传 2017-02-13 12:39
于东南;第二,阴阳运行的方向与以往的不同,它们是相反而行;第三,提出了阴阳的两个合别点(北、南),北为天道之终始。综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专论阴阳运行的篇目,主要论述如下: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人,藏其休也。阴气始东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人,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休。①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俯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合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①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 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入则阴出,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于前,冬交于后,而不同理。??天之道,初薄大冬,阴阳各从一方来,而移于后,阴由东方来西,阳由西方来东。至于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别而相去,阴适右,阳适左。??冬月尽,而阴阳俱南还,阳南还出于寅,阴南还入于戌,此阴阳所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

    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暖热。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别而相去,阳适右,阴适左。??夏月尽,而阴阳俱北还。阳北还而入于申, 阴北还而入(出)于辰②民此阴阳之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

    ③ 《春秋繁露·雨雹对》。

    ④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

    ① 《春秋繁露·阴阳位》。

    ② 《春秋繁露·阴阳位》。

    ③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① 《春秋繁露·阴阳位》。

    ①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

    ② 据凌曙注:"尚书考灵曜:仲冬,日出于辰人千申。"所以"入于辰"应改为"出于辰"。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③这些话读起来并不难懂,但要说清它的实际运行却不甚容易。以往的学者绘图有简有繁,看起来并不明晰,为此我们在以往绘图的基础上绘制了图2。

    此图简洁,但却能一目了然和明晰北地显示出董仲舒有关阴阳四季运行的路线及阴阳的终始合别、出地人地等。此图分明暗两部分,分别表示阳、阴。阳顺时运转,阴逆时运转。阳始于寅,入于申;阴始于辰,人于戌。此为阳阴出地、人地之处。阴阳正是通过这一运行判为四时的。冬至前,阳从西来东,阴由东来西,至冬至合而为一,之后阳适左,阴适右,阳出寅,阴人戌;阴阳继续南行,阳至正东,阴至正西,阴阳相半,寒暑均平,是为春分;阳阴继续南行,阳日鸿,阴日损,到正南方,阴阳相遇,阳到位,阴至休,此为夏至。此后,阳适右,阴适左,俱北还,阳入于申,阴出于辰,继续北行,阳至正西,阴至正东,阴阳相半,寒暑均平,是为秋分;阴阳继续北行,阳日损,阴日鸿,至正北方,阴阳相合,阴到位,阳至休,此为冬至。所谓"列为五行",这也是同阴阳四时的运行相联系的,并分别与四时相配。董仲舒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上,四曰金,五曰水。"①何以叫做"五行"呢?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②又说:"五行者,五行也。"③这就是说,行即是运行义。五种不同的运行,故谓之"五行"。可是他又说:"五行者,五官也"。④这实际上是把五行又看作阴阳运行的五种官能。如他说: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土居中央为之天润。⑤这里的配属是很清楚的,木配属东方主春,火配属南方主夏,金配属西方主秋,水配属北方主冬,土居中央主季夏,兼及其他四行。由此表明了五行与阴阳、四时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上在五行中的特殊地位及五行的次序。这个次序如董仲舒所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①现绘图如下(见图3)。

    正是基干五行与四时的这种关系,五行之间便有了所谓生、胜关系,"比相生而问相胜也"。②所谓"比相生",即按照董仲舒上述所说木、火、土、金、水这种"天次之序",相邻的两者,前者生后者,木生火,人生土,土生金,主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环相生。所谓"问相胜",即按照上述次序,中间隔一个,前者胜后者,这就是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①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②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③ 《春秋繁露·五行对》。

    ④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⑤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①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②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金又胜木,如此循环相胜。现列图如下(见图4):在他看来,五行的生、胜,乃是"天次之序",是不可颠倒和淆乱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①就是说,这是有关自然界和国家治乱的大事,不可疏忽。

    "人"是董仲舒"天"的构成中的最后一端,但这不等于说它不重要。

    相反,在董仲舒的宇宙论系统中,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万物之本,也可以说是天地与万物之间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天、地生养万物,有赖于人成之;另一方面,天之所以生养万物,其目的也全在于人。由此表明,人是天的生物,又是天的宠物。所以如果说为了突出"天"在董仲舒哲学中的至尊地位,把董仲舒的哲学说成"天的哲学",那么这个"天的哲学"的核心目的则是人。

    这就是董仲舒那个至高无上的天的复杂构成。从这个构成来看,作为一端的"天",指与地球相对的天空,它包括空气、日、月、星辰等;"地",即指整个地球,主要是山脉和平原大地等;阴、阳即指夭、地所蕴含之二气;五行木、火、土、金、水,此乃构成地球上所有存在的万物之物质元素及其形成的自然物质、运动形态和官能;人,除了其社会性之外,当然也是一种自然物。由此表明,董仲舒包含十端的"天"除人之外,都是非生物性东西,它不包括人之外的一切生物(动植物),因为它们已属于天之外万物之列。但这十端,包括人,都是物质之自然,即是自然物,这应是确定无疑的。我们之所以说董仲舒的"天"是自然物,除了其物质自然性外,另一方面是说,其运动规律也是自然的,非人为或神意安排的。例如他说: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远,踔而至精,一而少积蓄,广而实,虚而盈。①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俯而西人,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此外,还有我们在上面所已引用过的《天道无二》中的一段话,这些都表明,天之道是有其常规的,并且都是自然的,而非是神意的安排。类似于此的论述还很多,譬如在《雨雹对》中,他在回答鲍敞的"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问题时,也是从纯粹的自然运行现象来作解释的。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回,朝夕不息,??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熏蒿敲蒸,而风、雨、云、雾、电、雷、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喧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可见,这里也都是以天道阴阳之自然运行来说明其原因的,而没有神灵的任何地位和作用。这就再次表明了天之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自然属性。而这个自然之天也就是董仲舒的"天"的基础。

    ①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① 《春秋繁露·天容》。

    ①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