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死观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一死生","齐彭殇"分别出于庄子的《大宗师》和《齐物论》。《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敦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敦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后人称之为本体,是唯心主义者庄子的理论核心,他从道的观点阐述一切概括一切。他认为道是一,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它是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化身,它超越人的感官、时间、空间的,它似无而实有,上述引文中的"大块"就是道。一个人生前在大块里,死后也还原于大块,生死只是在大块中形式不同,这个块就像一条永恒的河流,人的一切生死存亡就像在这条河流中的激起的小小波纹,河流奔流不息,没有任何增减的变化。本体是超越空间的,秋毫之末,人们看来是再小不过的了,泰山在人们的眼中是很庞大的,但它们都是本体的表相之一,无所谓谁小谁大,可以说秋毫之末大于泰山。本体是超越时间的,殇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但他是本体的表相之一,而彭祖活到八百岁,也是本体的表相之一,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寿命是有限的,占有空间也是有限的,但从本体的意义上来说:"我"与天地同生,与万物一体。故人在世界上不要管什么差别,生什么是非,不要动感情,要像生前死后那样,浑浑沌沌地与本体合二为一。能做到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真"人。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生死"是荒诞的,"齐彭殇"是妄作。王羲之是崇尚老庄的,为何此文中对老庄采取批判的态度呢?郭沫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将这一条作为论据之一否定《兰亭序》,《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所撰,这一书法作品也是伪托的。
《兰亭序》的真伪是一宗历史公案,历来争论很大,从分析的角度,否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土羲之的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这一言论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艺术家的王羲之的思想。
"晋人喜述老庄",王羲之信奉道教,骨子里是儒教,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一死生","齐彭殇"分别出于庄子的《大宗师》和《齐物论》。《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敦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敦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后人称之为本体,是唯心主义者庄子的理论核心,他从道的观点阐述一切概括一切。他认为道是一,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它是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化身,它超越人的感官、时间、空间的,它似无而实有,上述引文中的"大块"就是道。一个人生前在大块里,死后也还原于大块,生死只是在大块中形式不同,这个块就像一条永恒的河流,人的一切生死存亡就像在这条河流中的激起的小小波纹,河流奔流不息,没有任何增减的变化。本体是超越空间的,秋毫之末,人们看来是再小不过的了,泰山在人们的眼中是很庞大的,但它们都是本体的表相之一,无所谓谁小谁大,可以说秋毫之末大于泰山。本体是超越时间的,殇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但他是本体的表相之一,而彭祖活到八百岁,也是本体的表相之一,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寿命是有限的,占有空间也是有限的,但从本体的意义上来说:"我"与天地同生,与万物一体。故人在世界上不要管什么差别,生什么是非,不要动感情,要像生前死后那样,浑浑沌沌地与本体合二为一。能做到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真"人。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生死"是荒诞的,"齐彭殇"是妄作。王羲之是崇尚老庄的,为何此文中对老庄采取批判的态度呢?郭沫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将这一条作为论据之一否定《兰亭序》,《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所撰,这一书法作品也是伪托的。
《兰亭序》的真伪是一宗历史公案,历来争论很大,从分析的角度,否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土羲之的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这一言论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艺术家的王羲之的思想。
"晋人喜述老庄",王羲之信奉道教,骨子里是儒教,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