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烦闷中找寻出路——奏鸣曲(2/2)
《贝多芬传》作者:贝多芬传 2017-02-13 12:21
邀请。他被公众称为“钢琴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可以参加一些额外的音乐会,为自己获取一些利益。这次旅行不会有什么意外,在琪阿拿达西奥允诺了对小卡尔的教育和照料之后,贝多芬拟定了出行的计划。这趟旅行结束时,他可能带回一笔可观的财产,以满足他照顾侄子和自己安享晚年的愿望。
实在地说,这一次旅行,与其说是为了音乐,而不如说是为了金钱。
到了9月,离他们同意去伦敦的日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了。对那两首已应允创作的交响曲,贝多芬还没有动手。兰兹和伦敦的一帮音乐人士也醒悟到,从海顿那儿要求12首交响曲多么容易,而向贝多芬要两首交响曲又是多么的困难!
有人担心贝多芬的能力:他能否胜任?能否在短短的四个月中慢条斯理地完成第九、第十、第十二交响曲呢?
贝多芬在伦敦可能作出一首或两首交响曲,但伦敦的音乐人士却得等上一年、两年,甚至更多的年份。
困难充满了他的生命,但这把火不会将他的音乐源泉烧得枯竭。
只有一个因素可能使贝多芬感到失望,那就是别人不能从他艺术中深深地了解他。他的音乐境地在1812年以前从不为人深深地踏入过,自从第七、第八交响曲以后才渐渐地为世人所知晓。1810年秋季所作的《F小调四重奏》(作品第95号),那种悲伤、忧郁和恐怖的色彩似乎是他以前所作具有同样情调的四首四重奏的结束。从此,贝多芬走上了新的道路。他不能像别的作曲家那样永远保持一贯的作风,而在风烛残年时作一些安逸的曲子。他在培养他的精神园地。
贝多芬富于活力,这股力量使他的音乐汇成了一条活泼的河流,谁也不能遏制他。他会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泰然自若地行走,因为他富有爬上最艰难巅峰的经验。当暴风雨降临的时候,他又得默默无声地忍受着,一点也得不到外界的帮助,不知道应走哪一条路好。1813年、1816年是他音乐创作的“休眠时期”。而1817年春天是他人生的“悲剧时期”,诉讼案、孩子的困扰,迫使他往艺术中倾注更强大的力量,音乐常常成为他的患难朋友。
现在,贝多芬站在十字路口,无力而又迷惑,好像完全辨不出应走的方向,不断增加的忧愁使他缺少了音乐的创造力,尽管他在草稿中已草拟了《第九交响曲》的轮廓。他有许多理由可以继续完成此交响曲,因为他走向伦敦的路是非常明了的,但他没有继续下去。很显然,他还没有准备作一首交响曲,他仍旧紧握着一个歌剧作曲的计划。他想回过头去,以赢回侄子的爱;在日记中,他写得如此疑惑不决:“上帝哀怜我,帮助我,你看到世上的一切人都对我表示冷淡,我不希望做错任何一件事情;请听我的祈祷!只有同卡尔在一起才是我的将来,没有任何一条别的路可再去寻找了。呵,乖张的命运!呵,残忍的天命!不,不,我郁郁不欢的生命永不会终止的,我在夏季中工作也是为了可怜的侄子!”
但很快,贝多芬对自己写道:“除非你是掉转了头来,否则,你是不会得救的了。你只有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艺术岗位上去,而你现在却沉在庸俗之中,一首交响曲也跟着消逝了,去了,去了”。
贝多芬重振旗鼓的能力却并没有消逝,仅有的解释是他还没有准备好。在他与世界的交往一步一步被隔绝时,他的思想和观念渐渐地有了一个转变,他需要一个重新的、认真的、全面的自我检讨。不久,他就不再有这种痛苦了。他的振作最终使他面目一新。他又产生了一股新的力量,这股力量是经过了灵魂的再造以后才产生的。悲观论者也改变了他们的口气,寻找着从他内部所发出的光辉。贝多芬努力地使他的音乐主题趋向于未曾有过的简洁、纯朴;这样,他的音乐也就能流传千古而不朽了。
贝多芬已经找到了新的道路;但他不承认,这个改变在一年前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中就可以看得出,那就是1816年所作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1号)。一种新的、紧密而曲折的音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甚至对出版商斯坦纳而言,也是一种含义隐密的集合。
其他的作品也在贝多芬的生命中聚积起来,无论在纽斯道夫或在海林根城的四周,贝多芬在他的草稿簿上一页又一页地写着,许多新的计划产生了,甚至交响曲的乐号也显示出来了。在晦暗的环境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新的工作继续从冬天推向次年春天,到夏天便完全进入状态了。
到1818年秋,贝多芬用二年时间完成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此曲有着惊人的长度,为以前认何一首奏鸣曲所不及。贝多芬题其名为《槌子键琴奏鸣曲》。新式钢琴所发出来的响亮音调远在其他乐器之上,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一乐章富有交响曲的气息和性质,慢板部分好像是一个男人的愁思,他的心已经献给了一个小孩,而得到的回报却是痛苦,并且深深刺伤了他的心。在慢板中,虽然因为收回了恐惧,呈现出静默而略微得到些安慰,但只不过是暂时的。最后的追逸曲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示,他的这种追逸曲方式是从巴哈那里学来的,但是经过他的处理之后是多么雄伟啊!
关于创作“追逸曲”,贝多芬有一次对霍尔兹说:“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当我还在学习的时期,我就创作出一打有余,今天,一种新颖的、含有诗意的东西必须渗透到古旧的东西里面去。”他这种新的形式的作品如《降B大调变奏曲》和1815年《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第105号)等都是。但现在,他需要更大的柔和性和更集中的力量感。
这是新奇的。贝多芬不再为了他的侄子而牺牲音乐艺术;金钱的需要,他差不多也完全忘掉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进入奏鸣曲的境地,促使他努力创作。
实在地说,这一次旅行,与其说是为了音乐,而不如说是为了金钱。
到了9月,离他们同意去伦敦的日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了。对那两首已应允创作的交响曲,贝多芬还没有动手。兰兹和伦敦的一帮音乐人士也醒悟到,从海顿那儿要求12首交响曲多么容易,而向贝多芬要两首交响曲又是多么的困难!
有人担心贝多芬的能力:他能否胜任?能否在短短的四个月中慢条斯理地完成第九、第十、第十二交响曲呢?
贝多芬在伦敦可能作出一首或两首交响曲,但伦敦的音乐人士却得等上一年、两年,甚至更多的年份。
困难充满了他的生命,但这把火不会将他的音乐源泉烧得枯竭。
只有一个因素可能使贝多芬感到失望,那就是别人不能从他艺术中深深地了解他。他的音乐境地在1812年以前从不为人深深地踏入过,自从第七、第八交响曲以后才渐渐地为世人所知晓。1810年秋季所作的《F小调四重奏》(作品第95号),那种悲伤、忧郁和恐怖的色彩似乎是他以前所作具有同样情调的四首四重奏的结束。从此,贝多芬走上了新的道路。他不能像别的作曲家那样永远保持一贯的作风,而在风烛残年时作一些安逸的曲子。他在培养他的精神园地。
贝多芬富于活力,这股力量使他的音乐汇成了一条活泼的河流,谁也不能遏制他。他会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泰然自若地行走,因为他富有爬上最艰难巅峰的经验。当暴风雨降临的时候,他又得默默无声地忍受着,一点也得不到外界的帮助,不知道应走哪一条路好。1813年、1816年是他音乐创作的“休眠时期”。而1817年春天是他人生的“悲剧时期”,诉讼案、孩子的困扰,迫使他往艺术中倾注更强大的力量,音乐常常成为他的患难朋友。
现在,贝多芬站在十字路口,无力而又迷惑,好像完全辨不出应走的方向,不断增加的忧愁使他缺少了音乐的创造力,尽管他在草稿中已草拟了《第九交响曲》的轮廓。他有许多理由可以继续完成此交响曲,因为他走向伦敦的路是非常明了的,但他没有继续下去。很显然,他还没有准备作一首交响曲,他仍旧紧握着一个歌剧作曲的计划。他想回过头去,以赢回侄子的爱;在日记中,他写得如此疑惑不决:“上帝哀怜我,帮助我,你看到世上的一切人都对我表示冷淡,我不希望做错任何一件事情;请听我的祈祷!只有同卡尔在一起才是我的将来,没有任何一条别的路可再去寻找了。呵,乖张的命运!呵,残忍的天命!不,不,我郁郁不欢的生命永不会终止的,我在夏季中工作也是为了可怜的侄子!”
但很快,贝多芬对自己写道:“除非你是掉转了头来,否则,你是不会得救的了。你只有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艺术岗位上去,而你现在却沉在庸俗之中,一首交响曲也跟着消逝了,去了,去了”。
贝多芬重振旗鼓的能力却并没有消逝,仅有的解释是他还没有准备好。在他与世界的交往一步一步被隔绝时,他的思想和观念渐渐地有了一个转变,他需要一个重新的、认真的、全面的自我检讨。不久,他就不再有这种痛苦了。他的振作最终使他面目一新。他又产生了一股新的力量,这股力量是经过了灵魂的再造以后才产生的。悲观论者也改变了他们的口气,寻找着从他内部所发出的光辉。贝多芬努力地使他的音乐主题趋向于未曾有过的简洁、纯朴;这样,他的音乐也就能流传千古而不朽了。
贝多芬已经找到了新的道路;但他不承认,这个改变在一年前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中就可以看得出,那就是1816年所作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1号)。一种新的、紧密而曲折的音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甚至对出版商斯坦纳而言,也是一种含义隐密的集合。
其他的作品也在贝多芬的生命中聚积起来,无论在纽斯道夫或在海林根城的四周,贝多芬在他的草稿簿上一页又一页地写着,许多新的计划产生了,甚至交响曲的乐号也显示出来了。在晦暗的环境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新的工作继续从冬天推向次年春天,到夏天便完全进入状态了。
到1818年秋,贝多芬用二年时间完成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此曲有着惊人的长度,为以前认何一首奏鸣曲所不及。贝多芬题其名为《槌子键琴奏鸣曲》。新式钢琴所发出来的响亮音调远在其他乐器之上,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一乐章富有交响曲的气息和性质,慢板部分好像是一个男人的愁思,他的心已经献给了一个小孩,而得到的回报却是痛苦,并且深深刺伤了他的心。在慢板中,虽然因为收回了恐惧,呈现出静默而略微得到些安慰,但只不过是暂时的。最后的追逸曲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示,他的这种追逸曲方式是从巴哈那里学来的,但是经过他的处理之后是多么雄伟啊!
关于创作“追逸曲”,贝多芬有一次对霍尔兹说:“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当我还在学习的时期,我就创作出一打有余,今天,一种新颖的、含有诗意的东西必须渗透到古旧的东西里面去。”他这种新的形式的作品如《降B大调变奏曲》和1815年《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第105号)等都是。但现在,他需要更大的柔和性和更集中的力量感。
这是新奇的。贝多芬不再为了他的侄子而牺牲音乐艺术;金钱的需要,他差不多也完全忘掉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进入奏鸣曲的境地,促使他努力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