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十岁则诵古文"(2/2)
《司马迁评传》作者:司马迁评传 2017-02-13 12:31
础。在司马迁时代,蒙童八岁入学,高才而欲出仕者,不仅学今文,还要学古文。《汉书·艺文志》有生动记载。其言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汉时小学教授蒙童识六书,习六体,要能背诵并能写九千字以上,每一个字能写出古体、异体、小篆、隶书、篆刻印章(缪篆)、草书(虫书)等六体,这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能成,也不是一般的普及本只识今字的《苍颉篇》。达到上述要求应是指高级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有家学渊源和师承,非一般农家孩童所能诵习。司马迁聪明绝伦,在十岁时他不仅已经过了"书古文"的学习,而且能够诵习古文,阅读古文书籍,故自豪他说:"年十岁则诵古文。"这里的"则"字透出了司马迁得意的神色。
司马迁在什么地方学习古文,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公或随父在京师,故得诵古文矣。"郑鹤声《司马迁年谱》在建元三年司马迁七岁时系年云:"当随父至京,住茂陵诵读。"至于主张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的学者,只能让司马迁进京读古文。因司马迁元朔二年家徙茂陵,生于建元六年,必须在九岁时进京。为了弥合其说,于是有的论者作了如下推论:"年十岁则诵古文",表明少年司马迁已转换了生活舞台,偏僻的农村无论是藏书、师承,还是文教,都不具备诵习古文的条件,而只能在长安司马谈身边开始。表面地抽象地看,这些推论人情入理,但放在司马迁这一特定人物和秦汉之际这一特定环境中,就背离事实太远。王、郑二氏定司马迁在京师习古文,亦不免流俗之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①尽管秦法苛酷,但秦始皇并未能烧尽天下之书。它遭到当时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孔氏壁藏古文书就是适例,"《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① 李仲钧先生转述语,见《文史哲》1957 年8 月号。
以故灭。"①秦始皇烧尽了诸侯各国的国家藏书,但他无法烧尽民间藏书。司马氏祖上世典周史,为渊源久远的书香门第之家,虽失其史职,而家学余风犹存。司马昌、司马无泽相继在秦汉之际作京师官,消息灵通,预为措施。司马氏之家亦应多藏有古文**,所以司马谈才能够复兴家传绝学。司马迁年十岁诵古文,正是家学渊源和藏书条件所助成。司马迁之祖司马喜为汉五大夫。五大夫为汉第九级爵。汉初七级以上为高爵,有食邑,这是指因军功所得之爵。司马喜在文景承平之世,无功勋显绩,所得高爵是用四千石粟买来的。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年),文帝纳晁错策,颁布卖爵令。富人入粟实边,最高爵可买至五大夫,复一人。四千石粟相当于四十户五口之家的自耕农一年的耕作收入,这说明司马氏家族在复阳县是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司马喜闲赋在家,没有徭戍,有五大夫爵的绅土地位,可以说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尽心尽职的启蒙老师。司马谈出仕于京师,而留司马迁于故里,承受家学的启蒙教育,才是最好的条件,司马迁至京师,如住在茂陵诵读,恰恰是最差的条件。因茂陵邑正在草创,离京师长安八十里,哪来读书条件。司马迁在故里承受家学,四、五岁时就可读书认字,到了十岁就可诵读古文书了。司马迁在故里,既有阎里书师,又有家学师受与丰富藏书,风光秀丽,环境宜人。十九岁以前,司马迁耕读于故里,打下了渊博的学识基础。元朔二年,司马迁十九岁,汉武帝移豪富之家于茂陵。于是,这时司马迁才踏上了京师之途。这时,即使没有移民实京师茂陵的事件,司马迁也将离开故里。因为司马迁习古文为修史打下基本功,故里天地已不能包容。司马迁到京师的第二年即元朔三年就整装出游了。
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汉时小学教授蒙童识六书,习六体,要能背诵并能写九千字以上,每一个字能写出古体、异体、小篆、隶书、篆刻印章(缪篆)、草书(虫书)等六体,这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能成,也不是一般的普及本只识今字的《苍颉篇》。达到上述要求应是指高级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有家学渊源和师承,非一般农家孩童所能诵习。司马迁聪明绝伦,在十岁时他不仅已经过了"书古文"的学习,而且能够诵习古文,阅读古文书籍,故自豪他说:"年十岁则诵古文。"这里的"则"字透出了司马迁得意的神色。
司马迁在什么地方学习古文,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公或随父在京师,故得诵古文矣。"郑鹤声《司马迁年谱》在建元三年司马迁七岁时系年云:"当随父至京,住茂陵诵读。"至于主张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的学者,只能让司马迁进京读古文。因司马迁元朔二年家徙茂陵,生于建元六年,必须在九岁时进京。为了弥合其说,于是有的论者作了如下推论:"年十岁则诵古文",表明少年司马迁已转换了生活舞台,偏僻的农村无论是藏书、师承,还是文教,都不具备诵习古文的条件,而只能在长安司马谈身边开始。表面地抽象地看,这些推论人情入理,但放在司马迁这一特定人物和秦汉之际这一特定环境中,就背离事实太远。王、郑二氏定司马迁在京师习古文,亦不免流俗之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①尽管秦法苛酷,但秦始皇并未能烧尽天下之书。它遭到当时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孔氏壁藏古文书就是适例,"《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① 李仲钧先生转述语,见《文史哲》1957 年8 月号。
以故灭。"①秦始皇烧尽了诸侯各国的国家藏书,但他无法烧尽民间藏书。司马氏祖上世典周史,为渊源久远的书香门第之家,虽失其史职,而家学余风犹存。司马昌、司马无泽相继在秦汉之际作京师官,消息灵通,预为措施。司马氏之家亦应多藏有古文**,所以司马谈才能够复兴家传绝学。司马迁年十岁诵古文,正是家学渊源和藏书条件所助成。司马迁之祖司马喜为汉五大夫。五大夫为汉第九级爵。汉初七级以上为高爵,有食邑,这是指因军功所得之爵。司马喜在文景承平之世,无功勋显绩,所得高爵是用四千石粟买来的。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年),文帝纳晁错策,颁布卖爵令。富人入粟实边,最高爵可买至五大夫,复一人。四千石粟相当于四十户五口之家的自耕农一年的耕作收入,这说明司马氏家族在复阳县是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司马喜闲赋在家,没有徭戍,有五大夫爵的绅土地位,可以说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尽心尽职的启蒙老师。司马谈出仕于京师,而留司马迁于故里,承受家学的启蒙教育,才是最好的条件,司马迁至京师,如住在茂陵诵读,恰恰是最差的条件。因茂陵邑正在草创,离京师长安八十里,哪来读书条件。司马迁在故里承受家学,四、五岁时就可读书认字,到了十岁就可诵读古文书了。司马迁在故里,既有阎里书师,又有家学师受与丰富藏书,风光秀丽,环境宜人。十九岁以前,司马迁耕读于故里,打下了渊博的学识基础。元朔二年,司马迁十九岁,汉武帝移豪富之家于茂陵。于是,这时司马迁才踏上了京师之途。这时,即使没有移民实京师茂陵的事件,司马迁也将离开故里。因为司马迁习古文为修史打下基本功,故里天地已不能包容。司马迁到京师的第二年即元朔三年就整装出游了。
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