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诺贝尔章节目录 > 第一章 童年

第一章 童年(2/2)

诺贝尔作者:诺贝尔 2017-02-13 12:01
还有他的两个哥哥。

    大哥罗伯特·诺贝尔生于1829年。

    二哥路德维希·诺贝尔生于1831年。

    虽然两个哥哥需要照料,但是母亲只好拿出她更多的爱来关怀、抚育阿尔弗莱德,以便让这盏明灭不定的生命之灯,能够继续点燃下去。

    当别人几乎全都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伟大的母亲,依然自信,一定能够养活这个孩子。

    最终她取得了成功!

    阿尔弗莱德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代特别喜欢写诗。他在18岁时,写了一首题为《谜》的自传体诗,回顾他的童年旧事。现摘录其中几段:

    我躺在摇篮里行将死去,

    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护在我的身旁,

    虽然希望渺茫,

    她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连吸吮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接着是一阵抽搐,

    直把我送到死亡的边缘,

    我体验到了死亡的痛苦,

    又感受到了死亡的极点。

    好不容易长大了,

    病弱仍然一直伴随着童年。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

    我生活的地方,

    仿佛是陌生的,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我这颗与童年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4. 卖火柴的小男孩

    18世纪是瑞典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时期。后来因蒙受拿破仑战争的惨重打击,导致了19世纪初期瑞典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

    \  这种状况给瑞典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向国外大移民。

    据当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个500万人口的国家,竟然移走了一百多万人。

    爱默纽尔的建筑承包业务一再背运,他已经跌入了困境。债主们不间断地上门逼债,他不得已宣告破产。

    尽管爱默纽尔性情倔强,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可是后来他还是认真地思索起来了:

    “为什么如此奋斗,还是事事不能如愿以偿呢?”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瑞典好像不是发明家可呆的地方。如果到国外去,我的才能或许会有用武之地。”

    于是,爱默纽尔在1837年只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先是去了芬兰。

    父亲走后,母亲在几位有同情心的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小店,经营乳制品和蔬菜。依靠由此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贫困生活。

    大哥罗伯特晚年曾回忆说:

    “我最辛酸的记忆之一,莫过于这个时期出现过的一段小插曲: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一枚3分钱的硬币,要我去买晚饭吃的东西,而我却在路上把这枚可怜的小硬币给弄丢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岁的大哥罗伯特和7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那个特别寒冷的年头里,也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阿尔弗莱德,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苍白,而且文静得多。

    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

    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着:

    “卖火柴啦!”

    可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不堪。

    他那时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

    瑞典曾有“火柴王国”之称。

    在世界火柴发展史中,瑞典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9世纪30年代,黄磷火柴流行欧洲。瑞典早在1836年就创办了火柴厂。

    但是,这种黄磷火柴不仅有毒,而且容易引发意外的燃烧。于是在瑞典,有人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赤磷代替燃点很低的黄磷,并且以配料“隔离法”使涂在火柴杆上的燃烧剂,只能在涂有发火剂的火柴盒上划 燃。这就是安全火柴的发明始末。

    阿尔弗莱德一边体验着卖火柴的经历,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埋下了发明的火种。

    5.“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诺贝尔三兄弟,和睦相处,亲如手足。

    阿尔弗莱德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自己羡慕不已。

    “妈妈,我能去上学吗?妈妈,你说呀。”

    不知什么时候,他又来到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身旁,这句话他已经问过许多遍了。

    母亲看着他瘦弱的身躯,窄小的脸庞,皮肤白里透青,禁不住用双手温柔地扶着他那瘦削的双肩,轻轻地告诉他说:

    “阿尔弗莱德,只要你把身体弄好,上学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

    七叶树的叶子,快要落光了。

    1841年的秋天,阿尔弗莱德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小学,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

    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惟一的一所学校。

    他当时虽然年幼多病,上课常有缺席,但他学习特别勤奋,认真,刻苦。

    身体不好有时没有去上学,他就在家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和课本,或画画,或写作文。

    看到母亲终日忙个不停,阿尔弗莱德总想帮助母亲做点什么。而母亲总是说:“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你们不要担心钱的事情,要去学习你们感兴趣的东西。”

    不论父母作出多大牺牲,也要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阿尔弗莱德父母的一贯想法。

    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景色绮丽。

    这是一座水上城市,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市郊青山耸翠,绿水泱泱。

    风和日丽的季节,阿尔弗莱德喜欢独自到田野、小丘、河边去,静静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之中。

    浓郁的双眉之下,一对晶莹闪烁的蓝色大眼睛,凝视着远方。

    天空的色彩,浮动的云朵,因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一草一木,都令人感到生命的神奇,真是千姿百态。

    他在孤独的环境中,渐渐地培养了自己观察大自然的爱好,并且从中体验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他对他的朋友说:

    “我在少年时代就研究过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6. 父亲来信

    七叶树的叶子,又一次落光了。

    冷风吹得光秃秃的树枝嗖嗖作响。

    诺贝尔三兄弟,每人手里拿了一份成绩报告单,兴冲冲地回家来了。

    “妈妈!您看,成绩更好了。”

    “我真高兴,得马上写信告诉你们的爸爸。”

    阿尔弗莱德由于生病,上课出席率最低。但是他勤奋努力,结果全部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在同年级的82名学生中,只有两人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

    1842年10月的一天,全家人望眼欲穿地盼望着的父亲来信,终于送到了。

    随信一起送到的还有许多急需的钱。

    父亲在信中说:

    “让你们久等了。在国外的这五年时间,我时刻强忍着对你们的思念,拼命地干活。我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你们一定会为我高兴吧,我已经建了一座小工厂。

    工作方面,订货单不断增加,已经不成问题了。我现在已经购置了一幢很大的房子,这是赠送给你们的见面礼。请尽快到圣彼得堡来,让我早点见到你们健康的面容!”

    原来,父亲自1837年离开瑞典后,起先在芬兰的图尔库。他在那里做过建筑师、营造师、各种实验员,经历了许多磨难。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排排当时风格的各式建筑,就是他在那里活动的见证。

    但是,不足之处,这个国家似乎也不太愿意接受有天才的发明。他心想:

    “是不是又走错了地方。”

    父亲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俄**人的身上。

    这个俄**人是父亲在芬兰时认识的。19世纪40年代初,父亲同他一块儿去了俄国的圣彼得堡。

    还是在瑞典的时候,父亲就发明了地雷和水雷。这些东西能够在“陆地或海洋,将进犯之敌消灭在相当远的地方”。

    他曾经把这些发明,连同设计图纸和样品,提交给当时的瑞典武装部队。然而使他感到极度失望的是,军方对此毫无兴趣。

    当他辗转到圣彼得堡时,他又开始劲头十足地恢复这些实验。

    一次,在当地有影响的头面人物的帮助下,他的实验表演获得了成功,得到军事当局的夸奖,还奖给了他一笔奖金。

    爱默纽尔利用这笔奖金,加上他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1842年开办了一家机械工厂,即“奥加列夫与诺贝尔(经准许的)铸造车轮厂”。

    这家工厂除了生产地雷和水雷以外,还制造了那时相当有名的“诺贝尔型轮轴切削车床”,以及炮车和各种机床。就是俄国最早的中央暖气热水管,也是以爱默纽尔的设计为蓝图,在这家工厂制造的。后来出现的各种暖气装置,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母亲也许是因为太突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她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父亲的来信。

    可是孩子们却欢喜若狂,他们想到第一次去外国,要在异邦生活,兴奋得一刻也平静不下来。

    这时,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刚刚过完9岁的生日。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的经历和体验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

    后来,已经功成名就的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的记忆,犹如写在黑板上的字,是不会消失的。”

    大凡名人都有相同的感慨。

    1973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在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我认为,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对于他今后在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发展,竟然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