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故于孔安国(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广泛的调查,采民间传说,广征"儒者或不传"的文献,进行了融会贯通,去粗取精,写成《五帝本纪》,以黄帝为首。这篇只有三千四百五十字的本纪(未计赞语字数),在文献方面至今犹能按核的典籍就有十余种:(1)古今文《尚书》,(2)《大载礼》中《五帝德》、《帝系姓》等篇,(3)《国语》,(4)《左传》,(5)《世本》,(6)《庄子》,(7)《孟子》,(8)《韩非子》,(9)《战国策》,(10)《吕氏春秋》,(11)《礼记》,(12)《淮南子》。司马迁采摭众多文献,如何鉴别古文资料,以及别择贯通,是古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司马迁向孔安国问故,是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用今天的话说,是学习古典文献学,以及古代历史学。《古文尚书》则是整个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作了大量的引用。孔安国是司马迁最有益的一位历史文献学导师。
2、司马迁引用《尚书》兼采今古文和逸篇。
《史记》如何引用今古文《尚书》,清人的考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清人的结论有的尚失偏颇,但他们勤恳的工作成绩值得称道,替我们的研究开辟了通道,值得肯定。
臧琳以《尧典》为例,一条一条地证明《史记》所引《尚书》为今文而非古文。他的结论是"《史记》载《尚书》,今文为多,间存古文义。"①段玉裁对《尚书》今古文作了全面检核,写成《古文尚书探异》一书①。段氏③ 参阅吴汝煜《史记与公羊学》,载《徐州师院学报》1982 年第2 期。①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赞》① 见《经义杂记》"五帝本纪书说"条,载《皇清经解》卷二百零二。
在序中称:"马班之书皆用欧阳、夏侯字句,马氏偶有古文说而已。"如果我们把《史记》中摘引的《尚书》资料,与今古文对照,更多的是依据今文。《五帝本纪》引《尧典》;《夏本纪》引《禹贡》、《皋陶谟》、《甘誓》;《殷本纪》引《汤誓》、《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周本纪》引《牧誓》、《吕刑》;《鲁周公世家》引《费誓》;《宋微子世家》引《微子》、《洪范》,基本上为今文。所以臧琳、段玉裁作出"间存""偶有"古文的结论。臧、段二人的考据很有价值,为我们正确理解《汉书·儒林传》以及研究司马迁问故内容,提供了文献依据。但臧、段二人的结论就事论事,尚失偏颇。孙星衍就指出:"司马迁从孔氏安国问故,是古文说。"②司马迁时代,《今文尚书》为官学,有定本,且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亦以今文校读,所以《史记》引《尚书》文字多从《今文尚书》不难理解。而解说之义多用古文说,或兼采今古文说,都是正常的。因为孔安国就是兼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
陈寿祺、陈乔纵父子进一步考证司马迁引据的《尚书》为欧阳生所传今文《尚书》,其中亦杂有古文。当时博士所传《今文尚书》只有欧阳生一家定为官方定本,《史记》引文据此,顺理成章。
陈氏父子致力于经今古文说的辨析。陈寿祺《左海经辩》中有"今文尚书中有古文","史记用今文尚书","史记采尚书兼古文"等条。①。陈寿祺认为《史记》采《尚书》兼今古文。如"《鲁周公世家》载《金滕》,其前周公奔楚事乃古文家说,其后成王改葬周公事为今文说,此其明证矣。"司马迁不仅兼采今古文说,有时还并存今古文说。《殷本纪》载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本纪》载姜源践巨人迹生弃,此为今文说;《三代世表》却记载"高宰生契,契为殷祖","高辛生后稷,为周祖",此为古文说。
也就是说《史记》载殷、周始祖,一言有父,一言无父,引起了当时人们的疑惑。褚少孙作了回答,说这是两传存疑。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传说史影,并非今古文经学家所杜撰。无父的神生说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父生说是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瓦解,进入了父系文明时代的史影。由此可见,司马迁并存古今文说,不是"钓奇",而是尽可能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存历史传说的史影之真。
再以《周本纪》为例,所采《尚书》,文字多依今文定本,但采用义理及训故多依古文说。《周本纪》引用《尚书》篇名共十九篇,与今传本《尚书》对照,今文篇目有十一篇,有《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多方》、《顾命》、《吕刑》;有古文四篇:《周官》、《同命》《微子之命》、《武成》;此外另有四个逸篇:《归禾》、《嘉禾》、《分殷之器》、《贿息慎之命》。这些逸篇,超出了孔氏壁藏《古文尚书》的篇目。《周本纪》还引有《逸周书》中《克殷》、《度邑》等篇。《逸周书》也是古文,应当也在司马迁问故范围之内。② 段氏是书载《皇清经解》卷五百六十七。
① 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序》,载《皇清经解》卷七百二十五。
综上所述,司马迁向孔安国问故,是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用今天的话说,是学习古典文献学,以及古代历史学。《古文尚书》则是整个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作了大量的引用。孔安国是司马迁最有益的一位历史文献学导师。
2、司马迁引用《尚书》兼采今古文和逸篇。
《史记》如何引用今古文《尚书》,清人的考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清人的结论有的尚失偏颇,但他们勤恳的工作成绩值得称道,替我们的研究开辟了通道,值得肯定。
臧琳以《尧典》为例,一条一条地证明《史记》所引《尚书》为今文而非古文。他的结论是"《史记》载《尚书》,今文为多,间存古文义。"①段玉裁对《尚书》今古文作了全面检核,写成《古文尚书探异》一书①。段氏③ 参阅吴汝煜《史记与公羊学》,载《徐州师院学报》1982 年第2 期。①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赞》① 见《经义杂记》"五帝本纪书说"条,载《皇清经解》卷二百零二。
在序中称:"马班之书皆用欧阳、夏侯字句,马氏偶有古文说而已。"如果我们把《史记》中摘引的《尚书》资料,与今古文对照,更多的是依据今文。《五帝本纪》引《尧典》;《夏本纪》引《禹贡》、《皋陶谟》、《甘誓》;《殷本纪》引《汤誓》、《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周本纪》引《牧誓》、《吕刑》;《鲁周公世家》引《费誓》;《宋微子世家》引《微子》、《洪范》,基本上为今文。所以臧琳、段玉裁作出"间存""偶有"古文的结论。臧、段二人的考据很有价值,为我们正确理解《汉书·儒林传》以及研究司马迁问故内容,提供了文献依据。但臧、段二人的结论就事论事,尚失偏颇。孙星衍就指出:"司马迁从孔氏安国问故,是古文说。"②司马迁时代,《今文尚书》为官学,有定本,且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亦以今文校读,所以《史记》引《尚书》文字多从《今文尚书》不难理解。而解说之义多用古文说,或兼采今古文说,都是正常的。因为孔安国就是兼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
陈寿祺、陈乔纵父子进一步考证司马迁引据的《尚书》为欧阳生所传今文《尚书》,其中亦杂有古文。当时博士所传《今文尚书》只有欧阳生一家定为官方定本,《史记》引文据此,顺理成章。
陈氏父子致力于经今古文说的辨析。陈寿祺《左海经辩》中有"今文尚书中有古文","史记用今文尚书","史记采尚书兼古文"等条。①。陈寿祺认为《史记》采《尚书》兼今古文。如"《鲁周公世家》载《金滕》,其前周公奔楚事乃古文家说,其后成王改葬周公事为今文说,此其明证矣。"司马迁不仅兼采今古文说,有时还并存今古文说。《殷本纪》载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本纪》载姜源践巨人迹生弃,此为今文说;《三代世表》却记载"高宰生契,契为殷祖","高辛生后稷,为周祖",此为古文说。
也就是说《史记》载殷、周始祖,一言有父,一言无父,引起了当时人们的疑惑。褚少孙作了回答,说这是两传存疑。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传说史影,并非今古文经学家所杜撰。无父的神生说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父生说是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瓦解,进入了父系文明时代的史影。由此可见,司马迁并存古今文说,不是"钓奇",而是尽可能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存历史传说的史影之真。
再以《周本纪》为例,所采《尚书》,文字多依今文定本,但采用义理及训故多依古文说。《周本纪》引用《尚书》篇名共十九篇,与今传本《尚书》对照,今文篇目有十一篇,有《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多方》、《顾命》、《吕刑》;有古文四篇:《周官》、《同命》《微子之命》、《武成》;此外另有四个逸篇:《归禾》、《嘉禾》、《分殷之器》、《贿息慎之命》。这些逸篇,超出了孔氏壁藏《古文尚书》的篇目。《周本纪》还引有《逸周书》中《克殷》、《度邑》等篇。《逸周书》也是古文,应当也在司马迁问故范围之内。② 段氏是书载《皇清经解》卷五百六十七。
① 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序》,载《皇清经解》卷七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