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五、特殊的战斗方法

五、特殊的战斗方法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还用专题篇章,探讨了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

    这里主要指《火攻篇》探讨的火攻方法和《用间篇》探讨的利用间谍侦察敌情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由于内容丰富,论述细致,与一般的战术方法不同,因此我们将给予专门的介绍和评价。

    (一) 火攻

    因攻击、烧毁的目标不同,孙武把火攻分为五种:"一曰火人",即焚烧敌军士卒;"二曰火积",即焚烧敌军粮草;"三日火辎",即烧毁敌军辎重;"四曰火库",即烧毁敌军仓库;"五曰火队(隧)",即烧毁敌军通道。上述五种火攻方法,在历史上都曾经运用过。公元222 年,蜀刘备伐吴,吴将陆逊拒之于夷陵。吴军"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破其四十余营,死者万数"(《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遭此袭击后连夜逃跑,不久便病笃而死。这是"火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4 年,刘邦和项羽相持于成皋(今河南荣阳县西北),为羽所败,只得北渡河,驻于修武,深沟高垒。此时刘邦乃"使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人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史记·荆燕世家》)。结果楚军乏食,大伤元气。这是以"火积"来动摇敌人军心。公元200 年,曹操欲攻袁绍,许攸献计曰"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从其计,"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人抱束薪。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袁氏辎重都被曹军所焚,遂一蹶不振。这是以"火辎"来摧毁敌军基业。至于烧毁敌人的军用仓库("火库")、焚毁敌人的桥梁通道("火隧"),在现代战争中也是经常运用的。对于火攻的战术,孙武也作过深入的研究。他指出(1)"行火必有因",即发动火攻必须有各种条件的配合,如天气、风向、易燃物,或有内应等。(2)"烟火必素具",即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充足,检查其是否完好。一旦火攻条件成熟,便可立即发动。(3)"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风起之日也。"这就是说,发动火攻一定要在天气干燥并刮风的时日。(4)"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即根据五种火攻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我方派间人入敌营纵火,"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迅速用兵在外发起进击。这样内外齐攻,容易使敌惊乱而将其击溃。如"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因怕敌人早有准备,故宜等待观察,不要急于攻人敌营内,以免中了敌人之计。等到"极其火力"(火势烧到最旺时)再看情况,"可从(进攻)而从之,不可从而止"。如果没有内应,"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只要"以时发之",即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时日发起火攻。(5)"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显然,火发于上风处,可对敌军造成巨大威胁;若攻其下风处,就会与敌军同受火的危害。(6)"昼风久,夜风止。"这是风向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它对于确定火攻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孙子强调:"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即掌握好火攻的技术、规律,守候时机而发动。这样,就一定能实现用火攻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孙武还对火攻与水攻的威力作过比较,认为水攻的力量固然也是强的,但不及火攻的效果明显。他说:"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用水攻可以隔绝、阻断敌人的交通往来,但不能毁灭、剥夺敌人的物资器械。因此,水攻总不如火攻之猛烈。

    上述对火攻种类、实施方法、作用的分析,应该说是相当缜密、准确的。查《春秋三传》的记载,当时用火攻以克敌制胜的战例很少。《孙子》何氏注:"鲁桓公世,焚都娄之咸邱,始以火攻也。"此事见于《春秋·桓公七年》,但《左氏》无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焚之者,以火焚地,驱使野兽外逃,然后罗网围取之。"从《左传》不载其事和所焚之"丘"名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因此,"焚咸丘"是否为火攻之始只能存疑。春秋时代真正运用火攻的,仅见于《左传·定公五年》。此年楚国向吴反攻,"吴师居廖",楚人"焚之,而又战,吴师败"。这应该是一次以"火人"佐攻的战斗。在春秋当时火攻还不甚发展的条件下,孙武能做出如此细密的阐述,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尤其可贵的是,他对火攻中各种情况的分析。如"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更为精辟之见。三国时魏满宠征吴,告诫诸将日:"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魏诸军皆警。"夜半,贼(吴人)果遣十部伏夜来烧",魏营安静不躁。这时,满宠突然发起进攻,对前来烧火的吴军"掩击破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历史证明,火发而兵静,敌人必有准备,宜提高警惕,相机行事。孙武对火攻术钻研之深,考虑之密,于此可见。

    (二) 用间

    在战争中使用间谍,以获知敌人情报,离间敌人内部关系,诱使敌人失误,从而获取胜利的方法,历史上很早就已经运用了。据说,夏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殪,遂灭过(浇国)、戈(殪国),复禹之绩"(《左传·哀公元年》)。可知,夏少康是通过间谍活动,灭了过、戈二国,才实现中兴的。女艾和季抒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

    春秋时代,各国交战中使用间谍更加普遍。公元前700 年,罗人欲伐楚,"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左传·桓公十二年》)。罗大夫伯嘉作为间谍赴前线察看敌情,对楚师兵力来回数了三遍。公元前666 年,楚伐郑而"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郑人使用间谍侦察楚师动向,根据间谍的报告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公元前635 年,晋人围原,原不降,晋文公命令撤退。这时,"谍出曰:'原将降矣。??退一舍而原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人从间谍那里获知准确消息,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作战目的。公元前601 年,晋伐秦,秦人派间谍刺探晋**情。结果,"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左传·宣公八年》)。秦人的间谍深入到晋国内部而被晋人抓获,可知间谍活动的发展。公元前484 年,齐鲁交战,当齐师败退逃跑时,马上就有间谍来报告鲁方。"宵谍曰:'齐人遁。'"(《左传·哀公十一年》)可见鲁国间谍消息之灵通。正是由于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中,各国互派间谍,其活动相当频繁,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