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2/2)
《释迦牟尼传》作者:释迦牟尼传 2017-02-13 12:13
陈如、摩男俱利、阿舍婆誓、十力迦叶和摩诃跋提,自告奋勇,愿意前去把太子追回来。净饭王还另派一队勇猛的卫兵,跟随五位侍臣,风风火火地出发了。
当天,憍陈如等五位侍臣率领一队卫兵,翻山越岭,几经周折,终于在伽耶山下,尼连禅河畔的一棵毕钵罗树底下,发现了太子。见他已经脱去太子袍,换穿上朱红袈裟,慈祥庄严,古铜色的脸庞,显得光洁丰润,合掌静坐在树下。于是,五位侍臣立即跨下骏马,一字形地跪在他面前,由憍陈如带领,齐声喊道:
“下臣五人前来参见太子!”
释迦牟尼微睁双眼,神色镇定:“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
憍陈如双手呈上一份净饭王颁给太子的亲笔王命。释迦牟尼合十的双手纹丝没动,安详地说:“侍臣,请你给我念一念吧。我洗耳恭听。”
“是,太子。”
憍陈如双手捧着王命,朗声念道:
聪明孝顺的太子:自从你突然离开王宫以后,王的心就像被一柄利刃刺伤,痛不欲生。你姨母一天到晚哀啼哭号,眼泪没有干过。你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更是伤心得不能自持。
悉达多儿,王了解你求道的愿望,乃是出于你的真心和良知,追究人生痛苦的解脱。这种善良仁慈的心念,王是十分赞许而赏识的。可是,即使你断然割绝骨肉的恩爱,隐居深山,广渡众人,难道对朝夕悲泣的父王、姨母和妻儿都置之不顾吗?
你的亲人此刻已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你为什么不救渡呢?你此次毅然出家的举动,像祸患的恒河洪水泛滥,冲毁了迦毗罗卫国朝野上下众人心灵的堤防,最后将导致王室崩溃,国破家亡!
你出家寻道修行,在荒山野峪里,毒蛇猛兽,狂风暴雨,这是常人不能忍受的灾难。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撕裂王的心脏!如果你体会到王此刻的心境,就应该翻然悔悟,返回京城,继承王位,管理国政。假如你不尊从王的劝告,遗弃家国,遗弃妻儿,还谈何救渡众生,还谈何用你的大慈大悲心广济世人呢?……
读着读着,憍陈如禁不住涕泪交流。他以为太子定会回心转意,屈于净饭王的感召。不料,太子听了,闭目趺坐,平心静气地说道:“侍臣们,你们回宫转告父王,我已经发过大愿,天下男子均是我父,天下女子均为我母。为了悟出人生的最高真理,我只能系念大众的疾苦,而弃离小家的恩情。我如今发心修行,求无上道,济三涂苦,不成正觉,不离此座,这乃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太子,”侍臣憍陈如的嗓音微弱发颤,抽泣地哀求:“自从你走后,王城中到处都是叹息和哭泣。大王为了思念你,此刻已经沉溺在忧愁的苦海里。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王后,她从小把你抚养成人,只因想念你,她竟日哭得死去活来。太子,你即使不发怜悯之心,也该尽孝敬之道。还有你那仙逝的母后,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安心哪!太子,回去吧,快跟我们一起回王城吧!”
释迦牟尼微睁双目,望着几位侍臣哭丧着的脸,他慷慨陈辞,表白心曲:亲人们为他的离弃而伤心,在宇宙万古轮回的生灭中,那仅仅是瞬间的梦缘。试想,无常的瞬息人生,父母妻子最后还是难免分道扬镳,终将解脱不了生离死别。如果他们能彻悟这个道理,就不会因骨肉的分离而伤心得肝肠寸断。生是喜,可是它离不开灭是悲;聚是乐,然而紧接着就是别苦。要是能够洞彻人生的虚幻梦境,随缘任它去,也就淡然置之了……
“诸位大臣,我希望你们能够认清这个道理。”释迦牟尼对他们敞开心扉,直抒人生,娓娓畅叙:“不知你们想过没有,我们都是在生死的坎坷漫途上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过客。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不仅是我们的血肉之躯,一切世界万物、山川草木都脱离不开无常之相。人一离开母胎,就被五欲迷惑不醒,做五欲的奴役。假使不生,就可以不死。看起来,芸芸众生好像都是为了死而生,为了死而服劳役。几位大臣,请恕我直言不讳,据你们看来,父王要我嗣位的敕命,似乎是不能违逆的。然而,我不得不对你说,我认为弘扬和追求人生的法性,也是不能违逆的!父王毕竟是一国之君,而我的神圣至高的使命,乃是为了感召和普救世间亿万众生。请问,我怎么能尊一人而负天下人呢?”
憍陈如侧耳聆听,深感太子的话句句发自肺腑,字字铭心刻骨,好像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对心灵的穿透力。顷刻间,憍陈如好似从迷梦中惊醒,达到一种蒙生顿觉的境界,对人生豁然开朗,了然地颔首默许。然而,他身边的另几位侍臣,却仍然置迷不悟,听不入耳。
一个叫摩男俱利的侍臣,趴在地上,对释迦牟尼磕了一个响头,百思不解地宏声大呼:“太子,下臣还有话要说啊!”
释迦牟尼顺手拿起锡杖,放在膝头,镇定地点点头:“请说吧。”
“太子,下臣实在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弃丢了那享也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和福禄高位,一个人跑到这荒山野地里,在风寒雨露中受苦?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释迦牟尼高亢激昂地慨叹一声,喊道,“摩男俱利啊!……”
“太子……”
“你错了。当下真正受尽世间苦的是你摩男俱利,而不是我。你知道吗?”
“太子,你是说我在受苦受难?”
“是的,摩男俱利,你和世间众人一样,正在熬受八种大苦。”释迦牟尼委婉细语,双掌合十道来:“八苦者,一是生苦,你住胎出胎,备受逼迫,在痛苦啼哭中脱胎坠地;二是老苦,你一生从少到壮,从壮到老,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两者灭坏,渐至衰亡;三是病苦,此中有二,一者身病,众疾交攻,二者心病,悲哀烦恼;四是恩爱别离苦,常所亲爱,乖违离散;五是怨憎会苦,谓怨仇憎恶,本求远离,反而相聚;六是求不得苦,谓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七是五盛阴苦,此假合之身,众苦炽盛,喜怒哀乐欲,盛贮众苦;八是死苦,此复有二,一是病死,折磨受尽,寿终而亡,二是难死,水火祸患,偶遇恶缘。请问,你活在世上能脱了这八苦吗?”
侍臣摩男俱利听了,低头深思熟虑,不禁颔首哑然。
“至于你所说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那是因为一切众生不得正见,迷离颠倒,名利相缠,造诸恶业。”释迦牟尼尽情抒怀,说得深入浅出,鞭辟入理,“顺从世俗的陋习,那只能充满忧患和苦恼,障碍本心,与人生真理相违,绝不是智者所为。比如人的肉身好似七宝宫殿,但那里常常有无常之火在炽盛燃烧,口里虽然吃的是百味佳肴,耳里贪的是好声音乐,岂不知,内中蕴藏着五欲的毒药。有朝一日,这七宝宫殿终会被那五毒之火摧残得分崩离析,破碎倒塌。如此说来,我爱那荣华富贵,岂不是自毁自灭?”
“诸位侍臣,我最后告诉你们,日月可以坠地,雪山可以成海,我这颗金刚心将永劫不变。假如谁要强迫我退却道心,我宁可把身子投入烈火里焚成灰烬。”释迦牟尼不顾任何人的规劝,最后敞开肺腑,捧出了一颗金刚心,扬起浓眉,带着直抒胸臆的微笑,望着五位侍臣:“好了,请你们回去吧!”
释迦牟尼这一番灵性的奇智和超凡的哲理,说得憍陈如等五位侍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他们被太子高尚的行为和远大的理想而感动,俨然从一场庸庸如我的大梦中,被惊雷震醒,不约而同地伏倒在太子面前,顶礼膜拜:
“太子,我们不回王城了,决心留在这里,侍候太子。”
“太子,我们要跟着你一起修习学道。”
“太子,你连世上最高的荣华富贵、国君王位都摒弃了,我们还有什么丢不下的呢?请你收留我们这几个弟子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释迦牟尼泰然自语。
当天,憍陈如等五位侍臣率领一队卫兵,翻山越岭,几经周折,终于在伽耶山下,尼连禅河畔的一棵毕钵罗树底下,发现了太子。见他已经脱去太子袍,换穿上朱红袈裟,慈祥庄严,古铜色的脸庞,显得光洁丰润,合掌静坐在树下。于是,五位侍臣立即跨下骏马,一字形地跪在他面前,由憍陈如带领,齐声喊道:
“下臣五人前来参见太子!”
释迦牟尼微睁双眼,神色镇定:“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
憍陈如双手呈上一份净饭王颁给太子的亲笔王命。释迦牟尼合十的双手纹丝没动,安详地说:“侍臣,请你给我念一念吧。我洗耳恭听。”
“是,太子。”
憍陈如双手捧着王命,朗声念道:
聪明孝顺的太子:自从你突然离开王宫以后,王的心就像被一柄利刃刺伤,痛不欲生。你姨母一天到晚哀啼哭号,眼泪没有干过。你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更是伤心得不能自持。
悉达多儿,王了解你求道的愿望,乃是出于你的真心和良知,追究人生痛苦的解脱。这种善良仁慈的心念,王是十分赞许而赏识的。可是,即使你断然割绝骨肉的恩爱,隐居深山,广渡众人,难道对朝夕悲泣的父王、姨母和妻儿都置之不顾吗?
你的亲人此刻已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你为什么不救渡呢?你此次毅然出家的举动,像祸患的恒河洪水泛滥,冲毁了迦毗罗卫国朝野上下众人心灵的堤防,最后将导致王室崩溃,国破家亡!
你出家寻道修行,在荒山野峪里,毒蛇猛兽,狂风暴雨,这是常人不能忍受的灾难。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撕裂王的心脏!如果你体会到王此刻的心境,就应该翻然悔悟,返回京城,继承王位,管理国政。假如你不尊从王的劝告,遗弃家国,遗弃妻儿,还谈何救渡众生,还谈何用你的大慈大悲心广济世人呢?……
读着读着,憍陈如禁不住涕泪交流。他以为太子定会回心转意,屈于净饭王的感召。不料,太子听了,闭目趺坐,平心静气地说道:“侍臣们,你们回宫转告父王,我已经发过大愿,天下男子均是我父,天下女子均为我母。为了悟出人生的最高真理,我只能系念大众的疾苦,而弃离小家的恩情。我如今发心修行,求无上道,济三涂苦,不成正觉,不离此座,这乃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太子,”侍臣憍陈如的嗓音微弱发颤,抽泣地哀求:“自从你走后,王城中到处都是叹息和哭泣。大王为了思念你,此刻已经沉溺在忧愁的苦海里。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王后,她从小把你抚养成人,只因想念你,她竟日哭得死去活来。太子,你即使不发怜悯之心,也该尽孝敬之道。还有你那仙逝的母后,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安心哪!太子,回去吧,快跟我们一起回王城吧!”
释迦牟尼微睁双目,望着几位侍臣哭丧着的脸,他慷慨陈辞,表白心曲:亲人们为他的离弃而伤心,在宇宙万古轮回的生灭中,那仅仅是瞬间的梦缘。试想,无常的瞬息人生,父母妻子最后还是难免分道扬镳,终将解脱不了生离死别。如果他们能彻悟这个道理,就不会因骨肉的分离而伤心得肝肠寸断。生是喜,可是它离不开灭是悲;聚是乐,然而紧接着就是别苦。要是能够洞彻人生的虚幻梦境,随缘任它去,也就淡然置之了……
“诸位大臣,我希望你们能够认清这个道理。”释迦牟尼对他们敞开心扉,直抒人生,娓娓畅叙:“不知你们想过没有,我们都是在生死的坎坷漫途上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过客。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不仅是我们的血肉之躯,一切世界万物、山川草木都脱离不开无常之相。人一离开母胎,就被五欲迷惑不醒,做五欲的奴役。假使不生,就可以不死。看起来,芸芸众生好像都是为了死而生,为了死而服劳役。几位大臣,请恕我直言不讳,据你们看来,父王要我嗣位的敕命,似乎是不能违逆的。然而,我不得不对你说,我认为弘扬和追求人生的法性,也是不能违逆的!父王毕竟是一国之君,而我的神圣至高的使命,乃是为了感召和普救世间亿万众生。请问,我怎么能尊一人而负天下人呢?”
憍陈如侧耳聆听,深感太子的话句句发自肺腑,字字铭心刻骨,好像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对心灵的穿透力。顷刻间,憍陈如好似从迷梦中惊醒,达到一种蒙生顿觉的境界,对人生豁然开朗,了然地颔首默许。然而,他身边的另几位侍臣,却仍然置迷不悟,听不入耳。
一个叫摩男俱利的侍臣,趴在地上,对释迦牟尼磕了一个响头,百思不解地宏声大呼:“太子,下臣还有话要说啊!”
释迦牟尼顺手拿起锡杖,放在膝头,镇定地点点头:“请说吧。”
“太子,下臣实在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弃丢了那享也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和福禄高位,一个人跑到这荒山野地里,在风寒雨露中受苦?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释迦牟尼高亢激昂地慨叹一声,喊道,“摩男俱利啊!……”
“太子……”
“你错了。当下真正受尽世间苦的是你摩男俱利,而不是我。你知道吗?”
“太子,你是说我在受苦受难?”
“是的,摩男俱利,你和世间众人一样,正在熬受八种大苦。”释迦牟尼委婉细语,双掌合十道来:“八苦者,一是生苦,你住胎出胎,备受逼迫,在痛苦啼哭中脱胎坠地;二是老苦,你一生从少到壮,从壮到老,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两者灭坏,渐至衰亡;三是病苦,此中有二,一者身病,众疾交攻,二者心病,悲哀烦恼;四是恩爱别离苦,常所亲爱,乖违离散;五是怨憎会苦,谓怨仇憎恶,本求远离,反而相聚;六是求不得苦,谓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七是五盛阴苦,此假合之身,众苦炽盛,喜怒哀乐欲,盛贮众苦;八是死苦,此复有二,一是病死,折磨受尽,寿终而亡,二是难死,水火祸患,偶遇恶缘。请问,你活在世上能脱了这八苦吗?”
侍臣摩男俱利听了,低头深思熟虑,不禁颔首哑然。
“至于你所说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那是因为一切众生不得正见,迷离颠倒,名利相缠,造诸恶业。”释迦牟尼尽情抒怀,说得深入浅出,鞭辟入理,“顺从世俗的陋习,那只能充满忧患和苦恼,障碍本心,与人生真理相违,绝不是智者所为。比如人的肉身好似七宝宫殿,但那里常常有无常之火在炽盛燃烧,口里虽然吃的是百味佳肴,耳里贪的是好声音乐,岂不知,内中蕴藏着五欲的毒药。有朝一日,这七宝宫殿终会被那五毒之火摧残得分崩离析,破碎倒塌。如此说来,我爱那荣华富贵,岂不是自毁自灭?”
“诸位侍臣,我最后告诉你们,日月可以坠地,雪山可以成海,我这颗金刚心将永劫不变。假如谁要强迫我退却道心,我宁可把身子投入烈火里焚成灰烬。”释迦牟尼不顾任何人的规劝,最后敞开肺腑,捧出了一颗金刚心,扬起浓眉,带着直抒胸臆的微笑,望着五位侍臣:“好了,请你们回去吧!”
释迦牟尼这一番灵性的奇智和超凡的哲理,说得憍陈如等五位侍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他们被太子高尚的行为和远大的理想而感动,俨然从一场庸庸如我的大梦中,被惊雷震醒,不约而同地伏倒在太子面前,顶礼膜拜:
“太子,我们不回王城了,决心留在这里,侍候太子。”
“太子,我们要跟着你一起修习学道。”
“太子,你连世上最高的荣华富贵、国君王位都摒弃了,我们还有什么丢不下的呢?请你收留我们这几个弟子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释迦牟尼泰然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