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二、修道

二、修道(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汉王符阐释说:"仁以附众,??附众则思力战。"(《潜夫论·劝将》)孙子还主张用仁义的手段去对待间谍,强调"非仁义不能使间"(《用间篇》)。这里的"仁",是指用优厚的爵禄、金钱进行赏赐;"义",是以真诚相待,激发其气节。孙子认为,那些"爱爵禄百金"不肯赏给间谍,而又"不知敌之情者",是"不仁之至也"(同上)。所谓"不仁",显然是没有爱国爱民爱士卒之心。正因为孙武常主张以仁义治军用兵,故唐人杜牧指出:"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樊川文集·注孙子序》)明人王世贞论道:"武称雄于言兵,其书自《始计》至《用间》,率多权谲叵测,辅之以仁。"(《孙子评释序》)清人孙星衍也说"(孙子书)本之仁义,佐以权谋。"(《孙子十家注序》)可知,用"仁义"对待民众,"令民与上同意",确是孙武"修道"的主要内容。

    孙武主张以仁义"修道",与当时一些思想家甚有相似之处。和孙子同时代的孔子是最热心于用"仁"去"爱人"的宣传的。他认为治理"千乘之国",应当"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他教育子弟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的学生问"仁"的含义,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爱人";他经常告诫人们:"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以上见《论语》的《学而》、《颜渊》、《尧曰》各篇)孔子从政治的角度谈"仁",提倡"爱人"而"得众";孙子从军事的角度谈"仁",要求"视卒如爱子"而"与众相得",其实质是一样的。时代比孙武稍后的吴起,曾提出"亲万民"和"修四德"的主张。他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又说:"圣人(对民)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吴子·图国》)这些议论,与孙武提倡的"令素行以教其民"、"仁以附众",君主要"有道"、用兵者须"修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战国中期的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主张用"仁义"的手段去达到"人和",从而成为"得道者",使"天下顺之",这更是孙武以仁义"修道"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鲁国在公元前552 年,其境内已称"多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孔子曾亲自访问过泰山脚下一民妇的悲惨遭遇,指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晋国在此时,也"寇盗充斥","盗贼公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在公元前522 年,发生了农民暴动,史称"郑国多盗,取(聚)人于苻之泽"(《左传.昭公二十年》)。南方的楚国,更是"四境盈垒,道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国语·楚语下》)。当时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