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四、思想风貌

四、思想风貌(2/2)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据《晋书》记载,王献之并没有说:"故当胜"。退一步说王献之就是说了他的书法胜过他父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当时对王献之书法评价很高,"故当胜"也并非徒语,夜郎自大。谢灵运曾经说过:"公(王献之)当胜右军。"李嗣真在《书品后》也曾同意这种说法。这都是学术上的事,问题不在于"故当不同"变成"故当胜",关键是"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是《孝经》中的一段话,孙过庭用此来说明王献之大逆不道。这实在是"硬装斧头柄",牵强捏造,艺术上的高下与孝敬父母有何相干!难怪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愤慨地说:"姿意污蔑,是不可以下辨。"无论在历史上或在现实社会里,儿子胜过父亲比比皆是,而且在宏观整体上看是一个规律,否则就下会有社会的进步。孙过庭将王献之说"故当胜"之类的话与《孝经》的道德伦理标准相联系,指责王献之对父亲的不孝,这是不公正的,理应受到批评与遣责。题榜这一事件说明了两点:"献之于书颇自矜重",①这是其一,其二是谢安很赏识王献之的书法。

    然而,南朝宋泰始年间书法家虞龢在《论书表》中记述了谢安批退王献之佳书的故事。王僧虔也曾说过,谢安"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虞、王① 《晋书·王献之传》:"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凳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献之知揣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簿之不长。'安遂不之逼。"② 虞龢《论书表》与孙过庭《书谱》有相似文句。

    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

    两人离东晋时间不长,况者王僧虔的曾祖父王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僧虔与王献之出于一个士族,两人所说是比较可信的。这与《晋书·王献之传》谢安请王献之题榜不是有矛盾吗?既然谢安看不上王献之的书法,为何又要请他题榜?反过来请王献之题榜为何又要批退王献之佳书,有时还将王献之的作品裂作校纸呢?

    《晋书》作者房玄龄,是与唐太宗同时代的人,唐太宗贬低王献之,如果没有足够的依据《晋书》是不会如此记述的。其实上述两件事迹并不矛盾,谢安有时轻视王献之的信札,那是草书,而不是全面否定王献之书法。而他所欣赏王献之的书体,是真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是不足为奇的。王献之对于谢安的要求也不是一概拒绝的,据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记述①:谢奉起庙,悉用棐材。羲之取棐书之满床,奉收一大篑。子敬后往,谢为说右军书甚佳,而密已削作数十棐板,请子敬书之,亦甚合,奉并珍录。

    王献之刚正仗义,从下随波逐流,事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能从总体上正确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谢安死后,王廙得知这一消息,对王献之说:"欲哭谢公"。王献之十分赞赏地说:"所望于法护"。②谢安死后,朝廷在赠礼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多有争议。唯有王献之,徐逸力排众议,表彰申述谢安的忠勋,王献之上疏云: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洋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滑消殄。功勋既融,投韨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咋,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谴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由于王献之据理力争,孝武帝终于给这位宰相加殊礼。服药是东晋名士的一大特征,不少人受到毒害而至死不悟。王献之对服"寒食散"、"礜石",有较清醒的认识。黄伯思《东观余论》在评王献之书一节中曰:"《静息帖》云:"礜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痈。'散者,寒食散之类。散中盖用礜石,是性极热有毒,故云深可疑也。刘表在荆州,与王粲登障山,见一冈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冢,其人在世服生礜石,热蒸出外,故草木焦灭。'凿看果墓,礜石满茔。又今洛水冬月不冰,古人谓之温洛,下亦有礜石。今取此石置瓮水中,水亦不冰。又鹳伏卵以助暖气。其烈酷如此,固不宜饵服。于敬之语实然。"②① 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世说新语·伤逝》:"法护,珣小字"。

    ① 《晋书·王羲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