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振天官学(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千至几万倍的叫新星,几天之内亮度突然增加几千万至几亿倍的叫超新星。《天官书》所载客星,有的是现代天文学尚在探索的不明飞行物,有的就是新星或超新星。如《天官书》云:"国皇皇大而赤,状类南极。"即国皇皇星,它突然出现在天空,红亮得象南极老人星,这可能就是一颗爆发变星。《天官书》对灾变客星的记载,启迪后世天文学家对特殊天象的注意,使我国历史上有几次超新星爆发记载,受到全世界夭体物理学家的注意。(6)对异常天象的描述,为研究古代天象提供了意义重大的参考资料。
例如彗星多变而常见,是引人注目的天象。古人不了解彗星的本质,对它很神迷,而以形态不同来分别命名,产生许多异名,如天棓、天、天枪等。《天官书》将这些异名天象同列于彗星的段落,指出它们类似蓄星。对昭明星、蚩尤旗和长庚星的描述,也类似替星。还有极光、黄道光、流星、火流星、陨星等发生于地球大气层的天象,《天宫书》作了具体描述,为研究这些天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例如《天官书》对格泽星天象的描述,据研究就是天文学上的黄道光现象,这比西方天文学家的记述早了十多个世纪。
2.《天官书》产生的历史基础。
首先,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①《天官书》:"大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易尝不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五帝本纪》写黄帝、尧、舜等远古时代,观测天象就是最重要的国家大政策。《天官书》列载了历史上的著名天官学家。司马迁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苍弘;于宋,子韦;郑则神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文献记载,保留在《诗》《书》《易》等著作中,反映三代时期人们认识的恒星,有五十多颗。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春秋》、《左传》、《国语》、《礼记》、《月令》、《尔雅》、《周礼》、《楚辞》、《夏小正》、《考工记》等记载的恒垦,去其重复,新增的星数有一百四十多颗①。战国时留下的天文著作有甘德的《天文星占》八卷,石申的《天文》八卷,司马迁时尚能看到完本。唐代《开元占经》引《石氏星经》有七百多颗恒星①,其中有121 颗星有测量定位。考古发掘,长沙马王堆出土有汉代天文学《五星占》。此外,还有各种纬书也载了天象资料。顾实云:"《天官书》词致古奥,自成一种文字,此必出于甘、石之传,非司马子长所能自造。"②此论极是。如果没有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天文学的发展,司马谈、迁父子是不能凭空写出《天官书》的。
其次,考验行事,使司马氏父子具有科学的精神。尊重事实,承认自然界和社会活动的客观现象,这是一个科学家和历史家取得成就的立足点。在这一点上《天官书》有生动的记载。司马迁十分强调观测的重要,并亲自考察百年以来的"行事",得出"五星无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这样的承认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这是相当进步的思想。又,司马迁载天人感应,强调重人事,而不是宣传"畏天"。在结尾"日变修德"一段中,明确地说:"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强调统治者在"天变"面前修德、修政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心向背,这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进思想。
其三,《天官书》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天官书》中"太史公曰"一段赞文1211 字,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太史公曰"至"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是司马迁转述父谈语,接着"太史公推古天变"以下是司马迁的续论和发挥。这一部分又分为两段,即第二段,第三段。"太史公推古天变"至"皆以为占"为第二段,与第一段议论重复,但更详细,显系司马迁对父论的阐释、补充和发挥。"余观史记"以下为第三段,是司马迁的总结,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是① 杜升云:《司马迁的天文学成就及思想》,收入《司马迁和史记》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7 年5 月出版。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23 页。① 吴其昌《汉以前恒星发现次第考》,载《真理杂志》第1 卷3 期,1944 年。② 《石氏星经》所载恒星多于《天官书》,应是后人的增益。
司马迁的典型用语。又《天官书》述汉兴以来天人感应之变,至太初"兵征大宛"而讫,恰在百年之中。司马谈卒于元封元年,距汉之建立不足一百年,当然不能下及太初之事。显然,《天官书》成于司马迁之手。但重振家学天官者为司马谈,而论赞结构又留下司马谈作史痕迹,所以《天官书》是父子两代长期积累,共同的结晶,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们再进一步细审《天官书》赞文,可以发现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在研究方法上,司马迁比司马谈更重现实。"为国者必贵三五",这是司马谈之言。三五是讲长周期的天运变化,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这样的天运周期比较虚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这是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三光五气这八种夭象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更要注重观察研究。司马谈讲"天人之际续备",司马迁说:"则天官备矣",就表现了两人研究天官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司马谈更注重天人相与,而司马迁更注重天文科学本身规律的探索。司马迁比其父司马谈的唯物主义思想更多一些,历史观也更进步一些。但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复兴了绝世久远的家学,而又发凡起例创作《天官书》,总结天文学,因此,研究司马氏天官学,不能不首举司马谈。这就是本节内容系于司马谈一章的理由。
例如彗星多变而常见,是引人注目的天象。古人不了解彗星的本质,对它很神迷,而以形态不同来分别命名,产生许多异名,如天棓、天、天枪等。《天官书》将这些异名天象同列于彗星的段落,指出它们类似蓄星。对昭明星、蚩尤旗和长庚星的描述,也类似替星。还有极光、黄道光、流星、火流星、陨星等发生于地球大气层的天象,《天宫书》作了具体描述,为研究这些天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例如《天官书》对格泽星天象的描述,据研究就是天文学上的黄道光现象,这比西方天文学家的记述早了十多个世纪。
2.《天官书》产生的历史基础。
首先,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①《天官书》:"大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易尝不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五帝本纪》写黄帝、尧、舜等远古时代,观测天象就是最重要的国家大政策。《天官书》列载了历史上的著名天官学家。司马迁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苍弘;于宋,子韦;郑则神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文献记载,保留在《诗》《书》《易》等著作中,反映三代时期人们认识的恒星,有五十多颗。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春秋》、《左传》、《国语》、《礼记》、《月令》、《尔雅》、《周礼》、《楚辞》、《夏小正》、《考工记》等记载的恒垦,去其重复,新增的星数有一百四十多颗①。战国时留下的天文著作有甘德的《天文星占》八卷,石申的《天文》八卷,司马迁时尚能看到完本。唐代《开元占经》引《石氏星经》有七百多颗恒星①,其中有121 颗星有测量定位。考古发掘,长沙马王堆出土有汉代天文学《五星占》。此外,还有各种纬书也载了天象资料。顾实云:"《天官书》词致古奥,自成一种文字,此必出于甘、石之传,非司马子长所能自造。"②此论极是。如果没有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天文学的发展,司马谈、迁父子是不能凭空写出《天官书》的。
其次,考验行事,使司马氏父子具有科学的精神。尊重事实,承认自然界和社会活动的客观现象,这是一个科学家和历史家取得成就的立足点。在这一点上《天官书》有生动的记载。司马迁十分强调观测的重要,并亲自考察百年以来的"行事",得出"五星无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这样的承认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这是相当进步的思想。又,司马迁载天人感应,强调重人事,而不是宣传"畏天"。在结尾"日变修德"一段中,明确地说:"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强调统治者在"天变"面前修德、修政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心向背,这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进思想。
其三,《天官书》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天官书》中"太史公曰"一段赞文1211 字,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太史公曰"至"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是司马迁转述父谈语,接着"太史公推古天变"以下是司马迁的续论和发挥。这一部分又分为两段,即第二段,第三段。"太史公推古天变"至"皆以为占"为第二段,与第一段议论重复,但更详细,显系司马迁对父论的阐释、补充和发挥。"余观史记"以下为第三段,是司马迁的总结,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是① 杜升云:《司马迁的天文学成就及思想》,收入《司马迁和史记》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7 年5 月出版。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23 页。① 吴其昌《汉以前恒星发现次第考》,载《真理杂志》第1 卷3 期,1944 年。② 《石氏星经》所载恒星多于《天官书》,应是后人的增益。
司马迁的典型用语。又《天官书》述汉兴以来天人感应之变,至太初"兵征大宛"而讫,恰在百年之中。司马谈卒于元封元年,距汉之建立不足一百年,当然不能下及太初之事。显然,《天官书》成于司马迁之手。但重振家学天官者为司马谈,而论赞结构又留下司马谈作史痕迹,所以《天官书》是父子两代长期积累,共同的结晶,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们再进一步细审《天官书》赞文,可以发现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在研究方法上,司马迁比司马谈更重现实。"为国者必贵三五",这是司马谈之言。三五是讲长周期的天运变化,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这样的天运周期比较虚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这是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三光五气这八种夭象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更要注重观察研究。司马谈讲"天人之际续备",司马迁说:"则天官备矣",就表现了两人研究天官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司马谈更注重天人相与,而司马迁更注重天文科学本身规律的探索。司马迁比其父司马谈的唯物主义思想更多一些,历史观也更进步一些。但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复兴了绝世久远的家学,而又发凡起例创作《天官书》,总结天文学,因此,研究司马氏天官学,不能不首举司马谈。这就是本节内容系于司马谈一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