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政时期(下)(2/2)
《叶适评传》作者:叶适评传 2017-02-13 12:28
收。故必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今或谓虏已衰弱,虏有天变,虏有外患;怵轻勇试进之计,用粗武直上之策,姑开先衅,不惧后艰;求宣和之所不能,为绍兴、隆兴之所不敢;此至险至危事也。在这里,叶适明确地反对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轻开边衅,贸然出兵;他警告宁宗,这是"至险至危"之事,一定要慎重,否则局面将不可收拾。因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修实政"、"行实德"。所谓"修实政",首先是"经营濒淮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然后进取之计可言矣"。其次是四处驻屯大兵,其统副将校,人马器甲,营伍队阵,进战退守,"未能一一皆是",必须措置得当,能做到"一人真有一人之用,淮、汉能守,此兵能战,数年之内,制虏有余"。
第三是人材,由于"积安之久",对于恢复大业"素所不习,耳闻目见,茫然生疎",必须按其才能大小,"宜付一职,使之观事揆策,以身尝试",得到锻炼。所谓"行实德",就是要改变"财既多而国愈贫","赋既加而事愈散"的局面,审度"何名之赋害民最甚,何等横费裁节宜先",免除苛捐杂税以宽民力,使"人民蒙自活之利"。只有"修实政","行实德",才能改弱就强,"屡战而不屈,必胜而无败"(《上宁宗皇帝札子(开禧二年)》,《水心文集》卷之一)。
叶适这篇奏札,申述了他的一贯主张,也针对当时的朝政恳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皆切中事理。但韩侂胄不接受他的警告和建议。此后,叶适改任权工部侍郎。
当时,韩侂胄对北伐的四路大军部署已定,就请宁宗下诏伐金。他先是改任叶适为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想利用叶适的文笔起草诏书来鼓动中外。但叶适因韩侂胄不听他的建议,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因此不肯草诏,于是以病为名力辞兼职。韩侂胃无奈,只得将直学士院一职改授李壁,由李来起草诏书。
在四路大军已出,诏书已下的情况下,叶适预料此举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万一前线败退下来,只有长江可守。于是,他向韩侂胄建议,应预先布置长江防务,又不听。叶适回顾说:丙寅岁,骤起师北伐,余争论于朝,请侂润、江、池别募兵急备守,补楼船器甲之坏以虞寇至,未之许也。无几,田俊迈为虏得,郭倬、李爽、皇甫斌不任战而溃,中外恐悚,遂出余金陵,制置江上??(《叶岺书房记》,《水心文集》卷十)
在前线几路大军溃败,战事转入两淮,江南震动,南宋又一次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的背景下,朝廷于六月以叶适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去收拾残局。叶适根据三国孙吴"以江北守江"的历史经验,向朝廷请示,要求兼节制江北诸州,这次韩侂胄总算同意了。
叶适受命于危难之际,带着未愈的病体赶到建康。首先,他根据庐州知州厉仲方(叶适的学生,武举出身)的推荐,以田琳上报朝廷,使他代替打了败仗的建康都统李爽戍合肥。同时,在帅府召集诸将讨论防江事宜,诸将各呈故事,其说纷坛。或说茸治战舰,或说布列岸兵,或说栽埋鹿角,或说开掘沟堑,皆数里而屯,计步而守。各种防守方法,一齐进呈到叶适面前。
这些措施,在防江中都是必要的。叶适也认为,只要"厉人心而坚守,阻大江而自固,则如前诸事,亦岂不足以立功"(《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但是,这些措施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以江守江的老套。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江是不足恃的,以江守江是难以成功的。
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主帅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帅仆散揆率金兵主力,经颖上、寿州(今安徽寿县)长驱直入,攻合肥、和州(今安徽和县)、**,陷真州(今江苏仪证),"整列军骑,沿江上下,毕张旗帜,江表大震。"(《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仆散揆军有十余万人,与叶适镇守的建康隔江对峙。 77 年前,即建炎三年(公元1129 年)完颜宗弼(兀术)就是从建康附近渡过长江,迫使宋高宗逃亡海上的。仆散揆的意图是要重演兀术的旧事。由此可见当时形势的严峻和叶适责任的重大。叶适叙述当时的情景:至十月之末,边遽告急,淮人渡江以亿万计,江南震动,众情惶惑。一日,有两骑伪效番装,跃马江岸,相传虏人至矣,济渡之舟,斫缆离岸,橹揖失措,渡者攀舟,覆溺数十百人。某始叹息曰:"是真不足赖也。"(《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不但如此,连建康城中的官吏也惊慌失措,"吏颤余前,不能持纸"(《叶书房记》,《水心文集》卷之十)。
面对此情此景,叶适深感人心动摇危害最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任何措施都没有用处。"今虽岸步有寨,江流有船,鹿角、暗樯,数重并设,沟堑深阔,不可越逾,其如人心已摇,谁与力拒!万一虏兵果至,彼皆弃之而走尔。"(《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如何才能稳定人心、振奋士气呢?说空话是没有用的,要靠实际战斗并取得胜利。叶适采纳了得意门生滕宬的建议,发挥南兵之所长,去砍营劫寨。
于是出重赏,募勇士,第一次召募到市井悍少和帐下愿行者,得200 人作为敢死队。派采石将徐纬统领,夜间乘小船渡到北岸,在茅草芦苇丛中埋伏起来。金兵来时,先用箭射,应弦而倒;箭射完后。又挥刀向前砍敌兵;金兵不知宋军虚实,惊慌中败退。到黎明时追到江岸,宋军已上船到江中了。如此往返,凡十数次,皆获胜利。叶适又命江北石跋、定山两个据点的宋军也出击劫敌营。所得敌俘和馘(割左耳)不断传来报功。胜利消息传开,士气振奋,人心安定下来了。
在宋军的攻击下,金兵解了和州之围,退屯瓜步(今江苏**县东南)。
接着叶适又命厉仲方(当时任建康守将)派遣部将石斌贤从宣化渡江,又派夏侯成等分道出击,所向皆捷。金兵退去,宋军收复江北重镇滁州(今安徽滁县)。在当时,"羽檄旁午,而适治事如平时。军须皆从官给,民以不扰。
淮民渡江有舟,次止有寺,给钱饷米,其来如归。"(《宋史》本传)
到年底,金兵大部退出两淮,只留一军驻濠州(今安徽凤阳东),作为议和时讨价还价的条件,仆散揆退到下蔡(今安徽寿县北),不久得病,次年二月病死于军中。
自从开禧出兵以来,各路宋军大都惨败。叶适镇守建廉,处于战线的关键部位,在长江沿线挡注金兵主力的攻势,扭转败局,连战皆捷,迫使金兵退却。叶适此功,可推开禧之首,而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年)卢允文在采石与金主完颜亮大战江中,转败为胜之功相比。
然而,叶适立此大功,是冲破了重重阻力才完成的。从战略上说,叶适采取的是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的方针;从战术上说,叶适所目的方法是砍营劫寨。但在当时,不敢用此法者不乏其人。其原因有二:一无此胆,二无此识。叶适后来追述说:"世之败者无他,惮敌而已之气势自夺,非能夺气势于彼者也。余顷在江上所闻见,上自公卿诸将,下至走卒,无不如此。"(《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二)这是说其无胆。"后世但恃长江为巨防,敌一得渡,则鸟奔兽散,甚者或未渡已望风惊溃矣。??玩长江而自堕其力,乃后世大患也。"(同上,卷三十二)这是说其既无识又无胆。上述诸将走卒姑且不论,单是"公卿"就使叶适施行其战术困难重重。当叶适提出砍营劫寨之策时,"宣司"①不敢实行,叶适"为备陈南人唯长于此技,且援北魏太武之言以证之②,强而后可。""宣司"犹深忧以为生事,叶适笑答:"敌实不能战① 在叶适出镇建康的同时,朝廷以邱崈为刑部尚书、两淮宣抚使,置司扬州。按当时制度,"宣司"地位高于叶适的"制司"。金兵大入后,朝廷又升邱崈为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军马,仍置"督府"于扬州。
邱崈虽为叶适友人,但对战法的见解不一致。次年一月,朝廷免邱崈职,以知枢密院事张督视江淮军马,张更是庸才。
② 叶适后来追述此事说:"魏太武言??'吴人止有斫营伎,我亦知彼情,离彼百里止宿??'斫营者江南之所长,大战者虏人之所畏;故魏太武声欲渡江而已,其计正在虏掠残坏尔。夷狄之情,古今一致。"也,所以胜我,由于此间之自为瓦解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可见叶适不但要同金兵作战,还要同怯懦不知兵的上司舌战。此时此地,立功是何等艰难!
(《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一)
(四)措置屯田,建立堡坞安集流民,江北守江
金兵退后,朝廷于开禧三年二月进叶适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专门措置屯田。至此,叶适有机会来实行他的以江北守江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是他原来就有的,但在实行的时候,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在事实的教育下才有了改变。他后来总结这个经验教训时说,原来三国孙吴以来,是以江北守江的;到五代吴杨行密无争淮北之势,而淮不可守;南唐李氏割淮向周称臣,不敢窥视江北,而江不可守;建炎绍兴以来,承用杨李旧法,以淮守淮,以江守江,孙吴以来的历史经验不复讲。"余顷在制司,初亦循近辙,几误;急易之,仅能自完。既将经画江北以及两淮,而上自卿相士大夫,下至偏校走卒,无一人以过江守江、过淮守淮为是者,??此今世大议论也,未有不知守江淮而犹欲论取中原者也。"(《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七)显然,经营两淮,从防御意义上说,是以江北守江;从进攻意义上说,是建立进取中原、收复故土的基地。因此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叶适经营两淮,做了以下几件大事:1.建立三大堡坞。
建堡坞的起因,在渡江砍营劫寨时。"然渡江之兵,苦于江北无家,基寨无所驻足,故石斌贤之徒不 能成大功。"因此,在金兵退后,叶适立即在江北建立定山(今江苏省江阴县东二十五里)、瓜步(今江苏省**县东南)、石跋(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三十里)三大堡坞。定山(离江三里)屏蔽靖安,近在江津的石跋屏蔽采石,瓜步屏蔽东阳、下蜀,西护历阳,东连仪真。三堡缓急应援,首尾联络,形成守江的一道防线。平常无事时,各堡只以五百人一将戍守。万一有警,可增兵到二千五百人,连同堡坞内外居民中挑选的二千人,各堡通为四千五百人,共同把守。然后由制司别募精勇敢死兵士千人,作为劫寨、烧粮、冲锋搏击之用。这样一来,建立堡坞不仅使过江之兵有了落脚点,对于防江有四利:一是使江南岸的守兵胜气自生,无所畏怯,敢于向前进击;二是使江中舟师有接应之利;三是利于海船入江而决死斗;四是利于舟中甲士战斗。这样长江的防务就有了保障。
如果敌人发兵攻击堡坞,由于三堡离江较近,我军以战舰海船在江中攻击敌军,使敌人腹背受敌。如果敌人攻击和州、滁州、仪真、**等城,则可发堡坞之兵分出其前后袭击敌军。(《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可见三大堡坞的建立,是实现江北守江战略的第一个坚实措施。
2.措置屯田,安集流民。
由于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控制下,只怕建设边防会引起金国统治者的不满,根本不顾两淮百姓的死活,以致沿淮千里边疆毫无守备。开禧二年金兵侵入两淮,仅安丰、濠、盱眙、楚、庐、和、扬七郡,"其民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未渡江而流徙者,又有十万家。"度今七郡之民,通计三十万家,??终当皇皇无所归宿。"叶适见此,深感痛心。他向朝廷大声疾呼:淮民流徙,"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设使今岁边报复急,此三十万家者,又将奔迸流徒而丧其生乎!"他指出这种惨状的出现,根源在于政府的投降妥协政策:"自唐以后至本朝,以和戎为国是,千里之州,百里之邑,混然一区,烟火相望;无有扞蔽,一旦胡尘猝起,星飞云散,无有能自保者。"(《安集两淮申省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在叶适受命"专一措置屯田"后,深深感到,"今之屯田,与昔不同",今非昔比,不能照搬古人屯田之"常论"。"自虏寇惊骚,淮人奔迸南渡,生理破坏,田舍荒墟,十郡萧然,无复保聚。今之所急,在于耕其旧业而复其所常安,守其旧庐而忘其所畏尔,岂得以昔日之常论冒行之乎!"(《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可见叶适当时经营屯田,是安集两淮流徒之民,使其耕种因战争而荒废之土地,恢复其家业。
叶适安集流民是与建立堡坞密切相关的。建立江北三大堡坞,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所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大。叶适曾为此请朝廷拨钱四十万贯、米十万石;并计划"若兴此役,流民必多应募,因可以赡给之,不至狼狈失所"(《条陈堡坞五事》,《水心文集》补遗)。这就是以工代赈之法,既修了堡坞,又安集了流民,一举两得。在堡坞建成后,又可安集更多的流民:今三堡既就,流民渐归,所宜招徕安集,量加赈贷。令于东西一二百里,南北三四十里之内,其旧有田舍者,依本住坐,元无本业,随便居止。其间有强壮者,稍加劝募,给之弓弩,教以习射,时命程试,利以赏激。度一堡界分内,可得二千家为率,万一虏骑今秋再至,随处入堡,与官兵共守,此今日经营之大略也。(《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3.建立兵民共守的防御体系。
开禧二年战事未起时,叶适曾向朝廷建议濒淮汉而守边,未被采纳。战事起后,情况有很大变化,叶适又有新的策划:今事已无及,长淮之险,与虏共之。惟有因民之欲,令其依山阻水,自相保聚,用其豪杰,借其声势,摩以小职,济其急难。春夏散耕,秋冬入保,大将凭城郭,诸使总号令。虏虽大入,而吾之人民安堵如故,扣城则不下,攻壁则不入,然后设伏以诱其进,纵兵以扰其归。使此谋果定,行之有成,又何汲汲于畏虏乎!(《安集两淮申省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按照这个防守方案,前述屯田和堡坞之立,收兵民杂守之用,屏蔽江面,仅为"先作一层",其作用是使江北之民,心有所恃,敌兵再来,不致奔迸求渡,腾突纷扰,贻乱江南。"此外入深第二层,更择别有山水险要可充堡坞去处,接续措置"(《条陈堡坞之事》,《水心文集》补遗)。为此,制司派人持帖到两淮各州军界内说谕:本处土豪有信义为众所推服之人,先与借补官资,差充总首,令各从便选择地利,依山傍水,可充堡坞去处,团结人户,防备虏骑冲突,目即劝诱流民复业,且就便居止,或有急难,则入坞屯聚。如保守无虞,即当差官去点检,照当司所定则例,申具朝廷,正补官资施行。(同上)帖中还开列所保聚人口多少(从三千口到五万口以上)拟授之官阶(从进勇副尉到成忠郎)。
各地民兵所用军器,也由官司供给。据叶适调查,"两淮民兵,最便于皮笠、纸甲、皮甲、短装弩,??此外如三叉枪、短枪、手斧、提刀之类,皆不可阙。今当以十万人军器为率。"(同上)由于措置得当,两淮各地豪杰起来响应,结寨保守,安集流民者,不乏其人。"见团结山水为寨者四十七处,??特借以声势,使自为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叶适将其居民户口姓名帐册申报朝廷,实效甚为显著。在叶适的努力下,建堡坞、依山水结寨,措置屯田,安集流民,兵民共守,次第深入,以江北守江的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叶适感叹说:"不然,则南北并争之际,无岁不有兵革,淮人岂能屡逃屡复,以自滨于流离死亡也哉!"(《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正当叶适在建康忧国忧民、呕心呖血地经营两淮防务时,南宋朝廷中的投降派却在于着另一种勾当。他们不但不以叶适以江北守江的主张为然,反而为了妥协投降而准备答应金国的任何苛刻的条件,直到以韩仰胄的头颅去换取金国的"和议"。在韩侂胄被杀后,御史中丞雷孝友又以"附和"韩侂胄用兵的罪名弹劾叶适,朝廷据此将叶适落职。这个雷孝友原来正是韩侂胄一党;而叶适反对韩侂胄贸然出兵的文字俱在,却无人顾及。真是颠倒黑白!
叶适在危急之际出镇建康,转败为胜,又经营两淮,安集流民,积极防御,都是有功于朝廷的。朝廷不但不赏,反而治罪,足见其**。叶适回永嘉仕门家居,绝不自辩。
然而,对叶适在开禧年间的作为,后人自有公论。如明代李贽说:"此儒者乃无半点头巾气,胜李纲、范纯仁远矣,真用得,真用得!"(《藏书》卷十四)黄宗羲也认为:"是役也,不用先生之言以取败。事急而出先生以救之,??而金人卒以退去。时中朝方急于求和,先生以为不必,但请力修堡坞以自固,乃徐为进取之渐。而韩侂胄死,朝事又一变。许及之、雷孝友本韩党也,至是畏罪,乃反劾先生附会侂胄起兵端,并以此追削辛弃疾诸人官,而先生前此封事,具在庙堂,竞莫能明其本末,盖大臣亦藉此以去君子。"(《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凡此,皆可认作千古之定论。
第三是人材,由于"积安之久",对于恢复大业"素所不习,耳闻目见,茫然生疎",必须按其才能大小,"宜付一职,使之观事揆策,以身尝试",得到锻炼。所谓"行实德",就是要改变"财既多而国愈贫","赋既加而事愈散"的局面,审度"何名之赋害民最甚,何等横费裁节宜先",免除苛捐杂税以宽民力,使"人民蒙自活之利"。只有"修实政","行实德",才能改弱就强,"屡战而不屈,必胜而无败"(《上宁宗皇帝札子(开禧二年)》,《水心文集》卷之一)。
叶适这篇奏札,申述了他的一贯主张,也针对当时的朝政恳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皆切中事理。但韩侂胄不接受他的警告和建议。此后,叶适改任权工部侍郎。
当时,韩侂胄对北伐的四路大军部署已定,就请宁宗下诏伐金。他先是改任叶适为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想利用叶适的文笔起草诏书来鼓动中外。但叶适因韩侂胄不听他的建议,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因此不肯草诏,于是以病为名力辞兼职。韩侂胃无奈,只得将直学士院一职改授李壁,由李来起草诏书。
在四路大军已出,诏书已下的情况下,叶适预料此举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万一前线败退下来,只有长江可守。于是,他向韩侂胄建议,应预先布置长江防务,又不听。叶适回顾说:丙寅岁,骤起师北伐,余争论于朝,请侂润、江、池别募兵急备守,补楼船器甲之坏以虞寇至,未之许也。无几,田俊迈为虏得,郭倬、李爽、皇甫斌不任战而溃,中外恐悚,遂出余金陵,制置江上??(《叶岺书房记》,《水心文集》卷十)
在前线几路大军溃败,战事转入两淮,江南震动,南宋又一次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的背景下,朝廷于六月以叶适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去收拾残局。叶适根据三国孙吴"以江北守江"的历史经验,向朝廷请示,要求兼节制江北诸州,这次韩侂胄总算同意了。
叶适受命于危难之际,带着未愈的病体赶到建康。首先,他根据庐州知州厉仲方(叶适的学生,武举出身)的推荐,以田琳上报朝廷,使他代替打了败仗的建康都统李爽戍合肥。同时,在帅府召集诸将讨论防江事宜,诸将各呈故事,其说纷坛。或说茸治战舰,或说布列岸兵,或说栽埋鹿角,或说开掘沟堑,皆数里而屯,计步而守。各种防守方法,一齐进呈到叶适面前。
这些措施,在防江中都是必要的。叶适也认为,只要"厉人心而坚守,阻大江而自固,则如前诸事,亦岂不足以立功"(《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但是,这些措施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以江守江的老套。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江是不足恃的,以江守江是难以成功的。
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主帅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帅仆散揆率金兵主力,经颖上、寿州(今安徽寿县)长驱直入,攻合肥、和州(今安徽和县)、**,陷真州(今江苏仪证),"整列军骑,沿江上下,毕张旗帜,江表大震。"(《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仆散揆军有十余万人,与叶适镇守的建康隔江对峙。 77 年前,即建炎三年(公元1129 年)完颜宗弼(兀术)就是从建康附近渡过长江,迫使宋高宗逃亡海上的。仆散揆的意图是要重演兀术的旧事。由此可见当时形势的严峻和叶适责任的重大。叶适叙述当时的情景:至十月之末,边遽告急,淮人渡江以亿万计,江南震动,众情惶惑。一日,有两骑伪效番装,跃马江岸,相传虏人至矣,济渡之舟,斫缆离岸,橹揖失措,渡者攀舟,覆溺数十百人。某始叹息曰:"是真不足赖也。"(《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不但如此,连建康城中的官吏也惊慌失措,"吏颤余前,不能持纸"(《叶书房记》,《水心文集》卷之十)。
面对此情此景,叶适深感人心动摇危害最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任何措施都没有用处。"今虽岸步有寨,江流有船,鹿角、暗樯,数重并设,沟堑深阔,不可越逾,其如人心已摇,谁与力拒!万一虏兵果至,彼皆弃之而走尔。"(《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如何才能稳定人心、振奋士气呢?说空话是没有用的,要靠实际战斗并取得胜利。叶适采纳了得意门生滕宬的建议,发挥南兵之所长,去砍营劫寨。
于是出重赏,募勇士,第一次召募到市井悍少和帐下愿行者,得200 人作为敢死队。派采石将徐纬统领,夜间乘小船渡到北岸,在茅草芦苇丛中埋伏起来。金兵来时,先用箭射,应弦而倒;箭射完后。又挥刀向前砍敌兵;金兵不知宋军虚实,惊慌中败退。到黎明时追到江岸,宋军已上船到江中了。如此往返,凡十数次,皆获胜利。叶适又命江北石跋、定山两个据点的宋军也出击劫敌营。所得敌俘和馘(割左耳)不断传来报功。胜利消息传开,士气振奋,人心安定下来了。
在宋军的攻击下,金兵解了和州之围,退屯瓜步(今江苏**县东南)。
接着叶适又命厉仲方(当时任建康守将)派遣部将石斌贤从宣化渡江,又派夏侯成等分道出击,所向皆捷。金兵退去,宋军收复江北重镇滁州(今安徽滁县)。在当时,"羽檄旁午,而适治事如平时。军须皆从官给,民以不扰。
淮民渡江有舟,次止有寺,给钱饷米,其来如归。"(《宋史》本传)
到年底,金兵大部退出两淮,只留一军驻濠州(今安徽凤阳东),作为议和时讨价还价的条件,仆散揆退到下蔡(今安徽寿县北),不久得病,次年二月病死于军中。
自从开禧出兵以来,各路宋军大都惨败。叶适镇守建廉,处于战线的关键部位,在长江沿线挡注金兵主力的攻势,扭转败局,连战皆捷,迫使金兵退却。叶适此功,可推开禧之首,而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年)卢允文在采石与金主完颜亮大战江中,转败为胜之功相比。
然而,叶适立此大功,是冲破了重重阻力才完成的。从战略上说,叶适采取的是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的方针;从战术上说,叶适所目的方法是砍营劫寨。但在当时,不敢用此法者不乏其人。其原因有二:一无此胆,二无此识。叶适后来追述说:"世之败者无他,惮敌而已之气势自夺,非能夺气势于彼者也。余顷在江上所闻见,上自公卿诸将,下至走卒,无不如此。"(《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二)这是说其无胆。"后世但恃长江为巨防,敌一得渡,则鸟奔兽散,甚者或未渡已望风惊溃矣。??玩长江而自堕其力,乃后世大患也。"(同上,卷三十二)这是说其既无识又无胆。上述诸将走卒姑且不论,单是"公卿"就使叶适施行其战术困难重重。当叶适提出砍营劫寨之策时,"宣司"①不敢实行,叶适"为备陈南人唯长于此技,且援北魏太武之言以证之②,强而后可。""宣司"犹深忧以为生事,叶适笑答:"敌实不能战① 在叶适出镇建康的同时,朝廷以邱崈为刑部尚书、两淮宣抚使,置司扬州。按当时制度,"宣司"地位高于叶适的"制司"。金兵大入后,朝廷又升邱崈为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军马,仍置"督府"于扬州。
邱崈虽为叶适友人,但对战法的见解不一致。次年一月,朝廷免邱崈职,以知枢密院事张督视江淮军马,张更是庸才。
② 叶适后来追述此事说:"魏太武言??'吴人止有斫营伎,我亦知彼情,离彼百里止宿??'斫营者江南之所长,大战者虏人之所畏;故魏太武声欲渡江而已,其计正在虏掠残坏尔。夷狄之情,古今一致。"也,所以胜我,由于此间之自为瓦解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可见叶适不但要同金兵作战,还要同怯懦不知兵的上司舌战。此时此地,立功是何等艰难!
(《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一)
(四)措置屯田,建立堡坞安集流民,江北守江
金兵退后,朝廷于开禧三年二月进叶适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专门措置屯田。至此,叶适有机会来实行他的以江北守江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是他原来就有的,但在实行的时候,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在事实的教育下才有了改变。他后来总结这个经验教训时说,原来三国孙吴以来,是以江北守江的;到五代吴杨行密无争淮北之势,而淮不可守;南唐李氏割淮向周称臣,不敢窥视江北,而江不可守;建炎绍兴以来,承用杨李旧法,以淮守淮,以江守江,孙吴以来的历史经验不复讲。"余顷在制司,初亦循近辙,几误;急易之,仅能自完。既将经画江北以及两淮,而上自卿相士大夫,下至偏校走卒,无一人以过江守江、过淮守淮为是者,??此今世大议论也,未有不知守江淮而犹欲论取中原者也。"(《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七)显然,经营两淮,从防御意义上说,是以江北守江;从进攻意义上说,是建立进取中原、收复故土的基地。因此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叶适经营两淮,做了以下几件大事:1.建立三大堡坞。
建堡坞的起因,在渡江砍营劫寨时。"然渡江之兵,苦于江北无家,基寨无所驻足,故石斌贤之徒不 能成大功。"因此,在金兵退后,叶适立即在江北建立定山(今江苏省江阴县东二十五里)、瓜步(今江苏省**县东南)、石跋(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三十里)三大堡坞。定山(离江三里)屏蔽靖安,近在江津的石跋屏蔽采石,瓜步屏蔽东阳、下蜀,西护历阳,东连仪真。三堡缓急应援,首尾联络,形成守江的一道防线。平常无事时,各堡只以五百人一将戍守。万一有警,可增兵到二千五百人,连同堡坞内外居民中挑选的二千人,各堡通为四千五百人,共同把守。然后由制司别募精勇敢死兵士千人,作为劫寨、烧粮、冲锋搏击之用。这样一来,建立堡坞不仅使过江之兵有了落脚点,对于防江有四利:一是使江南岸的守兵胜气自生,无所畏怯,敢于向前进击;二是使江中舟师有接应之利;三是利于海船入江而决死斗;四是利于舟中甲士战斗。这样长江的防务就有了保障。
如果敌人发兵攻击堡坞,由于三堡离江较近,我军以战舰海船在江中攻击敌军,使敌人腹背受敌。如果敌人攻击和州、滁州、仪真、**等城,则可发堡坞之兵分出其前后袭击敌军。(《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可见三大堡坞的建立,是实现江北守江战略的第一个坚实措施。
2.措置屯田,安集流民。
由于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控制下,只怕建设边防会引起金国统治者的不满,根本不顾两淮百姓的死活,以致沿淮千里边疆毫无守备。开禧二年金兵侵入两淮,仅安丰、濠、盱眙、楚、庐、和、扬七郡,"其民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未渡江而流徙者,又有十万家。"度今七郡之民,通计三十万家,??终当皇皇无所归宿。"叶适见此,深感痛心。他向朝廷大声疾呼:淮民流徙,"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设使今岁边报复急,此三十万家者,又将奔迸流徒而丧其生乎!"他指出这种惨状的出现,根源在于政府的投降妥协政策:"自唐以后至本朝,以和戎为国是,千里之州,百里之邑,混然一区,烟火相望;无有扞蔽,一旦胡尘猝起,星飞云散,无有能自保者。"(《安集两淮申省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在叶适受命"专一措置屯田"后,深深感到,"今之屯田,与昔不同",今非昔比,不能照搬古人屯田之"常论"。"自虏寇惊骚,淮人奔迸南渡,生理破坏,田舍荒墟,十郡萧然,无复保聚。今之所急,在于耕其旧业而复其所常安,守其旧庐而忘其所畏尔,岂得以昔日之常论冒行之乎!"(《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可见叶适当时经营屯田,是安集两淮流徒之民,使其耕种因战争而荒废之土地,恢复其家业。
叶适安集流民是与建立堡坞密切相关的。建立江北三大堡坞,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所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大。叶适曾为此请朝廷拨钱四十万贯、米十万石;并计划"若兴此役,流民必多应募,因可以赡给之,不至狼狈失所"(《条陈堡坞五事》,《水心文集》补遗)。这就是以工代赈之法,既修了堡坞,又安集了流民,一举两得。在堡坞建成后,又可安集更多的流民:今三堡既就,流民渐归,所宜招徕安集,量加赈贷。令于东西一二百里,南北三四十里之内,其旧有田舍者,依本住坐,元无本业,随便居止。其间有强壮者,稍加劝募,给之弓弩,教以习射,时命程试,利以赏激。度一堡界分内,可得二千家为率,万一虏骑今秋再至,随处入堡,与官兵共守,此今日经营之大略也。(《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3.建立兵民共守的防御体系。
开禧二年战事未起时,叶适曾向朝廷建议濒淮汉而守边,未被采纳。战事起后,情况有很大变化,叶适又有新的策划:今事已无及,长淮之险,与虏共之。惟有因民之欲,令其依山阻水,自相保聚,用其豪杰,借其声势,摩以小职,济其急难。春夏散耕,秋冬入保,大将凭城郭,诸使总号令。虏虽大入,而吾之人民安堵如故,扣城则不下,攻壁则不入,然后设伏以诱其进,纵兵以扰其归。使此谋果定,行之有成,又何汲汲于畏虏乎!(《安集两淮申省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按照这个防守方案,前述屯田和堡坞之立,收兵民杂守之用,屏蔽江面,仅为"先作一层",其作用是使江北之民,心有所恃,敌兵再来,不致奔迸求渡,腾突纷扰,贻乱江南。"此外入深第二层,更择别有山水险要可充堡坞去处,接续措置"(《条陈堡坞之事》,《水心文集》补遗)。为此,制司派人持帖到两淮各州军界内说谕:本处土豪有信义为众所推服之人,先与借补官资,差充总首,令各从便选择地利,依山傍水,可充堡坞去处,团结人户,防备虏骑冲突,目即劝诱流民复业,且就便居止,或有急难,则入坞屯聚。如保守无虞,即当差官去点检,照当司所定则例,申具朝廷,正补官资施行。(同上)帖中还开列所保聚人口多少(从三千口到五万口以上)拟授之官阶(从进勇副尉到成忠郎)。
各地民兵所用军器,也由官司供给。据叶适调查,"两淮民兵,最便于皮笠、纸甲、皮甲、短装弩,??此外如三叉枪、短枪、手斧、提刀之类,皆不可阙。今当以十万人军器为率。"(同上)由于措置得当,两淮各地豪杰起来响应,结寨保守,安集流民者,不乏其人。"见团结山水为寨者四十七处,??特借以声势,使自为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叶适将其居民户口姓名帐册申报朝廷,实效甚为显著。在叶适的努力下,建堡坞、依山水结寨,措置屯田,安集流民,兵民共守,次第深入,以江北守江的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叶适感叹说:"不然,则南北并争之际,无岁不有兵革,淮人岂能屡逃屡复,以自滨于流离死亡也哉!"(《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之二)
正当叶适在建康忧国忧民、呕心呖血地经营两淮防务时,南宋朝廷中的投降派却在于着另一种勾当。他们不但不以叶适以江北守江的主张为然,反而为了妥协投降而准备答应金国的任何苛刻的条件,直到以韩仰胄的头颅去换取金国的"和议"。在韩侂胄被杀后,御史中丞雷孝友又以"附和"韩侂胄用兵的罪名弹劾叶适,朝廷据此将叶适落职。这个雷孝友原来正是韩侂胄一党;而叶适反对韩侂胄贸然出兵的文字俱在,却无人顾及。真是颠倒黑白!
叶适在危急之际出镇建康,转败为胜,又经营两淮,安集流民,积极防御,都是有功于朝廷的。朝廷不但不赏,反而治罪,足见其**。叶适回永嘉仕门家居,绝不自辩。
然而,对叶适在开禧年间的作为,后人自有公论。如明代李贽说:"此儒者乃无半点头巾气,胜李纲、范纯仁远矣,真用得,真用得!"(《藏书》卷十四)黄宗羲也认为:"是役也,不用先生之言以取败。事急而出先生以救之,??而金人卒以退去。时中朝方急于求和,先生以为不必,但请力修堡坞以自固,乃徐为进取之渐。而韩侂胄死,朝事又一变。许及之、雷孝友本韩党也,至是畏罪,乃反劾先生附会侂胄起兵端,并以此追削辛弃疾诸人官,而先生前此封事,具在庙堂,竞莫能明其本末,盖大臣亦藉此以去君子。"(《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凡此,皆可认作千古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