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章节目录 > 一、出仕与师承

一、出仕与师承(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秦未汉初人,他因是田齐苗裔,被汉高祖从山东齐地徒往关中杜陵,号杜田生。田何的学生除王同外,知名者还有洛阳周王孙、丁宽,齐人服生。王同的学生除杨何外,还有齐人即墨成,广州孟佃,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僵。这些人都在汉朝做高官。《汉书·艺文志》载《易》学之书,有周氏、服氏、丁氏、杨氏四家今文学。由此可见,汉武帝时代,《易》为显学。《易》长于变通,太史公"通古今之变",受益于《易》学者非浅。

    3.习道论于黄子。

    黄子,又称黄生。"子"与"生",皆尊称,史失其名。黄子为景帝时博士,是司马谈的前辈。司马谈学道论,在建元年间。这时黄子已是耋耄之人。

    文景时崇尚黄老之学,黄子作为道学权威有很高的地位。《诗》学博士辕固生在景帝面前向黄子发难辩论汤武革命。辕固生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黄子说:"帽子虽破,还得戴在头上。鞋子虽新,终究穿在脚下。桀、纣尽管失道,乃是君王,汤、武即使为圣人,仍是臣下。君王失行,臣下应当用言谏正,岂能上下错位,取而代之。所以汤、武是篡弑行为,大逆不道。"辕固生挑动景帝表态,他说:"照你的说法,汉高帝代秦,难道错了吗?"汉景帝制止两人争论说:"吃肉不吃有毒的马肝,不算不知味。讨论学问,避开汤、武,没人说你们笨。"从此以后,汤武革命成为忌讳的禁区,再无人敢谈论。①辕固生与黄子的辩论是景帝时一场懦道斗争。景帝母窦太后崇尚黄老,她找岔子反击辕固生。窦太后问辕固生,《老子》书是什么样的书。言下之意,与儒家书比较,哪一个高。辕固生说:"《老子》书只配奴仆们去读。"窦太后大怒说:"儒家书只配罪徒们去读。"并命令辕固生到圈里去与野猪比武。汉景帝赶忙赐给辕固生一把利刀,辕固生刺死了野猪,才保住了性命,但也丢了乌纱帽。

    汉武帝即位,举贤良罢黜了百家。他又重用儒生,起用赵馆为御史大夫,玉臧为郎中令,这两人都是鲁人《诗》学大师申公的学生。赵、王用事,议立明堂,派使者征召申公来京。赵、王又上疏汉武帝,请窦太皇太后归政于武帝。窦大皇太后借口赵、王二人治办景帝丧事不尽力,将二人下狱,赵、王自杀。窦太皇太后又罢了倡导儒学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官,窦婴是窦① 司马贞:《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索隐》。

    太皇太后的侄儿,田蚡是武帝之舅,两人为国之外戚,未能幸免罢官。可见这场儒道斗争的激烈。

    景帝及武帝初,政治上两次儒道斗争,均以儒家失败而告终。当时皇帝在儒家一边,为何还遭失败呢?这是因为汉初黄老政治带来社会的繁荣安定。汉文帝笃信黄老,而又是贤君,窦太后是汉文帝皇后,她以文帝路线的捍卫者而临朝,当时多数朝臣都笃守道学,所以黄老之学还处于上风。不过从景帝起已开始尊儒,尤其是汉武帝,十六岁即位伊始就举贤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以此为契机发动了向窦太后的夺权斗争,在大臣中必然留下深刻印象。司马谈亲身经历了武帝初年的儒道斗争,他看到儒学的前景,因而让司马迁向董仲舒、孔安国两位今古文儒学大师学习,而自己仍坚持学道论。黄子在道学走下坡,自己处于晚景之时,得到司马谈这样稀世高才的学生,可以想见,两人如鱼得水,一个是尽心的教,一个是尽心的学。司马谈的道学修养育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西汉第一流的道学家。《论六家要旨》表现了他杰出而深邃的思想。

    出仕之前,司马谈在故里自学,只能承受塾师家学,已经具有相当的渊博知识,他才能以举贤良而得官。司马谈出仕以后,孜孜以学,不耻下问,不以道学江河日下而冷落,相反更加潜心以求其精义。司马谈为重振史官绝学,他不仅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而且还付出了超人的毅力。司马谈的为学精神,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