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五、经历两次叛乱

五、经历两次叛乱(2/2)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里之命,是何言邪!",最后以"大义灭亲"为名,免诛其族。王敦的军队从四处进入京城,宫中大小官员逃之夭夭,元帝身边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元帝被迫只好当场封王敦为丞相、江州牧等要职。使王退守武昌。

    在王敦到了石头城后,元帝召集百官见王敦,王敦问刘、刁党羽戴渊:"前日之战(王师败绩),有余力乎?"渊回答说:"岂敢,但力不足耳!"敦又问:"吾今此举,天下以为如何?"渊回说:"见形者为之逆,体诚者为之忠。"王敦冷笑了一声说:"卿可谓能言。"尔后又对王导曰:"不从吾言,几至覆族。"元帝因受不了王敦的污辱,忧郁而死。公元323 年明帝即位,当时王敦已移往姑孰(安徽省当涂县),他虽身患疾病,仍再次威胁朝廷,明帝乘机派兵讨伐,王敦因病已不能带兵,故指派他的哥哥王含应战,① 《晋书·王敦传》。

    ② 《晋书·王敦传》。

    结果大败。王敦也因忧愤使病情加剧而去世。历时两年的"王敦之乱"就此结束。王羲之当时已经成年,亲身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风波。士族的分裂,特别是周被王敦所杀,对他刺激很大。他深深感到当时官场的黑暗和无情,战争的残酷,政治舞台风云的突变,时局动荡,前景令人难测,王羲之曾在以后的兰亭诗中发出"合散固所常,修短定无始"的叹息。

    咸和三年(328 年)二月发生了苏峻、祖约叛乱。苏峻出身北方坞主,以军功为历阳内史,因恃功"骄溢自负",又以"单家聚众"发迹,对门阀大族心怀不满,他们以诛庚亮为借口南渡长江,攻占南京,纵兵大掠,驱役百姓。王羲之的叔父王彬等,还被勒令负担登钟山。叛军甚至剥去女性衣衫,裸暴于众,无恶不作。这次叛乱使建康"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大库内藏损大惨重。当年九月,陶侃、温峤、庚亮等起兵讨伐苏峻,苏峻很快败死,祖约失败后投奔北方石勒,最终亦被杀。

    王敦叛反与苏峻反晋,均属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叛乱平息了,但当时的政局没有丝毫变化,人们认为:庚亮以外戚辅政,引发了危及国家存亡的大祸,他当时窜身苟免,晋室内争权夺利;皇帝幼小,听人摆布,无能为力。王敦和苏峻的两次叛乱,王羲之虽然未曾遭祸,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官场的**和朝廷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