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章节目录 > 二、西汉前期的自然科学

二、西汉前期的自然科学(2/2)

董仲舒评传作者:董仲舒评传 2017-02-13 12:39
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提出"五德终始说"打下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后来在战国时的《礼记·月令》中,对《管子·四时》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以五行的盛衰来解释四时的变化,春季是"盛德在木",夏季是"盛德在火",秋季是"盛德在金",冬季是"盛德在水",夏秋之交为土。特别是它还用五行相生解释了四时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与五星的运行联系了起来。邹衍正是在这些思想基础上提出他的"五德终始说"的。邹衍创造的这套理论当然不单是表明自然界的五种物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用来解释历史,以人间之五帝应天上五帝之德,继起之帝王全依五行之序。从此,阴阳五行说在政治上便成了论证统治者当兴的理论依① 《国语·郑语》。

    ① 《左传》昭公九年。

    ②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③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④ 《左传》哀公九年。

    据。

    当然,五行之序为何?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如《吕氏春秋·应同》所说: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样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日: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人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这可以说是古典文献中所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较完整的"五德终始说"了。

    很明显,这种五德终始说是同神秘的祥瑞说相联系的。并且此"五德终始说"有着后者胜前者的关系或叫后者克前者的关系。

    汉代刘安所主持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五德终始说":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徽,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吴,其佐寿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大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这里不仅把五行同五星、五方、四时结合了起来,而且分别配以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五兽:苍龙、朱鸟、黄龙、白虎、玄武;五音:角、徵、宫、商、羽。

    由此可以发现,上述五帝与五行的顺序,前后为相生的关系。这就与《吕氏春秋·应同》的后者对前者为克、胜关系不同了。这两种"五德终始说",显然,都是为了当时的统治者的上台做论证的,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而设计的。前者强调的是秦灭周符合五行相胜说,后者强调的是汉继秦,符合五行相生说。这种论证当然是神秘的、非科学的,但在当时都是极为普通的,董仲舒正是以阴阳五行说释儒学,将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三)天文学

    中国作为东方天文学的发祥地,其特点是同当时中国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天体的运行和天体之间的结构。

    关于天体的运行,主要是日、月、五星的运动历法和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其他星体的出没等现象。在先秦,据《汉书》所载,黄帝时已有"黄帝五家历",在撷项帝时已有了司天官,而据《尚书》记载的传说,尧、舜、禹时即可以鸟、火、虚、昂来正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了。殷商之时,在其甲骨片的卜辞中已有了多种于支表,并已发现殷代历法有平年十二月和闰年十三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日的记载,至周初则已能预告一个月的初一了。这表明在推算日月的运行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春秋战国,可以说这是确立中国天文学独立体系的时期。在春秋的前期,频大月和闰月尚无规则,至春秋的中期,则已有了相当严格的规则,并采用了十九年七闰月法。至战国中叶便确立了四分历,以日为一年,以七十六年为安排频大月36514和置闰的共同周期。当时已有了天文学家甘德(楚人)和石申(魏人)的《天文星占》和《天文》八卷,并有了与观测天文相适应的仪器--圭表、漏壶等。另外,在中国先秦的历史文献中,还有着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公元前613 年)和大量流星及流星雨的记录,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星经》中(公元前四世纪),关于恒星位置的资料(1464 星)比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公元二世纪,1022 星)还多出1/3。这就是秦汉之前中国研究天体运行的水平。

    汉代在天文观测、历法、仪象等方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获得长足进步的黄金时代。汉初刘邦基本上沿用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法,后来到汉武帝,才在颛顼历基础上,制订了更为符合天象的太初历。这个历法已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内容,如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及二十四节气等。西汉末年,刘歆又编成了《三统历谱》,增补了日月食的周期和五星运行的内容。按照当时所制三统历的五星会合周期和公转周期与精密值相较,当时所测之值,有的与精密值完全一致,有的则相差不到一日。以会合周期来说,最小的误差,辰星为0.03 日,而最大的误差是火星,也不过0.6 日。由此可见当时历法的测定和计算的精确性已是相当高的了。

    汉代天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这是同当时制造和使用了先进的观测仪分不开的。如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 年)即立仪表测定日影的长短。武帝造太初历时,落下闳又改进了浑仪,重新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距离。此后又经过汉宣帝时的耿寿昌、汉和帝时的傅安到东汉的张衡,终于制成了水运浑象仪,从此便可以自动和近似正确地将天象演示出来。而这些仪器的制造又是同当时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分不开的。汉代的天文理论最主要的有三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下面就来对这三家的天文学说作一简单界说。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古老的传统学说,最早出现于周代,其代表作就是《周髀算经》。盖天说自身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汉代之前为旧盖天说,其主要观点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①后来这种说法受到浑天说的挑战,因而开始修正① 《晋书·天文志》。

    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新说,新说的要点是:"天象盖笠,地法覆槃。"②这两种观点就分别体现于《周髀算经》的上、下卷。按照《周髀算经》的新盖天说所云,"天地各中高外下",即半圆形的天和拱形的地。天在冬夏两季以均匀的速度转动。天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星右行,但天转疾而日月星辰迟,故日月星辰亦随天左行。所以它们实际上在东行而好像没入西方。此外,他们还以斜放的伞比喻天,这就包含了极轴倾斜度在内。可见盖天说虽然错误甚明,但也包含有合理成分。

    宣夜说思想可追朔至春秋战国,到东汉时为郄萌系统总结。他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③由此他批评了天为有形固体的观点,认为天之所以"苍苍然",乃是眼花的结果,日月星辰也非有一根系缀附于天体,而是"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④由此描述了一幅日月星辰在大气的维持下运行于无限空间的图景。这对于人们认识浩瀚的宇宙无疑是有极重要的意义的。

    关于浑天说。据传说尧帝时羲和立浑仪,这当然不足为据,但至少在战国时已开始流行,如慎到所说:"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⑤即此后来的浑天说内容。不过,据扬雄的《法言》所说,浑天说作为一说的正式创始人应为落下闳。这一学说的最后完成者则是东汉的张衡。浑天说的代表作即为张衡的《浑天仪图注》和他的《灵宪》。浑天说的主要思想内容是:"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①"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②这种浑天说虽然也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但把地球看作一个球体,这无疑是对天圆地方说之错误的纠正,而且张衡在《灵宪》篇中也指出:"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这就明确地表述了宇宙无限性的思想。张衡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这些,对于中国后来的天文学以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以上天文学的成就来看,对当时的哲学宇宙论无疑会发生重大的影响,董仲舒生活于西汉的前期,他虽未看到浑天说的最后完成,但从他关于阴阳的运行规律来看受到了上述天文学说的影响应是无疑的。

    ② 《晋书·天文志》。

    ③ 《晋书·天文志》。

    ④ 《晋书·天文志》。

    ⑤ 《慎子》。

    ① 《浑天仪图注》。

    ② 《浑天仪图注》。

    (四)中医学

    汉代正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代表当时中医理论最高水平并对董仲舒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成书于西汉,但却包含了战国以来许多医家的论著。《内经》一书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共计十八卷,百六十二篇。它涉及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医疗以及经络、针灸、卫生保健等众多方面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它深刻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堪称中医的经典。下面我们就对其理论体系及其特点作一简略的说明。

    首先是《内经》的气一无论的宇宙本原观。这是《内经》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全部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的作者们显然是继承了稷下道家以来的气一元论思想,它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是气之聚散和运动变化。如《内经》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善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①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致,不可胜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以法成。这就表明,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气之所致。包括日月之运行,四时之变化,物理之**,生物之变迁,乃至人的产生,都是由气而为。当然还不止于此,它还明确地把一切致病的原因归之于气:"百病生于气也"。④疾病,包括梦,《内经》也从阴阳之气的盛衰加以说明。这些显然并不科学,但这无疑表明了《内经》气一元论本原观的彻底性。

    《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重要方面及其特点,就是广泛运用阴阳五行说于人体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医疗。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而对它们的阐述主要是运用阴阳五行说。如在《内经》看来:"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①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②人当然也不例外:"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为阴,府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③另外,关于人体之经络,也有所谓三阴三阳,即大阴、太阳、少阴、少阳、阴明、阳明。《内经》还认为,只有保持人身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否则,阴阳乖戾,疾病就会到来:"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胜气争,九窍不通。"④正是因此,在诊病、治病中,《内经》也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① 《素问·五常正大论》。

    ② 《素问·宝命全形论》。

    ③ 《素问·宝命全形论》。

    ④ 《素问·举病论》。

    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② 《素问·阴阳应象》。

    ③ 《素问·金匮真言》。

    ④ 《素问·生气通天论》。

    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⑥治病则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内经》还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及十二经脉也还具有五行的性质,因而五脏及十二经脉之间也同五行那样具有相生相克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就说:"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又说:"五行以东方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灵枢·本脏篇》说:"脾居中土。"此外,还有肾水,心火,肺金。因此,《内经》又以五行的生克关系看待五脏、经脉的生理、病理,用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不过,在这种解释上也有不少牵强附会和主观的推断。因此,对阴阳五行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从总体上来说,应肯定它的积极作用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但同时也要看到其非科学性一面,认识其局限性。

    《内经》理论体系的第三个方面及特点,就是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系统。这主要是通过全身的经络和经脉系统来实现的。《内经》认为,人体的某个脏器或系统发生了病变,便会按照阴阳五行的关系影响到身体其他相关的脏器和系统,乃至影响全身。针灸治病也就是建立在通过经络系统把人体联成一个整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最后,《内经》理论体系的又一重要方面和特点,是把天与人看作是相似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宇宙化生了人。如《内经》所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①第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如《内经》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②又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①还有如上面所述阴阳、四时、五行的比类;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十二经脉应十二月,三百六十骨节应三百六十日等。这都表明了人体也具有如宇宙一样的小系统。第三,正是因为上面两点,天人之间有着感应和交感的关系。这种感应或交感,可以表现于多方面,但其中最基本或最根本的,就是人生于天(宇宙),需顺于天(宇宙),"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这就充分说明了顺于天或不顺于天的重要性。人之所以得病与此显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内经》强调人必须"法则天地","调于四时",即注意按四时阴阳二气的变化养生,在诊病、治病时要特别注意"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无疑受到当时这种中医理论的极大影响,当然,它也反过来给中医理论以重大影响。

    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① 《素问·宝命全形论》。

    ② 《灵枢·邪客篇》。

    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