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崔可夫章节目录 > 第十七章 威逼柏林

第十七章 威逼柏林(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崔可夫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崔可夫 2017-02-13 11:56
较大,有几辆T —34 坦克虽突破了敌军防线的侧翼,但在试图翻过山头,冲上通往柏林的公路时,被德军的反坦克兵器击毁,攻击部队被迫撤退。

    进攻受挫后,崔可夫马上将炮兵移至新的阵地,猛烈轰击通往泽洛夫、弗雷德斯多夫、杜希林等道路上的支撑点,再次发起冲击。但是,炮击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敌军在遭到苏军炮火攻击时,利用密林的掩护,撤离了阵地。这样,近卫第8 集团军的进攻再度受挫。

    朱可夫和大本营对近卫第8 集团军未能突破敌军在泽洛夫的防御十分忧虑,崔可夫也苦思无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可夫决定将卡图科夫指挥的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和尤舒克指挥的独立坦克第11 军投入战斗,争取以迅猛的突击夺取泽洛夫高地。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道路狭窄,坦克部队一投入冲击,道路就变得更加拥挤了,而且道路两旁都是沼泽地,受阻部队无法实施机动。结果,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和独立坦克第11 军投入交战不仅未能改变战斗态势,反而加大了部队行动的难度,如果不是苏军已掌握了制空权,后果将不堪设想。

    值得欣慰的是,近卫第8 集团军右翼的近卫步兵第47 师在舒加耶夫的率领下,经顽强奋战,在科斯钦至柏林的公路以北,粉碎了敌人的抵抗,夺取了泽洛夫北部的几个制高点,切断了从泽洛夫市通向波格多夫和古佐夫的一条铁路、两条公路。

    但是,近卫步兵第57 师、第28、第29 军都没能取得多大战果,泽洛夫高地的绝大部分仍掌握在敌军手中,近卫第8 集团军原拟的第一天攻占泽洛夫高地的计划落了空。

    朱可夫把部队在泽洛夫高地受阻的有关情况迅速向斯大林作了汇报,斯大林对朱可夫把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投入交战,造成混乱十分恼火,责令朱可夫必须尽速拿下泽洛夫高地。朱可夫向斯大林保证,4 月17 日日终前,一定突破敌人在泽洛夫高地的防御。

    崔可夫对自己的部队受阻十分忧虑。为什么苏军以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攻击泽洛夫高地。却频频受挫呢?为什么部队夺取第一防御地带以后未能迅速扩大战果呢?敌军到底采取了什么新的战术,从而成功地遏阻了苏军的进攻?一连串的问题在崔可夫的头脑里翻腾,崔可夫发现,在以往的历次战斗中,敌人常常将主要兵力部署在第一防御地带内,在第二、第三防御地带通常只是部署为数很少的部队,预备队、坦克师或摩托化师均不占领防御地区,只是部署在浅近后方实施反突击。苏军已完全掌握了敌人在兵力部署上这一惯用的战术,采取了主力突击敌人主要防御地区、航空兵和远战炮兵突击敌人预备队的战术。行之有效地重创第一防御地带之敌和敌军预备队,从而很快打破了敌军防御的稳定性,随后投入快速预备队一举突破敌军防御,前出到广阔的战役地区。

    但是,崔可夫没有料到,敌人在泽洛夫高地,一改过去的防御策略,同时在第一、第二、第三防御地带部署强大兵力,并在防御纵深部署了强大预备队,使奥得河至柏林的广阔地区变成一个绵亘的筑垒地域。各种强大的野战防御工事、居民点、大片的森林以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沟渠、河流、湖泊都成了阻击苏军的有利场所。使苏军在突破旧奥得河和豪普特运河沿岸的第一防御地带后,很快在第二防御地带再遭遇强敌,苏军必须夺取每一个掩体、每一个步兵散兵坑、每一栋楼房,这就大大增加了近卫第8 集团军攻击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加强泽洛夫的防御,德军统帅部从预备队抽调了摩托化第28 师和步兵第168 师以及负责柏林城市防空的一个航空兵军,以保卫泽洛夫高地。

    新的防御战术要求用新的进攻战术去打破,崔可夫细心琢磨其中奥秘后,决定利用夜色掩护秘密转移炮兵阵地,变更兵力部署,突袭敌人。命令近卫第4 军与坦克第11 军沿着古佐夫—泽洛夫高地,向格尔斯多夫方向发展进攻,争取在日终前前出到弗里斯河并强渡该河。近卫步兵第29 军应突破敌人的防御,攻占卢德维希卢斯特,弗雷德斯多夫居民点,前出到弗里斯河并组织强渡;其第二梯队的近卫步兵第82 师也应投入战斗,从第4 军的左翼向沃林、扬斯菲尔德方向实施突击。近卫第28 军应攻占杜希林地域,然后由里岑向马克斯多夫进攻,强击航空兵应该支援集团军各部队夺取泽洛夫高地和强渡弗里斯河。

    4 月17 日,崔可夫率领的近卫第8 集团军在经过30 分钟强大的炮火准备后,于上午10 时30 分再次对泽洛夫高地发起了猛攻。右翼的近卫第4 军与突击第5 集团军密切协同,取得重大战果,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击退了敌人的反冲击,前出到旧罗森塔尔、盖尔斯多夫和维茵台格湖一线。左翼的近卫步兵第28 军与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的部队,在与第69 集团军的接合部上进展缓慢,他们遭到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反冲击,经过顽强战斗,攻占了第二防御地带,夺取了泽洛夫高地,摆脱了奥得河沿岸的河湾洼地,完成了预定的第一天的任务。

    近卫第8 集团军突破泽洛夫防线后,苏军就有了将所有坦克兵团投入交战的便利条件。但是,4 月18 日,敌人倾其所有从柏林城防部队抽调部分兵力拼死抵抗。在近卫第8 集团军的进攻地带,敌人投入了两个精锐的摩托化师——“库尔曼”师、“明赫贝格”师,还有一个党卫军步兵师,企图拼个鱼死网破,阻挠苏军前进。鉴于敌人在泽洛夫高地投入了大量兵力,准备与苏军拼一死战,崔可夫认为,如果死打硬拼,急于求成,势必导致欲速则不达,白白遭受损失。为此,崔可夫指示所属部队,不要急于夺占地盘,要抓住敌军放弃坚固阵地之机,在敌人防御的浅近纵深,尽可能多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减缓今后进攻的压力。

    4 月18 日,迪德斯多夫地域的战斗十分激烈。敌人以凶猛火力封锁近卫第29 军和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阻挠其主要技术兵器和后勤物资的前送,拼死切断科斯钦一柏林的公路。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崔可夫将近卫步兵第39师也投入了战斗。

    近卫步兵第39 师接到命令后,即将第117 团作为先遣团命其前往增援,但第117 团在泽洛夫高地西部缓斜坡上遭到敌人伏击,处境急剧恶化。先遣团团长格里岑科急中生智,命令部队停止对居民点和防御枢纽部的正面攻击,以连、排为单位,携带迫击炮、轻型火炮,穿过小树林迂回到敌军后方和翼侧,突袭敌人。敌人战斗得十分顽强,但经受不住先遣团连续、快捷、勇猛的突击,纷纷败退。先遣团突击成功,保障了科斯钦一柏林公路的安全,使近卫步兵第29 军和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的主要技术兵器和后勤物资得以顺利前送。

    位于格里岑科团左翼的近卫步兵第79 师所属第227 团,在年轻勇敢的团长谢米科夫中校的指挥下,成功地攻克了敌人构筑在铁路交叉点和杜希林一法兰克福公路的一个强大的抵抗枢纽部,并且出色地打破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反冲击,重创敌军。在这场战斗中,谢米科夫身负重伤。为了表彰谢米科夫的出色指挥,他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经过一天激战,近卫第8 集团军成功地夺取了特雷布尼茨·扬斯菲尔德地区。但是,由于左邻的第69 集团军未能完成预期计划,致使近卫第8 集团军左翼无法与它协同,暴露了左翼。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近卫第8 集团军左翼发起了猛烈的反冲击,企图将其赶离柏林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崔可夫只好将近卫步兵第28 军的两个师用于掩护集团军左翼,减弱了突击力。

    在初期战斗中,由于德军防御得法,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各突击部队均未能完成预期战斗任务,统帅部、方面军对这种胶着状况尤为焦虑。统帅部严令方面军首长采取得力措施,加快进攻速度。朱可夫根据统帅部的指示精神,再次发布攻击令,要求各集团军:

    “1.应立即发展迅猛进攻。如果柏林战役发展缓慢的话,那么,在攻克柏林之前,部队就已疲惫不堪,并且耗尽所有的物资储备。

    2.所有军级指挥员都必须就位于在主要方向上作战的各军长的指挥所内。绝对不允许留在部队的后方。

    3.所有炮兵,其中包括大威力炮兵,均必须调到第一梯队,不得远离作战的梯队2 —3 公里。

    炮兵的行动应集中在可以完成突破任务的那些地段上。要注意到:在我军抵达柏林之前,敌人将为每一幢房屋和每一片灌木进行争夺和抵抗。因此,坦克兵、自行火炮部从和步兵不应等待炮兵将希特勒匪徒全部肃清,并提供一个没有敌人的场地才向前推进。

    4.要无情地打击敌人,并昼夜兼程不停地向柏林挺进,这样,我们将很快拿下柏林。”鉴于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在主要攻击方向进展不太顺利,最高统帅部决定实施巧妙的机动,以乌克兰第1 方面军各坦克集团军向柏林进行突击,达到合围敌军的目的。乌克兰第1 方面军科涅夫元帅遵照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命令雷巴科夫将军的近卫坦克第3 集团军强渡斯普里河。至4 月20 日夜间突入了柏林南郊。近卫坦克第4 集团军也在司令员列柳申科将军的指挥下,占领波茨但和柏林市西南郊。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也渡过了旧奥得河,着手强渡西奥得河。乌克兰第1 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的行动缓解了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局势,使其受到的抵抗有所减弱,这对于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顺利发展进攻起了辅助作用。

    4 月19 日中午时分,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在经过细致的侦察和准备后,对敌人再次发起全线进攻。近卫步兵第8 集团军在崔可夫的指挥下,迅速攻占了达姆斯多夫、明赫贝格、贝伦多夫等支撑点。所部近卫步兵第82 师第242 团,在团长苏霍鲁科夫上校的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以一个连的兵力牵制敌人的正面,团主力迂回到敌人的翼侧和后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明赫贝格市,以微小的代价夺取了明赫贝格市。在激战中,苏霍鲁科夫的胸部和腿部均受了重伤。崔可夫派人立即将其送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提请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获得批准。

    明赫贝格、贝伦多夫地区被攻占后,战役地区日益开阔,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的战斗力得以充分发挥,步兵的战斗队形也得到加强。针对坦克在河流、沼泽、湖泊和树林等复杂地形区如果没有步兵的协同易受敌人反坦克火箭弹、自行火炮的直接攻击的问题,崔可夫要求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再度进入近卫第8 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协同挺进柏林。

    到20 日日终前,形势已趋于明朗,德军的全面瓦解已为期不远了。此时,崔可夫已率领近卫第8 集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防御地带,前出到了加尔岑、金巴姆、爱尼肯多夫一线。各友邻部队也与近卫第8 集团军一样,顺利向前推进。波格丹诺夫将军指挥的近卫坦克第2 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将军指挥的突击第3 集团军的进攻地域,突入了贝尔瑙地域,突击第5 、第3 集团军顺利突破了敌人第四道防御阵地,继续向前发展。近卫坦克第1 集团军则已前出到卡格尔、菲尔斯腾瓦尔格、爱尼肯多夫地域,消除了敌人反冲击和反突击的可能性,敌人不得不龟缩于柏林,等待最后覆没命运的来临。近卫第8 集团军左邻的第33、第66 集团军的形势也因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顺利发展有了很大改善,近卫第8 集团军的左翼形势得以缓解。

    至此,敌人在奥得河—尼斯河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已土崩瓦解,苏军部队已兵临柏林城。这正是:穷追猛打兵威盛,困兽犹斗命难存。欲知苏军如何攻下柏林,崔可夫又是如何指挥近卫第8 集团军夺占纳粹德国的这个最后堡垒的,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