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战原则中的精辟哲理(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地然后生"(《九地篇》)。显然,治而不严则乱,勇而失势则怯,强而形变则弱,亡地而奋战则存,死地而拼搏则生。孙子还主张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他说:"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又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他告诉人们,战争中设计惑敌,兼程倍进,就能变迂为直,变患为利。孙子的这种积极辩证法,与老子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的消极辩证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阐述军事行动时,孙子经常强调,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付。如《九变篇》谈到各种地形的处置方法,说:"圮地无舍,衙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九地篇》又说:"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对于敌我兵力的状况,孙子指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在作战中如何使用武器,孙子曰:"远则用弩,近则用兵。"(《孙子》佚文,见毕以《孙子叙录》)总之,情况不同,对付的方法也不同,一切应以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以上列举的孙子军事哲学原理:世界没有天神鬼怪的主宰,必须掌握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战争胜负可以根据条件而预知,对表面现象必须深入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方法对付。这些原理,牵涉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孙子的哲学思想如同他的军事谋略,也是那样丰富而精辟。惟其如此,《孙子兵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战争,而且对各项竞争、竞赛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了军事学、哲学之外,《孙子兵法》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
如它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所谓"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计篇》);所谓"法",就是加强法制,赏罚严明。由此可见,孙子的政治学也有相当深刻的内容和精明的见解。孙子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作战篇》)这里所谈的是经济学问题,如何能够在战争时期使国家摆脱贫困而百姓免受贫穷财竭之苦。谈到两军相争的取胜方法时,孙子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侍哗,此治心者也。"(《军争篇》)此处论述的乃心理学问题,即如何利用将军和士卒的心理变化规律而乘势击败敌人。对于军队中的法令如何贯彻执行,孙子又论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这里申述的乃教育学问题。他强调教育者要"与众相得"、"文""武"兼施,才能"令素行"而教有成效。在谈到外交策略时,孙子又说:"衢地则合交";"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必争天下之交,必养天下之权"。①可见孙子的外交① 《九地篇》。末句原本作"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庞齐《孙子兵 法探析》(陕西人民出版社术又是何等精通!故日人坂井未雄称:"《孙子》十三篇在兵书上固是不朽,即在外交术上。社交术上,亦为万世不易的定理。"②孙子在政治、经济、心理、教育、外交等方面,也都有真知的见,其思想实为博大精深。
1936 年版)疑此两"不"字,是"必"之误。此说 见解精确,符合《孙子》思想,今据改。② 见所著《孙子评释·凡例》,转引自李浴日译著《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第 2 页,商务印书馆1938 年版。
在阐述军事行动时,孙子经常强调,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付。如《九变篇》谈到各种地形的处置方法,说:"圮地无舍,衙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九地篇》又说:"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对于敌我兵力的状况,孙子指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在作战中如何使用武器,孙子曰:"远则用弩,近则用兵。"(《孙子》佚文,见毕以《孙子叙录》)总之,情况不同,对付的方法也不同,一切应以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以上列举的孙子军事哲学原理:世界没有天神鬼怪的主宰,必须掌握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战争胜负可以根据条件而预知,对表面现象必须深入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方法对付。这些原理,牵涉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孙子的哲学思想如同他的军事谋略,也是那样丰富而精辟。惟其如此,《孙子兵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战争,而且对各项竞争、竞赛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了军事学、哲学之外,《孙子兵法》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
如它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所谓"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计篇》);所谓"法",就是加强法制,赏罚严明。由此可见,孙子的政治学也有相当深刻的内容和精明的见解。孙子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作战篇》)这里所谈的是经济学问题,如何能够在战争时期使国家摆脱贫困而百姓免受贫穷财竭之苦。谈到两军相争的取胜方法时,孙子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侍哗,此治心者也。"(《军争篇》)此处论述的乃心理学问题,即如何利用将军和士卒的心理变化规律而乘势击败敌人。对于军队中的法令如何贯彻执行,孙子又论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这里申述的乃教育学问题。他强调教育者要"与众相得"、"文""武"兼施,才能"令素行"而教有成效。在谈到外交策略时,孙子又说:"衢地则合交";"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必争天下之交,必养天下之权"。①可见孙子的外交① 《九地篇》。末句原本作"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庞齐《孙子兵 法探析》(陕西人民出版社术又是何等精通!故日人坂井未雄称:"《孙子》十三篇在兵书上固是不朽,即在外交术上。社交术上,亦为万世不易的定理。"②孙子在政治、经济、心理、教育、外交等方面,也都有真知的见,其思想实为博大精深。
1936 年版)疑此两"不"字,是"必"之误。此说 见解精确,符合《孙子》思想,今据改。② 见所著《孙子评释·凡例》,转引自李浴日译著《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第 2 页,商务印书馆193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