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章节目录 > 四、制定封禅仪

四、制定封禅仪(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诵有声,说:"天始以主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皇帝敬拜见焉。"祭祀仪就这样开始。坛上燃起熊熊大火,坛旁摆放着祭祀炊具。祭祀司仪捧着六寸大的圆壁,这叫瑄玉,奉献神明。在那天夜里,太乙神祠的上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光亮,到了白天又现出一道黄气上接于天,这被视为嘉祥。于是司马谈、祠官宽舒等建议:"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坛以明应。令大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①泰畸坛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祠后土,祭太乙,正式拉开了上泰山封禅的序幕。又过了两年,就是元①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鼎七年①,万事俱备,只等汉武帝正式下令上泰山封禅了。封禅庆太平,先要振兵释旅。冬十月,即元鼎七年岁首,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骑出长城巡边,向匈奴示威。汉武帝派使者对匈奴下了一道战书,说:"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②匈奴单于害怕得不敢出大气。汉武帝于是还转长安,在归途中于桥山祭祀黄帝家。

    汉武帝回到长安,马不停蹄于春正月东巡封禅。先登嵩山祭祀中岳神,听见空中有三呼万岁的声响。汉武帝十分高兴,下令不得樵采嵩山的草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太室祠奉邑。从嵩山下来,司马谈病了留在洛阳,汉武帝一行东巡海上。夏四月,正式上泰山封禅。

    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千里迢迢倍道兼程赶回来扈从封禅。他在洛阳见了父亲后,赶赴行在还报命,平定西南夷的成功要祭告天地,因此,司马迁是参加了封禅典礼的。

    群儒制定封禅泰山礼仪,因"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被汉武帝遣散了。司马谈未能从巡上泰山,"发愤且卒",这大概是司马迁没有记载封禅泰山的礼仪的原因吧!这是举国上下企盼了几代人的大事,其隆重程度可想而知,司马谈是参加了礼仪制定的,而未能亲自参加,这是何等遗憾的事啊!

    汉武帝封禅泰山后,再东巡海,北上至碣石,然后沿长城西行经五原回长安,再一次向匈奴示威。汉武帝一行威风凛凛在北中国大地上转了一个大圆圈,行程一万八千里。一路风光,一路排场,十几万人的从巡百官与军队,浩浩荡荡,场面何等壮阔,耗费资财以亿计。司马迁赞颂汉文帝"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③两相对照,司马迁的感慨就容易理解了。

    《礼书序》载:"太史公曰: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这里的。"太史公"即指司马谈。大行,秦官名典客,九卿之一,景帝改名大行令,掌归义蛮夷九宾之仪。司马谈为太史令,因与祠官宽舒制封禅礼仪,而兼掌礼仪之官,研究夏、商、周三代礼仪沿革,参与最高典礼的制定工作,不仅是一件很荣耀的事,而且对于礼书、乐书、封禅书的创作,无疑具有重大影响。

    3.司马迁对封禅的态度。

    司马迁从巡汉武帝祭把天地诸神名山川,对这一活动的表里内容有深切的了解。《封禅书》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记载和揭露、讥刺秦皇、汉武迷信鬼神的过分荒唐行为。司马迁借诸生之口批评秦始皇的封禅是"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秦始皇不恤民政,专务封禅,只是加速了国家的灭亡。"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对汉武帝的讥刺更是入木三分。如果说封禅典礼在政治上起聚凝作用是国家大事,那汉武帝一味巡海求仙,立寿宫清神,完全是为了个人长生不老所发的愚昧奇想。司马迁对此作淋漓尽致的讥讽,这是他进步历史观之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封禅书》表现的是二元论历史观。司马迁既相① 以上引文及祭礼仪式皆载于《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② 元鼎七年(前110),夏四月封禅后改为元封元年。

    ③ 《汉书》卷六《武帝纪》。

    信天人交感,而又不迷信鬼神,在探寻治乱兴衰的具体叙述中并不相信天意鬼神能支配人事。夏帝孔甲"淫德好神","桑楮死"。其后帝武丁,"有飞雉登鼎耳而",武丁惧,从而"修德",用傅说,殷道中兴,"位以永宁"。原来,司马迁是把有节制的封禅看成是励精图治的表现。天下太平,根基是修德用贤。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淫德好神",残虐元元,天命就要转移。司马迁对秦皇、汉武的讥刺,用意即在此。《封禅书序》云:"自古受命帝王,易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这段话是阐明上泰山封禅的标准。秦始皇是属于"无其应而用事者矣"的暴君;周文王是属于"虽受命而功不至"者;周武王是属于"至梁父矣而德不洽"者;汉文帝是"洽矣而日有不暇给"者,故《封禅书》所记述的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顶、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君都是"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的古代圣君。司马迁把封禅与治政之隆作了紧密的联系,只是强调它的治政作用,并不迷信天地鬼神真能赐福。所以司马迁反对不治政而专务鬼神的行为,他正是从这一角度对秦始皇、汉武帝作了深刻的批评。《封禅书》对汉武帝的讥刺,是奉劝统治者应牢记秦始皇前车之鉴,而效法古代圣王修德用贤。这一大旨无论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还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都是积极的,也是进步的思想。因为象征秦汉大一统的封禅正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正由于《封禅书》有这一积极意义,虽然对汉武帝有所讥刺,但终于能够保留下来。最生动的例证,就是班固作《郊祀志》不仅转录《封禅书》,而且还在论赞中借谷永之言说:"不亦正乎!不亦正乎!"谷永在成帝时上书,就是反对淫祀的。

    司马迁的封禅思想,是受司马谈薰陶培育的,《封掸书》也是在司马谈为礼官整理的资料基础上写成的。因此,《封禅书》也是我们窥探司马谈封禅思想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