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著述辨析(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尚有"图九卷"。《隋志》载《孙子八阵图》一卷。《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或即"九卷"中之图。《孙子·九地》张预注引《八阵图》曰:"以后为前,以前为后;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首尾俱救。"其词意浅陋,只对《孙子》书中的阵法作一番夸张的描述。由此看来,这种图的绝大部分应是后学者对《孙子兵法》所作的图解。又《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学类》中有《孙子算经》三卷,毕以《孙子叙录》断言:"其为孙武之书无疑";朱彝尊《跋〈孙子算经〉》亦谓:"此编非伪托也。"(《曝书亭集》卷五十五)实则大误。该书最早见录于《隋书·经籍志》,其上卷云:"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按西周春秋时亿之数为十万①,故只此一语便可断其非孙武所撰。《四库全书》中还有《五曹算经》五卷,历来相传也"出于孙武"。但此书《汉志》不载,《隋志》只有"《九章六曹算经》一卷",至《唐志》始有各种《五曹算经》。《四库提要》已指分"相传无所引证,盖不足据";又云:"《五曹》不出孙子明矣。"大约在隋唐之际,不但时人所著兵法书都冠以"孙子"之名,就连算经一类的书也都想托之孙子而行于世了。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上的《孙子兵法》竹简,进一步证明了孙武著述的一些情况。该竹简不避刘邦的名讳,应该抄写于刘邦称帝以前。竹简的上编是今传《孙子》的各篇;在下编残简中,又两次提到"十三扁(篇)":说明孙武的主要著作就是十三篇五千余言。下编中又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佚文。这些佚文的情况比较复杂,应作具体分析。《黄帝伐赤帝》与《地形二》,文中多叙事和议论,前者且有"孙子曰"字样,当为孙① 如《逸周书·世俘》记武王征四方,"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此处之 "亿",显然指十万。《诗·伐檀》郑笺云:"十万曰亿。"《太平御览》卷七 五○引《风俗通》亦日:"十万谓之亿。"三国时韦昭注《国语·楚语下》进 一步指出:"十万曰亿,古数也。今以万万曰亿。"武在十三篇之外的另二篇著作;《吴问》与《见吴王》记叙吴王与孙武的问答,应为其弟子或后学所记的孙武的言行;《四变》前有《孙子·九变》之文,然后逐句进行解释,当是后学注解、阐发《孙子》的文字。上述诸佚文都应包括在《汉志》所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和《七录》所记《孙子兵法》的中、下卷内。
竹简《孙子兵法》与今传本略有出入,说明这部著作在以后的传抄、学习过程中,曾不断有所改动。如今传本《虚实篇》"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竹简《实虚》作"(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者,出于其所必(趋也)"。这里,今传本把篇题"实虚"两字作了颠倒,又增加了"篇"字;今传本"出其所不趋",竹简改"不趋"为"必趋";今传本又比竹简多出"安能动之"、"趋其所不意"等语。不过,竹简《孙子兵法》也有较今传本增益了一些史事的。如竹简《用间》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又增出"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等文字。苏秦活动的时代已当战国中晚期,在孙武之后,两人相距约200 年。这关于苏秦的文字显然为后学者所增补。由此,《孙子》书中夹杂一些战国时代的内容,也可得到合理的解释。综观今传本和竹简本,可能出于两个不同的传授系统。两种本子,各有优劣、短长。在校勘、分析其何者为近真、合理时,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
1978 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批汉代木简中,又发现了一些《孙子》佚文。其中一简写着:"孙子曰:夫十三篇,??",进一步证明了孙武主要著作的篇数,与《史记·孙子传》、银雀山竹简《孙子》佚文所述相合。上孙家寨木简《孙子》,并称引《军斗令》、《合战令》等兵书①。这些书在孙子著作中不见提及,在《汉志》中也不见著录,应该都是汉人解释、运用孙子兵法思想而为《汉志》所遗录的作品。可惜残简断损过甚,大多读不成句,无从了解这些兵书的具体内容。总之,孙武的著述以十三篇《孙子》为主,此外有一些孙武所作的其他专篇。后人记述孙武的言行,解释、发挥《孙子》的作品,也可作为研究孙武生平、思想的参考。至于假托孙子之名而伪撰的著作和文章,是应当识别其赝品的本质而剔除在孙武著作之外的。
① 朱国照《上孙家寨木简初探》,《文物》1981 年第2 期。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上的《孙子兵法》竹简,进一步证明了孙武著述的一些情况。该竹简不避刘邦的名讳,应该抄写于刘邦称帝以前。竹简的上编是今传《孙子》的各篇;在下编残简中,又两次提到"十三扁(篇)":说明孙武的主要著作就是十三篇五千余言。下编中又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佚文。这些佚文的情况比较复杂,应作具体分析。《黄帝伐赤帝》与《地形二》,文中多叙事和议论,前者且有"孙子曰"字样,当为孙① 如《逸周书·世俘》记武王征四方,"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此处之 "亿",显然指十万。《诗·伐檀》郑笺云:"十万曰亿。"《太平御览》卷七 五○引《风俗通》亦日:"十万谓之亿。"三国时韦昭注《国语·楚语下》进 一步指出:"十万曰亿,古数也。今以万万曰亿。"武在十三篇之外的另二篇著作;《吴问》与《见吴王》记叙吴王与孙武的问答,应为其弟子或后学所记的孙武的言行;《四变》前有《孙子·九变》之文,然后逐句进行解释,当是后学注解、阐发《孙子》的文字。上述诸佚文都应包括在《汉志》所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和《七录》所记《孙子兵法》的中、下卷内。
竹简《孙子兵法》与今传本略有出入,说明这部著作在以后的传抄、学习过程中,曾不断有所改动。如今传本《虚实篇》"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竹简《实虚》作"(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者,出于其所必(趋也)"。这里,今传本把篇题"实虚"两字作了颠倒,又增加了"篇"字;今传本"出其所不趋",竹简改"不趋"为"必趋";今传本又比竹简多出"安能动之"、"趋其所不意"等语。不过,竹简《孙子兵法》也有较今传本增益了一些史事的。如竹简《用间》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又增出"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等文字。苏秦活动的时代已当战国中晚期,在孙武之后,两人相距约200 年。这关于苏秦的文字显然为后学者所增补。由此,《孙子》书中夹杂一些战国时代的内容,也可得到合理的解释。综观今传本和竹简本,可能出于两个不同的传授系统。两种本子,各有优劣、短长。在校勘、分析其何者为近真、合理时,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
1978 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批汉代木简中,又发现了一些《孙子》佚文。其中一简写着:"孙子曰:夫十三篇,??",进一步证明了孙武主要著作的篇数,与《史记·孙子传》、银雀山竹简《孙子》佚文所述相合。上孙家寨木简《孙子》,并称引《军斗令》、《合战令》等兵书①。这些书在孙子著作中不见提及,在《汉志》中也不见著录,应该都是汉人解释、运用孙子兵法思想而为《汉志》所遗录的作品。可惜残简断损过甚,大多读不成句,无从了解这些兵书的具体内容。总之,孙武的著述以十三篇《孙子》为主,此外有一些孙武所作的其他专篇。后人记述孙武的言行,解释、发挥《孙子》的作品,也可作为研究孙武生平、思想的参考。至于假托孙子之名而伪撰的著作和文章,是应当识别其赝品的本质而剔除在孙武著作之外的。
① 朱国照《上孙家寨木简初探》,《文物》1981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