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二、家 世

二、家 世(2/2)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将军陈敏反叛,攻秣陵,王旷弃官逃归淮北。司马睿过江称晋王,他"首创其议"。文献载:"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诸人在此时(王汝涛按,指公元307 年春夏之交)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在建立东晋过程中,王旷"功当不在王导之下"。①永嘉三年(公元309 年),任淮南内史的王旷奉命与刘聪在"长平之间"交战,部下施融将军主张利用河水以阻刘聪,王旷不但不听,反而认为施融焕散军心,削弱斗志,故而一意孤行,致使施融与另一将军阵亡。上党之役惨败后,王旷情况如何,特别是在318 年司马睿称帝后,历史缺乏记述,故后人有很多猜测。

    王羲之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晋书·王羲之传》及其他史籍中均无记载。王羲之在《誓墓文》中曾说,"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按他自己所述,他有个胞兄,在他少年丧父以后全靠母兄抚育成人。晚清鲁一同在撰写《右军年谱》时,也未指出《誓墓文》中的"兄"是何许人。王羲之叔父王彬传中记有"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王彬有两个长兄,一是王旷,另一人是王廙,王廙子中没有籍之,推测应为王旷之子即王羲之胞兄。王籍之在"敦平"(即公元324 年)任安城太守,王玉池根据王羲之《建安》、《灵柩垂至》、《硬安和》等帖认为"似籍之后又曾任建安太守,卒葬其地,至羲之晚年才迁会稽"。

    伯父王廙①(276-322),字世将,晋室过江之前他的书法号为独步:"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芝)、卫(瓘)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世将书独为最。垂雕鹗之翅羽,类施旗之卷舒??"②他同时也是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精通史籍、美术、音乐、杂技等。③"羲之少朗拔",幼年丧父,很受王厚的赏识与栽培,在书法和绘画上得到王廙的悉心指导。王羲是晋元帝姨表兄,曾是晋明帝少年时代的绘画老师,王廖逝世时,"帝犹以亲故,深痛愍之。丧还京都,皇太子亲临拜柩,如家人之礼。赠侍中、骠骑将军,谥曰康。"④王廙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与皇室的特殊关系,对王羲之的成长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王羲之族伯王敦(266-324),字处仲,小字阿黑。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据记载,他甚喜颠草,"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① 《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裴启《语林》。

    ① 旧说王旷为王正的长子,王廙为王正次子,推之王廙为王羲之叔父。据《王氏谱》、陈直《摹庐丛著·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廙系王正长子,是王旷胞兄,故应是王羲之的伯父。② [唐]张怀瓘:《书断》。

    ③ 《晋书·王廙传》云:"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④ 《晋书·王廙传》。

    王羲之从伯王导(276-339),字茂弘,官至太傅,拜丞相,封武冈侯,谥文献。工行,草书,"晋元、明二帝并攻书,皆推难于导,故当世尤所贵重"。东晋初期,王、谢、郗、庚(又称王、谢、袁、萧)为四大家族。后来"四家"的说法虽有不同,但王、谢总在其中,王、谢两家集中皇室朝廷的大部分重要权力,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无怪乎羊士愕咏出这样诗句:"山**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情况正是如此,在《晋书》中王氏、谢氏列传占据很大的比例。王羲之随父母迁至建康后,住在繁华街市夫子庙附近的一个巷内。因为王、谢两家多芽皂衣,后来此巷索性改称为"乌衣巷"。此巷那时非同一般,轿起轿橰,车水马龙,达官显贵,络绎不绝,然而历史的风云驱散王公贵胄们的宴席,这里也由盛而衰,故而唐代诗入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这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⑤ 《宣和书谱·草书二》。(撰人不详,有人认为是元代延陵吴文贵所撰。)⑥ 《宣和书谱·草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