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章节目录 > 一、秦国名将司马错

一、秦国名将司马错(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以犯众怒。秦惠王权衡利弊,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并立即行动,当年十月,秦灭蜀,虏巴王。

    司马错难倒策士张仪,表现了他识高一筹,谋略非凡。历史证明,司马错经营巴蜀,取楚黔中,完成了秦对楚国迂回的战略包围,居高临下攻楚,意义十分重大。《史记·张仪列传》载:"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张仪说楚王与秦连横,也以威胁的口吻对楚王说:"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浮江已下,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①。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由此可见,秦取巴蜀,对于进攻楚国,处于多么有利的战略地位。

    司马氏之兵学渊源还可以追溯更远。《太史公自序》追述了司马氏祖先远祖世系,有着两大光荣的祖德传统,即或为文吏世典周史,或为武将建功立名。在司马氏的家谱上,武职的光辉比史职的闪光更为夺目。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甫就是一位著名的将军,垂名于多种典籍之中,《诗·大雅·常武》赞颂了他的事迹:"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甫,左右阵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国语·楚语下》观射父论绝地天通条亦述载此事。据韦昭注,程是国名,伯是爵级,休父是人名,他以伯爵诸侯任职为司马。西周有大司马,是执掌兵事的最高武职。西汉时史游著《急就篇》,在"司马褒"下注云:"程伯休甫,周宣王时,有平徐方之功,赐以官族,为司马氏。"从此,休甫之后裔以司马氏为姓,传习兵法剑术,因此兵学成为司马氏深厚的家学渊源。

    司马迁六世祖司马靳,《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广说:"靳,一作蕲。"《秦本纪》、《白起传》作"梗"。靳、蕲、梗三字一音之转,实为一人。"靳"与"蕲"韵近,"靳"与"梗"声近。也就是说《秦本纪》和《白起传》中的"司马梗"即《太史公自序》中的"司马靳"。长平战后,秦军分三路攻赵。白起自率一军定上党。王龁率一军取皮牢。司马梗率一军北定太原。公元前257 年,白起不肯为秦攻赵邯郸,被秦昭王赐死,司马靳(梗)连坐而死。白起不肯为将,因为他认为攻围邯郸机会已失,不能取胜,他宁死也不做败军之将。秦军攻围邯郸,诸侯救赵,果然大败秦军。司马靳连坐而死,由此可见他的志节,大约也是不肯做败军之将拒绝出征而被赐死,同时也说明了他与白起的密切关系。

    从上所述,司马氏祖上从程伯休甫到司马错,武功显赫,激发子孙壮志。司马错秦国名将,从未打过败仗,以政治指导军事,识高一筹。司马靳不做败军之将,效法白起而死,具有抗强梁的品德。司马迁祖上的显赫军功和思想品德,在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的口耳相传和言行身教之中形成宝贵的家学遗产。司马谈临终,拉着司马迁的手垂泣而教,要他以孝子的名义发誓效周公发扬祖德,光耀先人。司马氏世典周史和治兵置阵的兵学,就这样在《史记》中得到发扬光大。

    ① "南浮江淮",兼及二十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