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叶适评传章节目录 > 前言

前言(2/2)

叶适评传作者:叶适评传 2017-02-13 12:28
争。这些不同的学派同政治的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对南宋最大的政治问题--对金的和战问题,就是如此。不可简单地用唯物主义主战、爱国,唯心主义主和、卖国的公式去套。政治上的统治者同某些学派之间的不一致,有时甚至表现为不同人之间的相互敌对,如南宋朝廷用政治手段来禁道学;而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又用政治手段来尊崇道学。

    这样,就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画面,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把思想家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就可以从中得出有益的教训,发现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国学术界过去一个时间里对道学、心学的研究比较重视,不久前的宋明理学热就是证明。这是有其根据的,也是有益的。相形之下,对南宋事功之学的研究就显得有些薄弱。当然,我们并不企望也来一个事功之学热,但重视事功之学的研究,出现"南宋功利之学"的研究著作(如张岱年先生在为《南宋陆学》一书作序时所说),恐怕也是很自然的要求。

    值此匡亚明先生发起并组织《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际,我选择了叶适这个人物来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以求教于学术界的长辈和同仁,以期引起对事功学派的重视,大家来共同珍视这笔思想遗产,这是我的一点心愿。

    记得任继愈先生在一次会上讲过,学术研究切忌研究谁就爱谁。此言有理。因为学术研究需要冷静的科学态度,不宜带有感**彩。但是,在做了一番研究之后,我还是不免喜爱叶适这个人物,写作时也有所流露。是耶?

    非耶?任有识者评说去吧!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叶适可说是三者兼备。他有一段很有名的话:"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赠薛子长》,《水心文集》卷二十九)这是他对做人和治学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其中最使我敬佩的,是叶适之德。他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一生忧国忧民;他立志恢复(收复陷于金的北宋故土),力主改革,并终身坚持;他不畏权贵,敢于陈述己见,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一生多难,学为世嗤",仍坚守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从不动摇;他不存门户之见,敢于为自己的论敌仗义执言。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此德,方能立其功(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出镇建康,打败金兵,保卫了国家)、立其言。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象叶适这样为国为民立下大功的,实属罕见。作为事功学派的思想家,叶适可谓有体有用,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道德文章,都令人敬佩。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如果我们把叶适包括在这"中国的脊梁"里面,那是恰如其分的。

    内容简介

    叶适(1150-1223)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是与朱熹(道学代表)、陆九渊(心学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叶适务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主张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积弊,以求裕民强国,实现抗金、恢复故土的深刻思想和宏图大略,以及在危难之际守土抗战的杰出功绩,如实地再现了这位南宋的改革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的形象。本书从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中肯定了叶适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