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记》的取材义例(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为六条义例,或曰六条标准。
(1)"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是推尊孔子,以六艺经传和孔子之言作为鉴别是非的标准。本书第三章"私淑至圣先师孔子"一节有详论,兹从略。
(2)"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这一原则表明司马迁以雅正的古文献作为述史依据,具有科学精神,《五帝本纪赞》、《三代世表序》、《仲尼弟子列传赞》等篇作了交代。《五帝本纪》就是一篇以古文记载为主要依据而"择其言尤雅者"的典型例证。司马迁运用古文的基本功从问故于孔安国打下扎实的基础,亦详第三章,这里不再复述。
(3)"纪异而说不书,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天官书》云:"幽厉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讥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大宛列传赞》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所谓"纪异而说不书",这是究天人关系的一个原则。司马迁精通天文、律历,但古代的科学知识是与宗教迷信、神话传说杂揉在一起的。实际观察天象,可以验证"星气之书,多杂讥祥,不经";但巫祝的预言有经验作基础,故也"时或颇中"于是司马迁又认为"推其文,考其应,不殊"①。天道性命到底有无呢?司马迁既怀疑,又相信。"纪异",就是对天异灾变加以记载;而"说不书",即对感应的说法不作记载。《律》《历》《天官》三书记载了天变以及感应的资料,而在载人事的纪传中并不加以发挥。天是天,人是人,两者在《史记》五体的分工中作了明显的区分。尤其是七十列传,力求实录人事的历史变化,而①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
对虚妄荒诞之说加以摈斥或揭露。所以《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荒诞无稽,非信史,一概不录。
(4)"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至于世传其书者,论其轶事。"这一原则司马迁反复申言之,在《留侯世家》、《张丞相列传》、《管晏列传赞》、《孙子吴起列传赞》分别作了交代。记载天下大事与记述人物轶事是怎样关联的呢?原来司马迁的这一原则是运用选择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以反映历史的本质。具体说就是,对于无功无过的显宦,司马迁不为之作传;反之,事关治道的下层人物,司马迁选择典型一一立传;对于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书说传于后世的人物,则只载其轶事。司马迁怎样运用选择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形象的,将在第七章中详论。从编纂方法上说,司马迁的这一原则是以简驭繁之法,它使以人物为中心的《史记》,只用了五十二万余字,就叙述了近三千年的史事,真正做到了字字精练,要言不烦。
(5)"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三代世表序》云:"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仲尼弟子列传赞》云:"疑者阈焉。"五帝三代之本纪、年表,只载世系而不记年,殷周二纪载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母吞玄鸟卵或履巨人迹而生,又云其父为帝喾,就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之运用。
(6)"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由于司马迁的述史理想是"成一家之言",他要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因此,他虽然提出了"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的考信原则,但引载六艺经传及百家杂语,并不墨守教条,而是要进行一番"厥协"、"整齐"的工作。
"厥协",即综合;"整齐",即删汰别择。司马迁"厥协"、"整齐"的手法主要有四种:①剪裁摘要;②增文补史;③训释古文;④熔铸改写。这四种手法常常是交叉运用,而以熔铸改写为主。《五帝本纪》载瞽叟和象如何迫害舜的故事,主要采自《盂于》和《淮南子》。《孟子·万章上》说象谋害舜后,前往舜宫,企图霸占二嫂,但舜己从井中出,先归家。按儒家礼教,象是不能法污二嫂的,他的活动只不过是衬托舜的伟大。司马迁采摘熔铸,改写为,当舜从井中出来归家时,象已在自己的居室调戏舜之二妻。司马迁的这一改写,不但使故事更加戏剧化,而且使斗争更合理、更激烈。《史记》以实录著称于世,是就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而言。至于细节,《史记》往往有文学手法的运用。例如《孔子世家》引载《论语》材料,一一作了时间和场景的定位,形成了连贯的编年史料描述人物的行状,这显然是一种文学构思。
总上所述,《史记》取材,有着严密的史法义例,宗旨是"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取材义例,不仅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和卓越史识,而且许多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班氏父子谓《史记》专务广博而疏略抵牾①,郑樵讥《史记》博雅不足①,都是片面的。
①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① 班氏父子的批评,班彪语载《后汉书·班彪传》,班固语载《汉书·司马迁传》。
(1)"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是推尊孔子,以六艺经传和孔子之言作为鉴别是非的标准。本书第三章"私淑至圣先师孔子"一节有详论,兹从略。
(2)"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这一原则表明司马迁以雅正的古文献作为述史依据,具有科学精神,《五帝本纪赞》、《三代世表序》、《仲尼弟子列传赞》等篇作了交代。《五帝本纪》就是一篇以古文记载为主要依据而"择其言尤雅者"的典型例证。司马迁运用古文的基本功从问故于孔安国打下扎实的基础,亦详第三章,这里不再复述。
(3)"纪异而说不书,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天官书》云:"幽厉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讥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大宛列传赞》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所谓"纪异而说不书",这是究天人关系的一个原则。司马迁精通天文、律历,但古代的科学知识是与宗教迷信、神话传说杂揉在一起的。实际观察天象,可以验证"星气之书,多杂讥祥,不经";但巫祝的预言有经验作基础,故也"时或颇中"于是司马迁又认为"推其文,考其应,不殊"①。天道性命到底有无呢?司马迁既怀疑,又相信。"纪异",就是对天异灾变加以记载;而"说不书",即对感应的说法不作记载。《律》《历》《天官》三书记载了天变以及感应的资料,而在载人事的纪传中并不加以发挥。天是天,人是人,两者在《史记》五体的分工中作了明显的区分。尤其是七十列传,力求实录人事的历史变化,而①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
对虚妄荒诞之说加以摈斥或揭露。所以《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荒诞无稽,非信史,一概不录。
(4)"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至于世传其书者,论其轶事。"这一原则司马迁反复申言之,在《留侯世家》、《张丞相列传》、《管晏列传赞》、《孙子吴起列传赞》分别作了交代。记载天下大事与记述人物轶事是怎样关联的呢?原来司马迁的这一原则是运用选择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以反映历史的本质。具体说就是,对于无功无过的显宦,司马迁不为之作传;反之,事关治道的下层人物,司马迁选择典型一一立传;对于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书说传于后世的人物,则只载其轶事。司马迁怎样运用选择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形象的,将在第七章中详论。从编纂方法上说,司马迁的这一原则是以简驭繁之法,它使以人物为中心的《史记》,只用了五十二万余字,就叙述了近三千年的史事,真正做到了字字精练,要言不烦。
(5)"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三代世表序》云:"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仲尼弟子列传赞》云:"疑者阈焉。"五帝三代之本纪、年表,只载世系而不记年,殷周二纪载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母吞玄鸟卵或履巨人迹而生,又云其父为帝喾,就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之运用。
(6)"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由于司马迁的述史理想是"成一家之言",他要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因此,他虽然提出了"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的考信原则,但引载六艺经传及百家杂语,并不墨守教条,而是要进行一番"厥协"、"整齐"的工作。
"厥协",即综合;"整齐",即删汰别择。司马迁"厥协"、"整齐"的手法主要有四种:①剪裁摘要;②增文补史;③训释古文;④熔铸改写。这四种手法常常是交叉运用,而以熔铸改写为主。《五帝本纪》载瞽叟和象如何迫害舜的故事,主要采自《盂于》和《淮南子》。《孟子·万章上》说象谋害舜后,前往舜宫,企图霸占二嫂,但舜己从井中出,先归家。按儒家礼教,象是不能法污二嫂的,他的活动只不过是衬托舜的伟大。司马迁采摘熔铸,改写为,当舜从井中出来归家时,象已在自己的居室调戏舜之二妻。司马迁的这一改写,不但使故事更加戏剧化,而且使斗争更合理、更激烈。《史记》以实录著称于世,是就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而言。至于细节,《史记》往往有文学手法的运用。例如《孔子世家》引载《论语》材料,一一作了时间和场景的定位,形成了连贯的编年史料描述人物的行状,这显然是一种文学构思。
总上所述,《史记》取材,有着严密的史法义例,宗旨是"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取材义例,不仅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和卓越史识,而且许多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班氏父子谓《史记》专务广博而疏略抵牾①,郑樵讥《史记》博雅不足①,都是片面的。
①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① 班氏父子的批评,班彪语载《后汉书·班彪传》,班固语载《汉书·司马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