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孙武军事思想的局限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由于孙武所代表的是春秋时代诸侯国的统治集团,亦即封建领主阶级的利益,当时的生产力还很不发达,武器还相当原始,交通和通讯联络设备也极落后,因此,孙武的军事思想不能不带着他那个阶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 对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选集》合订本第155、158 页)孙武对战争引起的原因、性质分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未能掌握,更不表明拥护何种战争,反对何种战争,这就必然限制了孙武军事思想论述的高度和深度,对战争动向和军队建设也缺乏理论上的探讨。
而且,孙武为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争夺土地、人民、赋税、财富的战争出谋划策,他在论述战略战术、军事后勤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侵略战争张目。如他在《军争篇》中一再主张:"侵掠如火","掠乡分众,廓地分利"。这就是说、战争中侵害和掠夺敌国,要像火一样地凶猛;掠夺敌国乡里的粮食、财物,要分兵数路进行;开拓占有敌国领土后要分兵扼守,占据有利地形。在《作战篇》中,他又主张军队在战争中要"因粮于敌"、"务食于敌";在《九地篇》中,他并宣扬:"重地则掠";"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孙武的这些军事主张,如果是在国内统一战争时期,那末他的"掠乡"、"掠于饶野"的活动,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如果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时,那末他的''重地则掠"、"侵掠如火"的思想,是地地道道的鼓吹侵略了。
(二) 将帅对士兵的愚弄态度
当时各国的将帅,都是封建领主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使这个集团扩展领土,获得丰厚的财富,统治更多的人民。而当时的士兵,大多是按户籍征发来的并田制下的农奴,获得小块土地占有权的自耕农,城市中从事工商业的平民,还有不少是国有或私有的奴隶。他们参加战争则是被迫的,对统治集团获取领土、财富的**不感兴趣,因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样的军队中的官兵关系,要处理好当然颇费斟酌。
如前所述,孙武在官兵关系上主张"上下同欲",将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与众相得"。这是孙武力图融洽上下的感情,以使士兵能"与之赴深溪"、"与之俱死",赤胆忠心为其效力。但是另一方面,孙武又不许士兵有知识。会思虑。他强调:"将军之事,??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九地篇》)孙子把士卒当作"群羊",要使他们"无知"、"无识",供将帅任意驱使,这就充分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待士兵的愚弄态度。
如果以军事行动需要保密来为孙子的上述这些话辩护,显然是有些牵强附会的。孙子这里所论述的治军方法,倒和老子的治民方法很有些相似。《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老子主张"愚民"、"使民无知无欲",从而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孙子主张"愚土卒"、"使之无知无识",从而便于将帅的带领。二者的方法和目的是一样的。
为使士兵奋力拼搏,以获取战争的胜利,孙武甚至主张:"帅与之(士卒)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孙武给将帅出如此的计策:登高去梯,断绝士兵的退路;把士兵像弩"机"放箭一样"发"射出去,决无回还的余地;引士兵人危险的境地,置士兵的死活于不顾。这简直是把士兵的生命当作赌资,孤注一掷,更加暴露了剥削阶级对待士兵的欺骗性。在使用间谍时,孙子主张:"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用间篇》)这也未免过于残酷,草营人命。对于间事暴露后要处死间者与闻者的做法,同他对士兵的愚弄态度是一致的。
(三) 某些作战原则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不发达,武器装备、交通条件和通讯设备还十分原始,战争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加之孙武本身思想方法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 对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选集》合订本第155、158 页)孙武对战争引起的原因、性质分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未能掌握,更不表明拥护何种战争,反对何种战争,这就必然限制了孙武军事思想论述的高度和深度,对战争动向和军队建设也缺乏理论上的探讨。
而且,孙武为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争夺土地、人民、赋税、财富的战争出谋划策,他在论述战略战术、军事后勤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侵略战争张目。如他在《军争篇》中一再主张:"侵掠如火","掠乡分众,廓地分利"。这就是说、战争中侵害和掠夺敌国,要像火一样地凶猛;掠夺敌国乡里的粮食、财物,要分兵数路进行;开拓占有敌国领土后要分兵扼守,占据有利地形。在《作战篇》中,他又主张军队在战争中要"因粮于敌"、"务食于敌";在《九地篇》中,他并宣扬:"重地则掠";"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孙武的这些军事主张,如果是在国内统一战争时期,那末他的"掠乡"、"掠于饶野"的活动,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如果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时,那末他的''重地则掠"、"侵掠如火"的思想,是地地道道的鼓吹侵略了。
(二) 将帅对士兵的愚弄态度
当时各国的将帅,都是封建领主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使这个集团扩展领土,获得丰厚的财富,统治更多的人民。而当时的士兵,大多是按户籍征发来的并田制下的农奴,获得小块土地占有权的自耕农,城市中从事工商业的平民,还有不少是国有或私有的奴隶。他们参加战争则是被迫的,对统治集团获取领土、财富的**不感兴趣,因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样的军队中的官兵关系,要处理好当然颇费斟酌。
如前所述,孙武在官兵关系上主张"上下同欲",将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与众相得"。这是孙武力图融洽上下的感情,以使士兵能"与之赴深溪"、"与之俱死",赤胆忠心为其效力。但是另一方面,孙武又不许士兵有知识。会思虑。他强调:"将军之事,??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九地篇》)孙子把士卒当作"群羊",要使他们"无知"、"无识",供将帅任意驱使,这就充分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待士兵的愚弄态度。
如果以军事行动需要保密来为孙子的上述这些话辩护,显然是有些牵强附会的。孙子这里所论述的治军方法,倒和老子的治民方法很有些相似。《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老子主张"愚民"、"使民无知无欲",从而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孙子主张"愚土卒"、"使之无知无识",从而便于将帅的带领。二者的方法和目的是一样的。
为使士兵奋力拼搏,以获取战争的胜利,孙武甚至主张:"帅与之(士卒)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孙武给将帅出如此的计策:登高去梯,断绝士兵的退路;把士兵像弩"机"放箭一样"发"射出去,决无回还的余地;引士兵人危险的境地,置士兵的死活于不顾。这简直是把士兵的生命当作赌资,孤注一掷,更加暴露了剥削阶级对待士兵的欺骗性。在使用间谍时,孙子主张:"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用间篇》)这也未免过于残酷,草营人命。对于间事暴露后要处死间者与闻者的做法,同他对士兵的愚弄态度是一致的。
(三) 某些作战原则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不发达,武器装备、交通条件和通讯设备还十分原始,战争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加之孙武本身思想方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