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求学时期(2/2)
《叶适评传》作者:叶适评传 2017-02-13 12:28
畏战无勇之俗"就是这样形成的。直到宋神宗"熙宁、元丰之际,始梢变其习(按指王安石变法),思有以振之,然天下之心终以不服。至于邪正相非,朋党相接,大坏极弊,以及靖康之忧。"自此之后,"虽有忠良谋智之士,学于圣贤",但是,"刚心勇气,无复存矣"。
面对这种积弱苟安和畏战无勇的大势,叶适的态度是积极的。他认为,"治乱无常势,成败无定谋","弱可强也,怯可勇也"。从历史上看,"穰苴之胜,战已败之师;勾践之霸,奋垂亡之国",当前正需以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用今之民,求今之治,则亦变今之势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向枢密院长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改变积弱的形势。首先是"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然后是"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广武举之路";"耕因屯之田以代军输";"稍宽闽、浙之患,无旷江南之野"等等。而为了这些措施得以实行,还必须做到三条:诚、赏、罚。所谓"诚",就是"发号出令,无有巨小,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所谓"赏",就是"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所谓"罚",就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戳而遗其贵近之厚"。(以上引文,均见《上西府书》,《水心文集》卷二十七)
以上是叶适第一次上书言事,即已切中时弊,足见永嘉之学重事功、谋实务之本色;这次上书中的观点和主张,在叶适的政治实践和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
叶适在临安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多。在《上西府书》中就已表示要"收拾废放,将就陇亩"了。上书后,即回永嘉。此时叶适虽只有二十多岁,但学问已相当可观,因此可以操其父业,聚徒教学了。从临安归,"后二年,余教诸生于乐清"(《丁少詹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慕名来就学的,就有台州黄岩人丁希亮。丁希亮字少詹,淳熙元年曾在临安见过叶适。
这次到乐清来,"人谓少詹年已尊老(大叶适四岁),读书有数,而论议自许夸大,相与背笑之,少詹知而不温也。"(同上)次年又变名字从陈亮,陈亮惊奇之。
叶适回到永嘉,直到考中进士第二名,这段时间一面教学,一面研究学问,已是一知名学者了。
在淳熙四年(公元1177 年),叶适二十八岁时,娶高氏为妻。高氏比叶适小十岁,出身于"门贵身贫"之家。"高氏既归余,余号尤贫。高氏之能匀厚培薄,均足内外,使余尚自立闾巷者,皆用夫人(按指叶适岳母)教。"(《高夫人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高家原籍毫州蒙城(今安徽蒙城县),祖上从高琼开始,世为宋之勋臣,英宗宣仁圣烈后(神宗之母)出于其门。哲宗元祐年间,宣仁高氏以太皇太后主政,起用司马光为首旧党,改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叶适岳父高子莫(字执中)曾祖公绘为宣仁后亲侄,曾任保静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咸宁郡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立"元祐党籍"打击异己;宣仁后受贬,高家也家道中落。子莫父本之,任江西运司干官,死时子莫才五岁。南渡时,"逃乱转客,留居永嘉"(《高夫人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高氏来永嘉,无宅无田。公(指高子莫)幼孤,贫甚,天性耐穷约,知事轻重,转侧闾巷间,自求师友以立门户,故虽贵姓而知名与儒书生等。"(《高永州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五)高子莫在郢州京山(今湖北省京山县)任县尉,高夫人翁氏"远不能至,独与两女闭门课纺织自给","夫人智能通南北之俗,自文绣工巧,下至炊荧烦辱,皆身亲之,豫算有无,乃具衣食"。因此,夫人能"相夫子之贫而不废礼,成夫子之廉而不失义"(《高夫人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高家这种门风与境况,与叶家虽贫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极相类似,因此,得以联为姻亲。
面对这种积弱苟安和畏战无勇的大势,叶适的态度是积极的。他认为,"治乱无常势,成败无定谋","弱可强也,怯可勇也"。从历史上看,"穰苴之胜,战已败之师;勾践之霸,奋垂亡之国",当前正需以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用今之民,求今之治,则亦变今之势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向枢密院长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改变积弱的形势。首先是"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然后是"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广武举之路";"耕因屯之田以代军输";"稍宽闽、浙之患,无旷江南之野"等等。而为了这些措施得以实行,还必须做到三条:诚、赏、罚。所谓"诚",就是"发号出令,无有巨小,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所谓"赏",就是"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所谓"罚",就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戳而遗其贵近之厚"。(以上引文,均见《上西府书》,《水心文集》卷二十七)
以上是叶适第一次上书言事,即已切中时弊,足见永嘉之学重事功、谋实务之本色;这次上书中的观点和主张,在叶适的政治实践和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
叶适在临安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多。在《上西府书》中就已表示要"收拾废放,将就陇亩"了。上书后,即回永嘉。此时叶适虽只有二十多岁,但学问已相当可观,因此可以操其父业,聚徒教学了。从临安归,"后二年,余教诸生于乐清"(《丁少詹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慕名来就学的,就有台州黄岩人丁希亮。丁希亮字少詹,淳熙元年曾在临安见过叶适。
这次到乐清来,"人谓少詹年已尊老(大叶适四岁),读书有数,而论议自许夸大,相与背笑之,少詹知而不温也。"(同上)次年又变名字从陈亮,陈亮惊奇之。
叶适回到永嘉,直到考中进士第二名,这段时间一面教学,一面研究学问,已是一知名学者了。
在淳熙四年(公元1177 年),叶适二十八岁时,娶高氏为妻。高氏比叶适小十岁,出身于"门贵身贫"之家。"高氏既归余,余号尤贫。高氏之能匀厚培薄,均足内外,使余尚自立闾巷者,皆用夫人(按指叶适岳母)教。"(《高夫人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高家原籍毫州蒙城(今安徽蒙城县),祖上从高琼开始,世为宋之勋臣,英宗宣仁圣烈后(神宗之母)出于其门。哲宗元祐年间,宣仁高氏以太皇太后主政,起用司马光为首旧党,改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叶适岳父高子莫(字执中)曾祖公绘为宣仁后亲侄,曾任保静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咸宁郡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立"元祐党籍"打击异己;宣仁后受贬,高家也家道中落。子莫父本之,任江西运司干官,死时子莫才五岁。南渡时,"逃乱转客,留居永嘉"(《高夫人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高氏来永嘉,无宅无田。公(指高子莫)幼孤,贫甚,天性耐穷约,知事轻重,转侧闾巷间,自求师友以立门户,故虽贵姓而知名与儒书生等。"(《高永州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五)高子莫在郢州京山(今湖北省京山县)任县尉,高夫人翁氏"远不能至,独与两女闭门课纺织自给","夫人智能通南北之俗,自文绣工巧,下至炊荧烦辱,皆身亲之,豫算有无,乃具衣食"。因此,夫人能"相夫子之贫而不废礼,成夫子之廉而不失义"(《高夫人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高家这种门风与境况,与叶家虽贫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极相类似,因此,得以联为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