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学于董仲舒(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右,以成文采。"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孔子次《春秋》,"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这些都可说明司马迁理解的《春秋》大义,以及孔子创作动机,是依本于董仲舒的思想。《史记·儒林列传》对董仲舒的公羊学作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说:"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对希世用世的公孙弘则批评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从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及感**彩,说明他与董仲舒具有师承关系。
3、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著名的天人合一目的论,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他并不是一个神学目的论者。事实上董仲舒所讲的天,既有人格神的上帝之天,也讲自然与道德之天①。董仲舒论证的天人合一,目的在于构建天地万物归于一元的统一世界①,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服务。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伦理,无疑地给古代的中国人民套上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四大绳索,从阶级观点来看,它为封建政治服务,局限性是明显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在秦汉时期,它无疑又是现实政治人际关系的条理化,为当时的中央集权所必须,起了聚凝的进步作用。客观地说,董仲舒本人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讲天人感应遣告说,主观目的是借天的权威来限制君权,避免横暴之君昏乱国家。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仁政,主张新王改制,薄赋敛,省力役,耕者有其田;又提出兴学校,举孝廉,保证贤人从政,宣扬行善得众,贵德重人等思想,这些都是当时先进的思想,在西汉政治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 丞相公孙弘亦治《公羊春秋》,经过辩论,公孙弘学未被立于学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学术地位。见《史记·儒林列传》。
① 《春秋繁露·郊义》:"天者,百神之君也",《深察名号》:"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这里的天是一个人格上帝神。《玉杯》:"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此为道德之天。《天地阴阳》:"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这里说的天是物质的天,自然的天。
司马迁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可以说是"前期公羊学派中的重要人物"①,但司马迁并没有把公羊家的学说全盘接受,而是批判继承。司马迁对公羊学的批判表现是:其一,怀疑和讽刺灾异说;其二,不取公羊家的讳饰态度;其三,不贵虚名。司马迁接受公羊学的影响是: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②。
总之,司马迁师事董仲舒,深受其影响,吸收了公羊家学说的精华,但他以批判的精神作了改造,借用董氏语言而意义更加精微和进步,实质是作了发展和改造。例如《自序》引董仲舒言答壶遂问,司马迁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段话的精义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所谓为后王立法。《汉书·司马迁传》作"贬诸侯,讨大夫",删去"天子"与"退"三字,即删去了"贬天子"一句,这是不符司马迁思想的。班固认为天子不可贬,司马迁认为天子有过亦可贬。这里不仅仅是反映了两个史学家的思想差异,也反映了司马迁对《春秋》主题以及对董仲舒为后王立法思想的发展。"贬天子",既非孔子思想,亦非董仲舒思想。在追溯公羊家本始思想时,班固的删削无疑是正确的;但讨论司马迁思想时,班固的删削却是大谬不然。司马迁正是发展了公羊学,所以他才写出了比《春秋》规模更大、褒贬尺度更富于人民性、内容体制更符合大一统时代要求的伟大作品《史记》,这实在是一个空前的壮举。
① 《天人三策》:"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春秋繁露·重政》:"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故元为万物之本。"这里的"元""原""始""本""一"都是宇宙本原的代用语,将整个宇宙世界归于一统。
② 杨向奎:《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载《中国史研究》1979 年第1 期。
3、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著名的天人合一目的论,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他并不是一个神学目的论者。事实上董仲舒所讲的天,既有人格神的上帝之天,也讲自然与道德之天①。董仲舒论证的天人合一,目的在于构建天地万物归于一元的统一世界①,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服务。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伦理,无疑地给古代的中国人民套上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四大绳索,从阶级观点来看,它为封建政治服务,局限性是明显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在秦汉时期,它无疑又是现实政治人际关系的条理化,为当时的中央集权所必须,起了聚凝的进步作用。客观地说,董仲舒本人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讲天人感应遣告说,主观目的是借天的权威来限制君权,避免横暴之君昏乱国家。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仁政,主张新王改制,薄赋敛,省力役,耕者有其田;又提出兴学校,举孝廉,保证贤人从政,宣扬行善得众,贵德重人等思想,这些都是当时先进的思想,在西汉政治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 丞相公孙弘亦治《公羊春秋》,经过辩论,公孙弘学未被立于学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学术地位。见《史记·儒林列传》。
① 《春秋繁露·郊义》:"天者,百神之君也",《深察名号》:"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这里的天是一个人格上帝神。《玉杯》:"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此为道德之天。《天地阴阳》:"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这里说的天是物质的天,自然的天。
司马迁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可以说是"前期公羊学派中的重要人物"①,但司马迁并没有把公羊家的学说全盘接受,而是批判继承。司马迁对公羊学的批判表现是:其一,怀疑和讽刺灾异说;其二,不取公羊家的讳饰态度;其三,不贵虚名。司马迁接受公羊学的影响是: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②。
总之,司马迁师事董仲舒,深受其影响,吸收了公羊家学说的精华,但他以批判的精神作了改造,借用董氏语言而意义更加精微和进步,实质是作了发展和改造。例如《自序》引董仲舒言答壶遂问,司马迁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段话的精义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所谓为后王立法。《汉书·司马迁传》作"贬诸侯,讨大夫",删去"天子"与"退"三字,即删去了"贬天子"一句,这是不符司马迁思想的。班固认为天子不可贬,司马迁认为天子有过亦可贬。这里不仅仅是反映了两个史学家的思想差异,也反映了司马迁对《春秋》主题以及对董仲舒为后王立法思想的发展。"贬天子",既非孔子思想,亦非董仲舒思想。在追溯公羊家本始思想时,班固的删削无疑是正确的;但讨论司马迁思想时,班固的删削却是大谬不然。司马迁正是发展了公羊学,所以他才写出了比《春秋》规模更大、褒贬尺度更富于人民性、内容体制更符合大一统时代要求的伟大作品《史记》,这实在是一个空前的壮举。
① 《天人三策》:"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春秋繁露·重政》:"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故元为万物之本。"这里的"元""原""始""本""一"都是宇宙本原的代用语,将整个宇宙世界归于一统。
② 杨向奎:《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载《中国史研究》1979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