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七、告誓辞官

七、告誓辞官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穆帝永和十一年(355 年),三月初九这个吉日,王羲之独自走到那杂草丛生的他父母的墓地,向双亲亡灵陈词告誓,他将离开官场,绝禄退隐,他说: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夭,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儿。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皎日!后来王羲之把上述的一番话书写下来,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告誓文》,《告誓文》情感真挚,诚恳动人,在自谦自责的背后隐藏一种无可奈何、十分忧伤的情绪。王羲之从秘书郎起家到弃官退隐,经历了政坛的风风雨雨,怎不感慨万千呢?

    对于王羲之辞官,史家、研究家多有分析,见仁见智,但不外乎以下几方面: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其形势极为不利。当时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攻克了成都,一举打败了成汉国,一时名声大振,其势力迅速壮大起来。荆、扬是当时的两大重镇,荆州位居长江上游,对长江下游的扬州、建康威胁很大,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故将殷浩拉做自己的亲信,并委以重任,让他掌握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大权,以防桓温不测。在这种情况下,殷、桓矛盾日渐尖锐,桓温原来与王羲之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由于上述矛盾,桓温视王为殷浩的亲信、党羽,这对王羲之是非常不利的。

    桓温军事力量的强大对殷浩触动很大,殷浩求功心切,不顾主客观条件先后北伐,每次北伐,王羲之都苦口婆心的劝告他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会以失败告终。可是殷浩根本不加理会,王羲之预感到"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结果都被王羲之言中,特别是最后一次,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大败而回。此时恒温乘机上去弹劾殷浩,结果殷浩被贬为庶人,告老还乡,整天在家书写"咄咄怪事"四字。王羲之在《与孔彭祖帖》叹息:"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也。"《增运帖》云:"吾于时地甚疏卑,致言诚不易。"他深深地感到人微言轻。"皆谓尽当今事,宜称,好仗义直言,朝廷自然不喜欢他。

    王羲之辞官一个直接的、公认的原因是与王述的矛盾。关于王述,《中兴书》曰:"述清贵简政,少所推屈,唯以性急为累。"《世说新语·忿狷》说:① 《晋书·王羲之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