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章节目录 > 七、家徙茂陵

七、家徙茂陵(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精心写作的篇章,郭解作为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可歌可泣。但篇后的论赞表面看,似乎平淡无奇,只是补充叙写作者当年亲见郭解时的粗浅感受。恰恰就在这平淡中透出了司马迁飘逸的生花神笔。司马迁真实地追叙当年的思情感情作为赞语,正是为了说明那时青年一代对郭解的神往,从青年的迷惑感情中,衬出郭解的平凡而出入意外的传奇色彩。一个九岁儿童绝不会有这样深沉的认识与感情。所以郭解故事,直接为司马迁元朔二年家徙茂陵,以及司马迁生于景帝中五年,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郭解故事,给青年司马迁这样一个刚刚涉世的青年,在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留下深刻印象和无形的影响。首先,司马迁走出夏阳,在茂陵与四方之民交游,特别是识见郭解,方知天下之大,奇人之异。郭解"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在他身上集有大恶;郭解言必信,行必果,排难解纷不受人之报,侄儿不直,不罪仇家,这些品德,又可以说是集有大善。天下之大恶大善集于郭解一身,在人们的想象中必是一个彪形大汉,及至亲见,原来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矮子。这真是奇人奇行,青年司马迁与郭解是否有过短暂的交游,司马迁没有记载,不敢妄谈。但郭解形象根植于司马迁心灵深处,这是毫无疑义的。司马迁二十壮游,考察游侠行踪,是其动机之一,亦应无疑义。

    游侠的产生,在汉代已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动,西周旧贵族下层的"士"没落分化,一部分以"文"为主,成为诸子百家和儒生,一部分以"武"为主成为游侠和刺客。如果说苏秦、张仪、范瞄、蔡泽等人是文士中的才俊,那么聂政、荆轲等则是武士中的豪杰。文武之士,他们凭着个人才干穿行于列国之中,奔走于权贵之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战国四公子各养士三千人,既有文士,又有武士,乃至有鸡鸣狗盗之徒。散居民间的游侠,以"义"结成帮派团伙,在政治动荡的社会中保卫乡里,施德贫民,能作一些好事,但往往打斗仇杀,于犯法禁,成为社会祸害。所以在郭解身上既集有大善,又集有大恶。韩非在《五蠢》中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提出对这两种人实行专政。随着秦汉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百家之言的文士和带剑犯禁的游侠之士,都必然遭到打击和专政。郭解之被徙移茂陵和遭族灭,就是汉武帝打击游侠运动的一种反映。打击游侠的政治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而民间士庶豪杰却诵义无穷,这不能不催动着司马迁在全国大旅行中去考察一个究竟,所以他对郭解在轨地乡间生活的许多细节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司马迁由汉代游侠上溯至春秋战国,对当时的游士、剑客,以及四公子养士,都作了详尽的调查,后来写了战国四公子、苏秦、张仪及刺客、游侠等一系列恢宏大传。当司马迁①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

    受李陵之祸再回味郭解故事,联想古今游侠、刺客,于是升华出反暴政,反传统道德的理性思维,从而创作出《刺客列传》、《游侠列传》这样的优秀篇章。这两篇都是颂扬反暴政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刺客列传》侧重反映政治斗争,宣扬扶弱锄强的正义精神。至于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以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②。这说明游侠虽不合乎正统的封建道德,但对下层人民很讲"仁义",很有道德。游侠的出现与活动,是封建社会法制瓦解,匹夫抗愤的一种形式。游侠为受压迫、受冤屈的下层人民伸张正义,而不惜牺牲性命,司马迁歌颂他们,表现了他同情广大人民的反暴愿望,这是应当肯定的。青年司马迁得以识见当代大侠郭解,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就这一点,司马迁家徙茂陵也是值得的。

    司马迁家徙茂陵,结束了少年时代的生活。他走向广阔的社会,走向新生活。

    ② 《关于司马迁生卒年月四考》,载《司马迁与史记》论集,中华书局1957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