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章节目录 > 二、制定太初历

二、制定太初历(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重大的历法改革。汉以前的古历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历。古六种历的岁余都为四分之一日,故称四分历。《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颛顼历》。以《太初历》与《颛顼历》全面比较,有重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太初历》经过精密测定的历元为太初元年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它纠正了《颛顼历》的累积误差,故《汉书·律历志》称《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其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更加科学地反映农业季节,因此后世改历,一直沿用至今。其三,《太初历》十九年置七闰,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以没有中气之月为闰月,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其四,《太初历》推出了一百三十五个月有二十二次交食周期的规律。

    但是《太初历》也有不足。它的八十一分律数据,是黄钟律管九寸长这一数据"九"的自乘,以音律起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颛顼历》岁长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月长为二十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太初历》岁长为三百六十五日又一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日,月长为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两相比较,《太初历》的推步比《颛顼历》为疏。《太初历》行用二十七年后,至昭帝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提出反对意见,但直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才因累积误差太大为新历所代替。《太初历》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此外,司马迁很欣赏古四分历的"归余于终",即将闰月置在岁末。司马迁还想使新历的元年与历元起始日都带甲字,主张把太初元年定为"焉逢摄提格",即甲寅年,这与实际干支纪年顺序丙子年相差二十二年。"归余于终"与定太初元年为"甲寅"年,这两点却是表现了司马迁在历法上的保守观点。由于司马迁与邓平在制定新历时有这些分歧,尤其是《太初历》的推步不密而又无力更正,所以司马迁写《历书》记载"历术甲子篇",不是太初新历,而仍是古四分历的推步,有闰十三月,并定太初元年为"焉逢摄提格"。朱文鑫《十七史天文诸志之研究》指出:"邓平破四分历八十章之纪法,而造太初历八十一章之统法,落下闳、史公均知其疏,由于诏用其术,史公不精历法,无善法胜平术,于是不书新历法之推步,不载邓平其人,此载旧历法以寓褒贬。"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太初历》经过几十位专家的共同研制,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可以想见,邓平历是调和各种意见提出的一个折衷方案,司马迁在《历书》中用不载新历推步的方法寓褒贬,表明自己的保留意见。但是,《太初历》主要方面取得的成功包括了司马迁的重大贡献,因此司马迁并未否定新历,所以《太史公自序》作了激动非凡的记载。他又说:"余与壶遂定律历。"①司马迁发起和参与制定《太初历》,不仅是实现了司马氏"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光耀祖宗,藉慰司马谈于地下,而且也实现了孔子"行夏之时"的理想。《论语·卫灵公》载孔子之言:"行夏之时"。① 《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这是司马迁自述,说明《太初历》由太史公司马迁为首发起并受诏组织制定的。

    司马迁追步孔子,也主张行夏之时。《夏本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表达了司马迁对行夏正的向往。《太初历》贯彻行夏之时,以正月为岁首调整历法结构,乃是一种科学的表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