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让"须眉"的咏史诗(2/2)
《李清照评传》作者:李清照评传 2017-02-13 12:32
张说前往吊唁时,果然对姚家所陈之物再三顾视。姚子遂按其父所嘱办理。张在为姚所写的神道碑文中,对其功德备加称颂。不几日,张果然差人诣姚家,以措词欠周为由,要将碑文取回修改。姚子便陪来人观看已经刻石的碑文,并说此文已上奏朝廷。听了使者的回话,张说才知道自己又被姚崇算计了。清照诗中所隐括的这段故事,既不见于正史,也与史实不符。想必她是有感于朝臣间的相互倾轧,当时她本人虽尚未受到党争株连,但其"前辈"文友如晁补之,张耒等,早已被作为追随苏轼反对变法的旧党吃尽了昔头;她的外祖父家也是常常被人算计的。
清照的这两首诗实际是浑然一体,讲的是一回事,不仅其"史识"可嘉,诗艺亦很高,几无一句不体现出诗人卓越的见解和凝炼的笔力。如第二首的最后一句"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乍一看只是一句出自野史的闲话,实际却包含着很微妙的历史内容。它说的是宦官高力士,玄宗时他权力极大,四方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肃宗作太子时,曾以兄礼事之。外将内相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曾与他串通一气。安史之乱时,他扈从玄宗入川,又扈从回到长安,功劳不可谓不大。但随着玄宗的失势,他竟被放遂到遥远的巫州。在那里他看到园落中生长的荠菜,当地人不知能吃,遂生身世之叹,口吟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①。等到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回到长安时,玄宗父子相继去世,这个七十九岁的老家奴也痛哭而卒。清照诗的极为可取之处是,她把皇室内部的最高权力之争,通过高力士的身世变迁,表现得既含蓄又尽致。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少女,她不仅比"前辈"、"士大夫"更具"史才"、"史识",也更具"史德"。
把她的这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称为不让"须盾"的少年成名之作,当比周煇所云"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②和陈宏绪所云:"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①,更通俗、切实一点,也当更符合今天读者的口味。
(二)以古鉴今的"惊人"篇章
由于传主别具"史识",披阅广博,对历代兴废,人事掌故烂熟于心,所以她的现存十多首诗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咏史的成分。标题作《咏史》的"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固属"咏史"之什,那么涉及项羽和王导、刘琨的章句,又何尝不是"咏史"。传主对她的诗和对她的词一样,都很自信。在其《词论》中虽未言传,但可以意会的是,她认为自己的词作不管在声律方面,还是在题材内容或表现手法"铺叙"、"典重"等方面,均无可挑剔,而对于其诗更自谓"学诗谩有惊人句"!又岂止是"惊人句","惊人"的篇章也不乏其例,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因版本不同,题目又作《绝句》、《夏日绝句》,写得很通俗,即使用事亦不难懂。比如"人杰"和"鬼雄",读者不难看出这是对杰出人物和死于国事的战士的褒美之语,但却不是随意杜撰之辞。"人杰"是刘邦称① 刘昫等《旧唐书·高力士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周烬《清波杂志》卷八。
① 陈宏绪《寒夜录》卷下。
赞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话:"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①"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诗的前两句是说,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作一个象张、萧、韩那样的治国平天下的豪杰,死后则应该成为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鬼魂中的枭雄。后二句借用项羽的故事,意渭项羽在生死关头不肯过江苟安,不失为盖世英雄。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把船靠岸,等待项羽上船,并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项羽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③遂自刎而死。
看来,李清照是很佩服这位末路英雄的。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独到之见,亦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英雄史观。但此诗的意义主要不是在歌颂项羽,而是与她同在建炎年间所写的上引《咏史》诗一样,旨在讥讽不图规复的南宋朝廷和宋高宗的逃跑主义。《咏史》诗主要当是针对张邦昌、刘豫之流而发的。任河北路割地使、曾与康王赵构同质于金的张邦昌,在靖康之变后,降金建立傀儡政权,称"楚帝"三十三天后,高宗赵构即帝位,张邦昌被放逐到长沙处死。三年之后的建炎四年(1130 年),历任河北提刑等职的刘豫受金册封为"齐帝",并多次配合金兵攻宋。李清照的《咏史》诗把这班无耻之徒比作篡夺汉室政权的王莽"新朝",并嘲之为多余无用的"赘疣";而《乌江》诗则偏重于劝喻。同期同类之作尚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和"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诸则失题之句。读这类诗时,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诗人的一颗渴望恢复的赤子之心。把对江山社稷的这番忠荩之意,变为以古鉴今的"惊人"篇章,这当是此类诗的肯綮。
今天我们评价《乌江》诗,还应赘言几句,提请读者不要拘泥于字面,而应该看到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初衷也不在于对项羽"不肯过江东"本身的称颂,尽管我们不是在提倡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的失败并不是什么值得个人效仿的英雄行为。此外,诗人倡导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要有一点精神、要有志气的意思,而与那种志大才疏、徒有豪言壮语自封的"英雄",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既崇拜那种叱咤风云光采奕奕的英雄,也看重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具有烛光精神,和那种消耗自己滋补别人具有"维他命"风范的无名英雄。但愿有更多的人,去充当那种不再上演"别姬"悲剧的,既平凡又豪迈的新时期的真正的人杰和英雄。
① 《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史记·项羽本纪》。
清照的这两首诗实际是浑然一体,讲的是一回事,不仅其"史识"可嘉,诗艺亦很高,几无一句不体现出诗人卓越的见解和凝炼的笔力。如第二首的最后一句"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乍一看只是一句出自野史的闲话,实际却包含着很微妙的历史内容。它说的是宦官高力士,玄宗时他权力极大,四方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肃宗作太子时,曾以兄礼事之。外将内相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曾与他串通一气。安史之乱时,他扈从玄宗入川,又扈从回到长安,功劳不可谓不大。但随着玄宗的失势,他竟被放遂到遥远的巫州。在那里他看到园落中生长的荠菜,当地人不知能吃,遂生身世之叹,口吟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①。等到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回到长安时,玄宗父子相继去世,这个七十九岁的老家奴也痛哭而卒。清照诗的极为可取之处是,她把皇室内部的最高权力之争,通过高力士的身世变迁,表现得既含蓄又尽致。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少女,她不仅比"前辈"、"士大夫"更具"史才"、"史识",也更具"史德"。
把她的这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称为不让"须盾"的少年成名之作,当比周煇所云"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②和陈宏绪所云:"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①,更通俗、切实一点,也当更符合今天读者的口味。
(二)以古鉴今的"惊人"篇章
由于传主别具"史识",披阅广博,对历代兴废,人事掌故烂熟于心,所以她的现存十多首诗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咏史的成分。标题作《咏史》的"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固属"咏史"之什,那么涉及项羽和王导、刘琨的章句,又何尝不是"咏史"。传主对她的诗和对她的词一样,都很自信。在其《词论》中虽未言传,但可以意会的是,她认为自己的词作不管在声律方面,还是在题材内容或表现手法"铺叙"、"典重"等方面,均无可挑剔,而对于其诗更自谓"学诗谩有惊人句"!又岂止是"惊人句","惊人"的篇章也不乏其例,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因版本不同,题目又作《绝句》、《夏日绝句》,写得很通俗,即使用事亦不难懂。比如"人杰"和"鬼雄",读者不难看出这是对杰出人物和死于国事的战士的褒美之语,但却不是随意杜撰之辞。"人杰"是刘邦称① 刘昫等《旧唐书·高力士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周烬《清波杂志》卷八。
① 陈宏绪《寒夜录》卷下。
赞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话:"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①"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诗的前两句是说,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作一个象张、萧、韩那样的治国平天下的豪杰,死后则应该成为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鬼魂中的枭雄。后二句借用项羽的故事,意渭项羽在生死关头不肯过江苟安,不失为盖世英雄。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把船靠岸,等待项羽上船,并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项羽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③遂自刎而死。
看来,李清照是很佩服这位末路英雄的。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独到之见,亦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英雄史观。但此诗的意义主要不是在歌颂项羽,而是与她同在建炎年间所写的上引《咏史》诗一样,旨在讥讽不图规复的南宋朝廷和宋高宗的逃跑主义。《咏史》诗主要当是针对张邦昌、刘豫之流而发的。任河北路割地使、曾与康王赵构同质于金的张邦昌,在靖康之变后,降金建立傀儡政权,称"楚帝"三十三天后,高宗赵构即帝位,张邦昌被放逐到长沙处死。三年之后的建炎四年(1130 年),历任河北提刑等职的刘豫受金册封为"齐帝",并多次配合金兵攻宋。李清照的《咏史》诗把这班无耻之徒比作篡夺汉室政权的王莽"新朝",并嘲之为多余无用的"赘疣";而《乌江》诗则偏重于劝喻。同期同类之作尚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和"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诸则失题之句。读这类诗时,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诗人的一颗渴望恢复的赤子之心。把对江山社稷的这番忠荩之意,变为以古鉴今的"惊人"篇章,这当是此类诗的肯綮。
今天我们评价《乌江》诗,还应赘言几句,提请读者不要拘泥于字面,而应该看到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初衷也不在于对项羽"不肯过江东"本身的称颂,尽管我们不是在提倡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的失败并不是什么值得个人效仿的英雄行为。此外,诗人倡导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要有一点精神、要有志气的意思,而与那种志大才疏、徒有豪言壮语自封的"英雄",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既崇拜那种叱咤风云光采奕奕的英雄,也看重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具有烛光精神,和那种消耗自己滋补别人具有"维他命"风范的无名英雄。但愿有更多的人,去充当那种不再上演"别姬"悲剧的,既平凡又豪迈的新时期的真正的人杰和英雄。
① 《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