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美深思想 一、崇尚自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2/2)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弋钓为娱。他曾"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游目聘怀","极视听之娱"。如果说王羲之辞官有消极因素,那末他此后在邀游山水,进一步发现了自然美的真谛,陶冶了艺术心灵,"文章多得江山助",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韵高千古的程度,那么这种选择又有积极的一面。
对于自然美,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①可见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认识,表现出一种审美的热情和喜爱。然而,这是初步的,由于札义的束缚,他们不可能放情肆意,尽情欣赏。只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贤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尽情于幽静的自然美之中。狂放洒脱、清远高朗才能成为人物品评的审美标准。人们对自然美认识的深化,加大了对礼教的离心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广泛传播。孙绰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云:"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②可见晋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的解脱。由于东晋老庄哲学的盛行,其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虚静无为的观点,更为贤人高士们所接受。王羲之作为东晋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③"清静为天下正",对治世提出"无为"的主张。庄子的观点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④他们的说法虽然有差异,但总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虚静无为作为审美标准。王羲之曾作了这样的表白:"吾素自无廊庙志","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⑤所谓老氏周任之诫即知足不辱,安贫乐命。又云"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①又云:"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尔。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②王羲之《与吏部郎谢万书》其内容最能表现他虚静无为的思想:"顷东海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③王羲之依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的思想观点来处世,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审美意识。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为处世的榜样的以上三人,虽然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崇尚老子、庄子,以虚静无为力最高境界,追求纯静脱俗之美。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觉醒时代",是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作为书法艺术家的王羲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王羲之愤然离开官场,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很多,但与③ 王羲之,《兰亭序》。
① 《论语·雍也》。
② 《全晋文》卷六二。
③ 《老子·上篇》。
④ 《庄子·外篇·天道》。
⑤ 《晋书·王羲之传》。
① 《十七帖·逸民帖》。
② 《十七帖·十七帖》。
③ 《晋书·王羲之传》。
他静思玄贤、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无为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对于自然美,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①可见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认识,表现出一种审美的热情和喜爱。然而,这是初步的,由于札义的束缚,他们不可能放情肆意,尽情欣赏。只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贤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尽情于幽静的自然美之中。狂放洒脱、清远高朗才能成为人物品评的审美标准。人们对自然美认识的深化,加大了对礼教的离心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广泛传播。孙绰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云:"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②可见晋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的解脱。由于东晋老庄哲学的盛行,其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虚静无为的观点,更为贤人高士们所接受。王羲之作为东晋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③"清静为天下正",对治世提出"无为"的主张。庄子的观点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④他们的说法虽然有差异,但总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虚静无为作为审美标准。王羲之曾作了这样的表白:"吾素自无廊庙志","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⑤所谓老氏周任之诫即知足不辱,安贫乐命。又云"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①又云:"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尔。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②王羲之《与吏部郎谢万书》其内容最能表现他虚静无为的思想:"顷东海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③王羲之依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的思想观点来处世,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审美意识。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为处世的榜样的以上三人,虽然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崇尚老子、庄子,以虚静无为力最高境界,追求纯静脱俗之美。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觉醒时代",是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作为书法艺术家的王羲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王羲之愤然离开官场,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很多,但与③ 王羲之,《兰亭序》。
① 《论语·雍也》。
② 《全晋文》卷六二。
③ 《老子·上篇》。
④ 《庄子·外篇·天道》。
⑤ 《晋书·王羲之传》。
① 《十七帖·逸民帖》。
② 《十七帖·十七帖》。
③ 《晋书·王羲之传》。
他静思玄贤、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无为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