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兵器和作战方式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在兵员、军赋、军种等军事制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各国兵器的制造也在发展,作战的方式发生了从车战为主到步战为主的转变,战场由平原扩展到山区,一次战争的时间逐渐延长,战术更加灵活多变,军事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壮阔场面。
(一)
兵器及其制作
春秋后期,生产力发展很快,它的重要标志就是铁器的使用。晋国曾经赋"一鼓铁,以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孙武所在的吴国,铁的产量也相当大,炼铁铸兵器的技术更是发达。建国以来,在江苏**县属于春秋晚期的吴墓中,就曾几度出土过铁丸和铁条①。据说吴王阎阎时干将作剑,即"采五山之铁精"在炉中冶炼,"金铁刀懦,遂以成剑"(《吴越春秋·阖闾年传》)。从现有资料看,春秋后期虽然仍以铜兵器为主,但铁兵器也已经出现。
当时的主要进攻武器有弓矢、戈、戟、矛、殳,称为"五兵"(《司马法·定爵》)。弓矢是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戈,横刃,装有长柄,可勾可啄;矛头直而尖,也装有长杆,用来刺杀;就是在长柄上装有矛头和横刃,可勾可刺,兼有戈、矛两种效能;量在竹木长杆上装有很多尖角,用于打击敌人。春秋中期步兵兴起以后,战争往往短兵相接,剑又成为十分重要的武器。用机械发射、射程远而准的弯,在春秋后期也已开始使用。《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记述楚国的善射者陈音到越国教士习射,因而向越王讲述:"弩生于弓",楚琴氏"施机设枢"发明此器;"其威力之大,"鸟不及飞,兽不暇走,弩之所向,无不死也。"《孙子兵法》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势篇》)春秋末期还出现了一种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投石机。《范蠡兵法》上说:"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汉书·甘延寿传》张晏注引)可见其威力之大。
防卫武器主要有盾、甲、胄等。盾用犀皮或木板制成,可以掩蔽身体,防卫兵刃矢石的杀伤;甲类似衣服,多用牛皮或犀皮制成,穿在身上以保护人体;胄即头盔,其形似帽,多用青铜制,戴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不受损伤。当时不仅参战的人有甲,驾车的马也往往披甲上阵。《孙子兵法·作战篇》用"甲胄矢弩,戟盾蔽橹(用作屏蔽的大盾)"来概括作战时的各种装备,说明防御武器与进攻武器在战争中同样重要。
攻城还有一些特殊的器械和方法,如云梯、辊、筑堙等。云梯的前身叫"钩援",是一种有钩的长梯。《诗·大雅·皇矣》云:"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后来改造成云梯,就把一节或两节长梯固定在车架上,攻城时推车接近城墙,以便于战士攀登。是上设屋顶形掩蔽体的四轮车,攻城人员可依靠车身的保护,在内掘城墙或挖地道。堙是城外筑起的与城等高的土山,攻城部队爬上土山,即可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在谈到攻城时,就举出"修橹、"等器械和"距(通'具')(通堙)"以及攀登云梯而"蚁附"等方法。
春秋时兵器的制作都在官府,兵器质量较西周有了显著的提高。春秋未年齐人的著述《考工记》,记录当时"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可见手工业中的分工已相当精细。关于合金的比例,它记述"金有六齐(剂)",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这些合金配比剂量规定,大体上符合各种兵器的性能要求,是关于合金剂量的科学总结。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春秋未年的① 见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江苏**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 年第 3 期;南京博物院《江苏**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 年第2 期。
兵器制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吴越的剑是最有名的。近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质地坚韧,做工精巧,锋刃锐利,光彩照人,就是明证。弓箭的制造,在选材、制作顺序上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据说晋平公时有人作弓,"三年乃成",平公一射而"穿七札"(《列女传》卷六《晋弓工妻》)。兵器制造的考究和性能的良好,由此可见一斑。
(二)
车战、步战和水战
春秋中叶以前,战争一般都以车战为主,周围辅以一些步兵,一辆战车上有甲士3 人,另有7 人在车下,再配以步卒15 人,后来,每辆兵车所配的步卒发展到72 人。指挥车上也有3 名乘员,主将在左,武士在右,御者居中。兵车上所备的进攻武器多是长柄的戈、戟、矛,还有远射的弓矢;防卫武器有甲胃和盾牌。作战时兵车排成方阵,步卒附在兵车周围,互相冲击拼杀。战车一般可分进攻型的轻车和防御型的重车两大类。轻车驰骋疆场,冲锋陷阵;重车则装载辎重,当作军垒,进行屯守。《孙子兵法》上有很多关于车战的论述。如《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作战篇》又说:"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凡用兵之法,驰车(指轻车)千驷,革车(指重车)千乘";"车甲之奉,日费千金"。可见在孙武的时代车战还相当盛行。
不过,车战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步兵日益显示其重要性。首先是一辆战车所配的步兵大量增加,同时脱离战车的独立编制的步兵亦已出现,并在战争中发挥其威力。造成车战衰而步兵兴的原因很多:一是井田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化的分割,使战车通行的道路受阻;二是鄙野庶民大量参军,不能都乘兵车作战;三是戎狄部落侵扰,出没于山林地区,战车无法对付;四是人民起义聚于沼泽地带,战车亦无法镇压。如公元前632 年,晋"作三行(即三军步兵)以御狄";公元前541 年,晋与狄人战,"乃毁车以为行",结果"大败之";公元前522 年,郑"兴徒兵"(即步兵)以镇压聚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
兵器及其制作
春秋后期,生产力发展很快,它的重要标志就是铁器的使用。晋国曾经赋"一鼓铁,以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孙武所在的吴国,铁的产量也相当大,炼铁铸兵器的技术更是发达。建国以来,在江苏**县属于春秋晚期的吴墓中,就曾几度出土过铁丸和铁条①。据说吴王阎阎时干将作剑,即"采五山之铁精"在炉中冶炼,"金铁刀懦,遂以成剑"(《吴越春秋·阖闾年传》)。从现有资料看,春秋后期虽然仍以铜兵器为主,但铁兵器也已经出现。
当时的主要进攻武器有弓矢、戈、戟、矛、殳,称为"五兵"(《司马法·定爵》)。弓矢是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戈,横刃,装有长柄,可勾可啄;矛头直而尖,也装有长杆,用来刺杀;就是在长柄上装有矛头和横刃,可勾可刺,兼有戈、矛两种效能;量在竹木长杆上装有很多尖角,用于打击敌人。春秋中期步兵兴起以后,战争往往短兵相接,剑又成为十分重要的武器。用机械发射、射程远而准的弯,在春秋后期也已开始使用。《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记述楚国的善射者陈音到越国教士习射,因而向越王讲述:"弩生于弓",楚琴氏"施机设枢"发明此器;"其威力之大,"鸟不及飞,兽不暇走,弩之所向,无不死也。"《孙子兵法》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势篇》)春秋末期还出现了一种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投石机。《范蠡兵法》上说:"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汉书·甘延寿传》张晏注引)可见其威力之大。
防卫武器主要有盾、甲、胄等。盾用犀皮或木板制成,可以掩蔽身体,防卫兵刃矢石的杀伤;甲类似衣服,多用牛皮或犀皮制成,穿在身上以保护人体;胄即头盔,其形似帽,多用青铜制,戴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不受损伤。当时不仅参战的人有甲,驾车的马也往往披甲上阵。《孙子兵法·作战篇》用"甲胄矢弩,戟盾蔽橹(用作屏蔽的大盾)"来概括作战时的各种装备,说明防御武器与进攻武器在战争中同样重要。
攻城还有一些特殊的器械和方法,如云梯、辊、筑堙等。云梯的前身叫"钩援",是一种有钩的长梯。《诗·大雅·皇矣》云:"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后来改造成云梯,就把一节或两节长梯固定在车架上,攻城时推车接近城墙,以便于战士攀登。是上设屋顶形掩蔽体的四轮车,攻城人员可依靠车身的保护,在内掘城墙或挖地道。堙是城外筑起的与城等高的土山,攻城部队爬上土山,即可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在谈到攻城时,就举出"修橹、"等器械和"距(通'具')(通堙)"以及攀登云梯而"蚁附"等方法。
春秋时兵器的制作都在官府,兵器质量较西周有了显著的提高。春秋未年齐人的著述《考工记》,记录当时"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可见手工业中的分工已相当精细。关于合金的比例,它记述"金有六齐(剂)",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这些合金配比剂量规定,大体上符合各种兵器的性能要求,是关于合金剂量的科学总结。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春秋未年的① 见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江苏**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 年第 3 期;南京博物院《江苏**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 年第2 期。
兵器制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吴越的剑是最有名的。近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质地坚韧,做工精巧,锋刃锐利,光彩照人,就是明证。弓箭的制造,在选材、制作顺序上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据说晋平公时有人作弓,"三年乃成",平公一射而"穿七札"(《列女传》卷六《晋弓工妻》)。兵器制造的考究和性能的良好,由此可见一斑。
(二)
车战、步战和水战
春秋中叶以前,战争一般都以车战为主,周围辅以一些步兵,一辆战车上有甲士3 人,另有7 人在车下,再配以步卒15 人,后来,每辆兵车所配的步卒发展到72 人。指挥车上也有3 名乘员,主将在左,武士在右,御者居中。兵车上所备的进攻武器多是长柄的戈、戟、矛,还有远射的弓矢;防卫武器有甲胃和盾牌。作战时兵车排成方阵,步卒附在兵车周围,互相冲击拼杀。战车一般可分进攻型的轻车和防御型的重车两大类。轻车驰骋疆场,冲锋陷阵;重车则装载辎重,当作军垒,进行屯守。《孙子兵法》上有很多关于车战的论述。如《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作战篇》又说:"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凡用兵之法,驰车(指轻车)千驷,革车(指重车)千乘";"车甲之奉,日费千金"。可见在孙武的时代车战还相当盛行。
不过,车战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步兵日益显示其重要性。首先是一辆战车所配的步兵大量增加,同时脱离战车的独立编制的步兵亦已出现,并在战争中发挥其威力。造成车战衰而步兵兴的原因很多:一是井田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化的分割,使战车通行的道路受阻;二是鄙野庶民大量参军,不能都乘兵车作战;三是戎狄部落侵扰,出没于山林地区,战车无法对付;四是人民起义聚于沼泽地带,战车亦无法镇压。如公元前632 年,晋"作三行(即三军步兵)以御狄";公元前541 年,晋与狄人战,"乃毁车以为行",结果"大败之";公元前522 年,郑"兴徒兵"(即步兵)以镇压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