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潘季驯评传章节目录 > 四、潘季驯哲学思想形成的文化氛围

四、潘季驯哲学思想形成的文化氛围(2/2)

潘季驯评传作者:潘季驯评传 2017-02-13 11:48
不可能对王廷相的著作和观点不了解。

    特别是作为文坛"后七子"的亲密朋友,他对于包括王廷相在内的文坛"前七子"的著作和思想,更应当是了如指掌并深受影响。所以我们在他的有关著述中间,很难发现当时理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却可以处处感受到王廷相的思想精粹在他笔下的不断复活。

    同时我们看到在他所结交和熟识的政坛同僚和文坛朋友中间,也很少有专门的理学家混迹其中。如在文坛中同他关系最为密切的王世贞兄弟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醉心于魏晋掌故、盛唐诗文的"复活",而对于程朱理学的研究不感兴趣。在政坛上,潘季驯当年廷试时的座师之一,对他的仕途产生过很大影响作用的同乡和前辈徐阶,虽然长期研习理道良知之学,在明儒学案中也占得一席位置,但史书上却评价他是"以躬行为实际,以经济为真诠"②,所选用保荐的人才如张居正、海瑞、王世贞、万恭、潘季驯等,也多为躬行实干之人。所以徐阶的思想倾向与实学思潮是很接近的。另外,根据专家的研究,在潘季驯治河活动中曾产生过很大政治影响的内阁两首辅高拱和张居正,实际上也是当时实学思潮中的重要人物。其中高拱是王廷相思想的直接继承者,与王廷相一家有着密切的关系。①他不仅是嘉、隆之际的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反理学的勇敢思想家,他在学术上"倡务实之风",在政治上"举务实之政"②,断然批判了理学家"理先事后"的玄虚说教,明确指出:"夫理也者,事之理也,既无其事,理于何有?"③至于潘季驯第三次治河期间在政治上助了他一把力的张居正,更是一个强调经济实用,追求富国强兵的实践家。张居正曾直接了当地表达过对于明代心学的厌烦态度,说:"虚寂之说,大而无当,诚为可厌。然仆以为,近时学者,皆不务实,得于已而,独于言语色色中求之,故其说屡变而愈淆。"④张居正论学问的标准就是:"仆愿今之学者,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行,以遵守成宪为准,以诚心顺上为忠。"⑤还有在治河思想上与潘季驯息息相通的治河家万恭,也是一个很少侈谈心性义理之学的人。明人邓以赞评价万恭的学术思想,说他"于书无所不谈,尤喜庄、列、秦、汉诸家言,故为古文辞,开大奇崛,如怒浪惊涛,骇人心目,要之不诡于理。"又说他"性警敏,善思索,当世大利病日周徊其心中。又熟本朝典故,故所① 明嘉靖十三年,王廷相谈到《慎言》时曾说:"臣自晓读书以来,观物穷理,即事体验,凡有所得,窃效古札记之意,积二十余年,言及数万,不遗遗弃,遂成卷帙。近有好臣之言者,乃遂刊布,今在京学士大夫之家,亦多有之。"见《浚川奏议集》卷一○,《辩劾巡抚周金疏》,由此言足见王廷相著作流传之广泛。

    ② 见《明史·徐阶传》。

    ① 参见葛荣晋:《王廷相和明代气学》第十五章、《王廷相继承者的气学》,中华书局1990 年版。

    ② 高拱:《政府书答》。

    ③ 高拱:《本语》卷三。

    ④ 张居正:《答楚学道胡庐山论学》,见《张太岳集》卷二二。

    ⑤ 张居正:《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见《张太岳集》卷二九。

    擘画多切事情,当于功实,非漫决于冥冥而庶几于或然。"⑥说明他也是一个关心时事的实学派。像这样一批儒家知识分子,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广为流传的明代中叶,竟然没有为之所惑,而是针锋相对地树起了"事功"、"实学"的大旗,埋头于社会的经济事务。这种社会思潮实在值得研究。潘季驯只不过是他们中间的一位在特殊的环境中更优秀成员罢了!

    ⑥ 邓以赞:《两溪万公墓志铭》,见《邓定宇先生文集》,《治水筌蹄》(影印本)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