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正《史记》断限(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迁自述《史记》字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个标尺。《史记》讫于太初,合于此;讫于麟止,大不相合。第三,依据司马迁的历史观,汉武帝时代的事势变化来推断,司马迁在行文中往往有揭示。例如,在《诸侯王年表序》中说:"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明言"至太初"。又云:"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指事势变化。又如,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说:"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在《天官书》中说:"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这些话头都指出《史记》下限在太初。第四,以《史记》实际断限来验证。《历书》序事至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历术甲子篇》以太初元年起排列年名。《天官书》述汉兴以来天人感应之变,"百年之中"至太初"兵征大宛"而讫。《封禅书》记事至太初三年。《河渠书》序事至元封二年,武帝亲临瓠子塞河止。《平准书》序事至元封元年。年表叙事,《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候者年表》、《建无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均讫于太初四年。
综上考证,司马迁对下限有两次修正。"至太初而讫"乃是一个时代的断限,并非绝对年代。太初元年修正,延伸下限至太初元年,随着事势的发展,而后延伸至太初四年。若取绝对年代,当从年表,以太初四年为正。司马迁何以延伸《史记》下限至太初呢?简言之,太初改历象征西汉极盛。汉武帝即位,至无狩元年历十九年,文治武功,方兴未艾。元狩元年至太初元年又十九年,至太初四年历二十二年。这一时期,汉武帝外伐四夷,内兴功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故封禅改历,象征西汉极盛。《史记》十表是划分历史断限的,十表序又清楚地阐明了历史断限的理论,反复申说"汉定百年之间","至太初百年之间","于是谨其始终,表见其文",由此可见,延伸下限至太初,是按历史发展的自然断限。西汉建立在公元前206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为98 年,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01 年为102 年,言"百年之间"是举其成数。
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还,西域归附,汉武帝事业达到了光辉的顶点,此后就从顶峰上跌落下来。司马迁再次修正《史记》下限至太初四年。因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是司马迁在《自序》中明确交代的一个历史方法论。司马迁还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批判了"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的非历史观点和方法论。司马迁围绕"治""乱"二字写历史,十分注重历史事变的始末。在司马迁看来,只有用"综其终始"的方法,"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修正《史记》下限,从"至于麟止"延伸"至太初而讫",这也是"成一家之言"的必然发展。
② 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史事内容详本书第九章,司马迁对《史记》的修订一目。
总括上述,太初改历,司马迁躬逢盛时,他激动不已,被汉家的盛大气象所倾倒,决定修正父亲发凡起例的《史记》断限。司马迁扩展上限起于黄帝突显大一统历史观;延伸下限至太初元年,增强现代史内容,颂扬大汉威德。从黄帝至汉武帝,正象征历史从统一发展而走向大一统,这是具有深意的史识。随着事势的发展,司马迁受李陵之祸,第二次修正《史记》断限,将讫于太初元年的下限延伸讫于太初四年,以"见盛观衰",同时抒写愤懑,吐发不平际遇,使《史记》熔铸了人民性的成分。司马迁两次修正《史记》断限,两次升华《史记》主题,他的思想也从温和刺讥走向激烈抗争,并形成"是非颇谬于圣人"的异端思想而熔铸在体大思精的著作中。太初改历与受李陵之祸,恰好就是司马迁述史历程的两个转折点。
综上考证,司马迁对下限有两次修正。"至太初而讫"乃是一个时代的断限,并非绝对年代。太初元年修正,延伸下限至太初元年,随着事势的发展,而后延伸至太初四年。若取绝对年代,当从年表,以太初四年为正。司马迁何以延伸《史记》下限至太初呢?简言之,太初改历象征西汉极盛。汉武帝即位,至无狩元年历十九年,文治武功,方兴未艾。元狩元年至太初元年又十九年,至太初四年历二十二年。这一时期,汉武帝外伐四夷,内兴功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故封禅改历,象征西汉极盛。《史记》十表是划分历史断限的,十表序又清楚地阐明了历史断限的理论,反复申说"汉定百年之间","至太初百年之间","于是谨其始终,表见其文",由此可见,延伸下限至太初,是按历史发展的自然断限。西汉建立在公元前206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为98 年,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01 年为102 年,言"百年之间"是举其成数。
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还,西域归附,汉武帝事业达到了光辉的顶点,此后就从顶峰上跌落下来。司马迁再次修正《史记》下限至太初四年。因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是司马迁在《自序》中明确交代的一个历史方法论。司马迁还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批判了"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的非历史观点和方法论。司马迁围绕"治""乱"二字写历史,十分注重历史事变的始末。在司马迁看来,只有用"综其终始"的方法,"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修正《史记》下限,从"至于麟止"延伸"至太初而讫",这也是"成一家之言"的必然发展。
② 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史事内容详本书第九章,司马迁对《史记》的修订一目。
总括上述,太初改历,司马迁躬逢盛时,他激动不已,被汉家的盛大气象所倾倒,决定修正父亲发凡起例的《史记》断限。司马迁扩展上限起于黄帝突显大一统历史观;延伸下限至太初元年,增强现代史内容,颂扬大汉威德。从黄帝至汉武帝,正象征历史从统一发展而走向大一统,这是具有深意的史识。随着事势的发展,司马迁受李陵之祸,第二次修正《史记》断限,将讫于太初元年的下限延伸讫于太初四年,以"见盛观衰",同时抒写愤懑,吐发不平际遇,使《史记》熔铸了人民性的成分。司马迁两次修正《史记》断限,两次升华《史记》主题,他的思想也从温和刺讥走向激烈抗争,并形成"是非颇谬于圣人"的异端思想而熔铸在体大思精的著作中。太初改历与受李陵之祸,恰好就是司马迁述史历程的两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