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力为本、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2/2)
《潘季驯评传》作者:潘季驯评传 2017-02-13 11:48
像西门豹那样敢于藐视河神,不许为"河伯"娶妇的著名人物,②但是在后世中,像他那样立场鲜明的无神论者仍然还只是少数。那么,潘季驯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认识的呢?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潘季驯在晚年对于"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见解。③其实这个见解的形成并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期的思想基础。
因为长期的治河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要想把治河工作做好,使河道安流漕运畅通,首先就必须面对客观实际,正确把握河流与泥沙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律。
只有抓住了客观规律,方能为己所用,达到治河的目的。所以尽管潘季驯不是一个哲学家,但是长期的治河生涯却使他能够自发地形成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同时潘季驯的思想又不是固执的。作为一名杰出的河工管理专家;他十分懂得善于利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来调节群众的情绪,调动广大河夫和督率官吏的积极性,其中甚至包括主动参加并制造祭祀神灵的活动。这种表现于世界观上的无神论立场和表现于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尊神行为的奇特结合,常常使研究他的人们感到大惑不解。其实这正是潘季驯的无神论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下面仅举数例说明。
隆庆五年八月,潘季驯第二次治河时所奏的《乞崇庙祭祀疏》,①就是这种奇特矛盾现象的典型表达。事情起因于对河神的态度。文章一开始就指出:臣谬承明命开复旧河,董率百执事于正月十六日兴工。或告臣日:"邳有金龙四大王与部将柳张支九诸将军,并武安王之神,实司此土,过者祷之,其应如响,兹大事宜有所叩。"臣素木疆,答之曰:"臣知奉国,不知奉神。
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计工立程,矢众惟谨。"所赖风日晴和,官夫兢劝,不一日而渠浚告完。
这一段话可以说真实地反映了潘季驯当时的基本思想态度。迷信鬼神的人劝告他于工程开工之前先祭祀一下当地的鬼神,以求得神灵的保佑。而潘季驯却干脆地回答说:臣但知奉国,不知奉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治河能否成功,全看众人的努力,哪有什么鬼神显灵的事情?更有甚者,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一天河道忽然淤积,河塞不流,令人着急。潘季驯恼火之① 《易·涣卦》中有:"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其中,涣,指水流散乱,江河横溢。亨,祭祀。遇到江河决溢,君王先要去神庙祭祀,求得洪水早日平息,以利于出门。
② 见《史记·滑稽列传》。
③ 潘季驯的《河议辨惑》写于万历十八年,那一年他已年届70 岁。
① 见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二任》卷三。
极,竟挥笔写下了一篇责骂河神的徼文,令人送到金龙大王庙的神座前焚毁,"为文责神",当然河塞依然如故。
根据明代野史中的记载,金龙大王庙乃当时邳地一座十分有名气的河神庙,历史上无论官民百姓无有敢不敬的。但是潘季驯就任河道总督之后,却一反前人习惯,公然对河神大不敬,不仅开工典礼时不祭祀大王庙,而且还敢得寸进尺,写文章指责大王神。这种非神非礼的态度在当时可能激怒了当地的士民,人们编造出种种谣言对他的非神行为进行指责。有一个谣言是这样讲的,说潘季驯"为文责神"后不久,他手下的一名书吏,因事过洪,天将暮时,书吏被小鬼擒以见神,神坐庙内,诘问书吏曰:"若官人胡得无礼,河流塞亦天数也,岂吾为此厉民?为语(潘)司空,吾已得请于帝,河将以某日通矣。若掌书不敬,当罚。"书吏诉不得,受扑去,以告司空。已而河果以某日通。于是司空抵事神益虔。①由于金龙大王庙地处当时的运河要道,为当地一大名胜,潘季驯此举影响很大,以至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文集中记载了这件事情。
但是在《乞崇庙祭祀疏》的后半部分,潘季驯笔锋一转,却带头提出了请额建庙、竭诚致祷于神的倡议。疏文中是这样写的:至二月二十三日,河流忽涨,势不可遏,纵水入渠,沉舰俱出。臣窃幸之。寻至二十九日,风雨大作,三日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东冲西决,莫可支持。嗣后不时水发,每至倾败。此固堤岸未成,河身沙垫,难免漫溢。而时未伏秋,风雨暴烈,若或使之,且形诸梦兆,降诸巫祝,人情汹汹不安。臣不得己,乃率郎中张纯??等竭诚致祷于神,且许以请额建庙,血食兹土叩拜。甫毕,忽有村童年可十余岁,舞蹈而前,大作神语,具言河决之由,与旧河必复之故,某日决塞,某日刷沙,某日河成,皆凿凿可听,而臣尤来之信也。自是人心稍安,作事颇顺,而所许时日,累有徵应。今幸漕渠通复,河水安流??。
表面看起来这是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同一篇文章里会同时表露出两种对立的观点?难道潘季驯真的被河神显灵的现象所迷惑而转向有神论的立场了吗?其实,我们只要对上述文字稍作一些分析,就会完全明白,潘季驯的立场并没有改变,他只不过是玩弄了一些应付舆论、激励民心的小小把戏。
本来,狂风暴雨,天气突变,洪水导致河流决溢,在潘季驯看来,完全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此故堤岸未成,河身沙垫,难免漫溢",用不着大惊小怪。但是对于无知无识,辛苦了半天的普通河夫和下层官员来讲,眼看他们艰苦劳作了数十日的工程被一场大水付之东流,人心浮动欲哭无门,赴庙拜神,也就成为唯一的安慰理由了。在这种沮丧的气氛中,对于潘季驯来讲,害怕的不是自然的灾异,不是鬼神,而是河工队伍的军心不稳,人心不齐,舆情"汹汹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臣不得已",只好顾全大局,亲率百官祭神于王庙,做样子给大家看看。而实际上他心里很清楚,对于所谓"民间牧童"的那一派冒充鬼神的胡言乱语,"臣尤未之信也。"不过潘季驯的"拜神"行为也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很成功的安抚人心的作用:"自是人心稍安,作事颇顺,而所许时日,累有徽应。"由此看。来,作为一项大规模治河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群众的群体心理,并善于采取措施加① 见〔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一九:"金龙大王"。另外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申时行的《潘公传》,以及《浙江通志》、《湖州府志》等史志书中都有此事的记载,足见其影响之大。
以积极的引导,对于提高工程活动的生产效率是十分重要的。潘季驯在根本的立场上应当说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具体策略上利用鬼神的威慑力量来安抚人心,团结群众。
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其它一些疏文中。如万历六年他第三次主持治河期间,手下的夫役在黄淮文汇的清口附近挖出了许多"龙骨",结果在役夫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有人就借题发挥,认为这一定是挖河筑堤,惊动了水中的蚊龙,龙借雷雨蜕骨而去。针对这个情况,潘季驯一方面亲自来到挖骨现场查验实请,另一方面又根据调查的结果奏上了《报水孽既除疏》。①他在疏文中指出:"臣闻之荀卿曰:'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又闻之欧阳修曰:'泽养千年龙脱骨。'则龙之居于渊而能自脱其骨亦理所有然者。然以臣愚之见,言之其为龙与否,新蜕与否,若何而去,俱不敢以臆度之说告之君父之前,而总之水孽既去,水患自除,庶几自此可慰我皇上南顾之忧矣。"这里同样表现出潘季驯以人事为本,不近鬼神的无神论立场。在别人看来,挖出"龙骨"是灾异,是由于浚河塞决,破坏了地脉,惊动了蚊龙,蛟龙震怒,才腾飞而去,因此当务之急是停止有关的治河工程。而在潘季驯看来,"龙骨"显形是好事,它表明水下的妖孽被人类的治河壮举所骇怕,脱身逃跑了,这不正说明人力可以战胜灾害,正义可以压倒邪恶吗?所谓"先筑高堤以杀其势,既筑两坝以断其流,积水顿涸,蛟龙无以藏身,蜕骨腾身"而去,从此"堤防永固,地方永赖。"对于治河人来讲,不管挖出来的骨头是否"龙骨",也不管是否真有蛟龙升飞,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水孽既去,水患自除。"这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
万历十八年六月,就在写下著名的《河议辩惑》的同一年,潘季驯又奏上了一篇《神功保护疏》。①从奏请的内容来看,是有感于关公显灵,屡屡保护高家堰堤防,当地官民情绪高涨,纷纷要求朝廷加封敕文,遣地方官赴庙祭祀的事情。其实透过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潘季驯是如何聪明地利用鬼神偶像来激励群众的情绪,求得治河工程一举成功的。事情可以追溯到12 年前的万历六年,当时他正主持第三次治河工作,在经过了周密的实地调查之后,他认定黄、淮交汇之处的高家堰堤防工程为整个治理工程的关键,所谓"西障诸湖,东保淮扬;北通清口,并黄归海;运道生灵,命脉维系。"同时这一工程又是全部工程中最难修筑的工段,"堰长六十余里,从水筑堤,取土于数里之外.如燕垒巢。"因此工程进展十分缓慢,而且屡筑屡决。在这种形势下参加施工的大部分人员心情沮丧,思想混乱,各种谣言纷至沓来,"观望者龃龉龉愕,佥谓工必难成","告以必不可成者,万口一词,臣之心亦稍馁矣。"怎样扭转这种被动不利的局面,重新振作大家的积极性呢?首先,潘季驯决定将指挥部搬到工地,"躬往督之,茇舍而居,誓以不成勿归。"但这还不够,还应当有一个能振作起众人士气的精神支柱。
到哪里去寻找呢?经过一夜的冥思苦索,潘季驯终于向众人宣布:"夜梦一大将军頳面欣髯,引臂题石示臣以必成之意,一老兵持帚扫地谓臣曰:'此云长关公也。'臣瞿然起曰扫者埽也,其谕臣以负薪乎?遂为席官举一像禋祀之,则宛若梦中所见矣。"语罢,"众皆鼓舞"。于是潘季驯趁热打铁,撤令所属司道分工并举,"以六十余里之决,弥月断流",高堰大堤很快筑① 见《总理河漕奏疏》(三任)卷二。
① 见《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三。
成,其速度之快连他本人都未料到。所以当时"司道诸臣与地方耄老,靡不合口乞臣题请封祭,臣以疏涉鸱张而幽怪之事,不宜陈于君父之前,"只是顺水推舟,与共事诸僚捐资建庙,岁奉香火,以示纪念。本来,关公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负乾坤刚大之气的社稷忠臣,其忠肝义胆,万古如生,潘季驯对他敬佩得很。因此借用关公的形象来托梦,既可振奋众人的激情,又可表达自己为朝廷社稷肝脑涂地的决心。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宣传神灵,不如说是表白心迹。这也就不难理解,12 年之后,当他在理论上对"神"做出纯粹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又会畅快地答应众人封祭夫公庙的再三请求,并代为具文上奏。用潘季驯本人的后来讲,他的目的,就是借用神灵,表明心迹,应付舆情,以俾国计民主,所谓"庶几神贶可酬,而人心自慰,堰工增重,而群力益奋矣。"总之,以上的介绍告诉我们,潘季驯的冶河思想中确实表现出很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较浓厚的无神论观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潘季驯是一个治河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念主要不是通过理论上的逻辑演绎和系统阐述,而是通过他的治河实践,通过他对具体事务的处理过程表现出来。
这就决定了他在理论思维水平上难以有更深入的分析,而在实践活动中亦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似乎很矛盾的现象:即在世界观的表述上他坚信人的实践力量,坚信人定胜天;而在一些具体的行动上他又做出许多敬神祭祀的姿态。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无神论思想蒙上了一层不彻底性的阴影。当然,对于这种思想和实践上的矛盾现象,我们只有站在他的全部治河思想的高度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潘季驯在晚年对于"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见解。③其实这个见解的形成并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期的思想基础。
因为长期的治河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要想把治河工作做好,使河道安流漕运畅通,首先就必须面对客观实际,正确把握河流与泥沙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律。
只有抓住了客观规律,方能为己所用,达到治河的目的。所以尽管潘季驯不是一个哲学家,但是长期的治河生涯却使他能够自发地形成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同时潘季驯的思想又不是固执的。作为一名杰出的河工管理专家;他十分懂得善于利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来调节群众的情绪,调动广大河夫和督率官吏的积极性,其中甚至包括主动参加并制造祭祀神灵的活动。这种表现于世界观上的无神论立场和表现于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尊神行为的奇特结合,常常使研究他的人们感到大惑不解。其实这正是潘季驯的无神论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下面仅举数例说明。
隆庆五年八月,潘季驯第二次治河时所奏的《乞崇庙祭祀疏》,①就是这种奇特矛盾现象的典型表达。事情起因于对河神的态度。文章一开始就指出:臣谬承明命开复旧河,董率百执事于正月十六日兴工。或告臣日:"邳有金龙四大王与部将柳张支九诸将军,并武安王之神,实司此土,过者祷之,其应如响,兹大事宜有所叩。"臣素木疆,答之曰:"臣知奉国,不知奉神。
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计工立程,矢众惟谨。"所赖风日晴和,官夫兢劝,不一日而渠浚告完。
这一段话可以说真实地反映了潘季驯当时的基本思想态度。迷信鬼神的人劝告他于工程开工之前先祭祀一下当地的鬼神,以求得神灵的保佑。而潘季驯却干脆地回答说:臣但知奉国,不知奉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治河能否成功,全看众人的努力,哪有什么鬼神显灵的事情?更有甚者,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一天河道忽然淤积,河塞不流,令人着急。潘季驯恼火之① 《易·涣卦》中有:"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其中,涣,指水流散乱,江河横溢。亨,祭祀。遇到江河决溢,君王先要去神庙祭祀,求得洪水早日平息,以利于出门。
② 见《史记·滑稽列传》。
③ 潘季驯的《河议辨惑》写于万历十八年,那一年他已年届70 岁。
① 见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二任》卷三。
极,竟挥笔写下了一篇责骂河神的徼文,令人送到金龙大王庙的神座前焚毁,"为文责神",当然河塞依然如故。
根据明代野史中的记载,金龙大王庙乃当时邳地一座十分有名气的河神庙,历史上无论官民百姓无有敢不敬的。但是潘季驯就任河道总督之后,却一反前人习惯,公然对河神大不敬,不仅开工典礼时不祭祀大王庙,而且还敢得寸进尺,写文章指责大王神。这种非神非礼的态度在当时可能激怒了当地的士民,人们编造出种种谣言对他的非神行为进行指责。有一个谣言是这样讲的,说潘季驯"为文责神"后不久,他手下的一名书吏,因事过洪,天将暮时,书吏被小鬼擒以见神,神坐庙内,诘问书吏曰:"若官人胡得无礼,河流塞亦天数也,岂吾为此厉民?为语(潘)司空,吾已得请于帝,河将以某日通矣。若掌书不敬,当罚。"书吏诉不得,受扑去,以告司空。已而河果以某日通。于是司空抵事神益虔。①由于金龙大王庙地处当时的运河要道,为当地一大名胜,潘季驯此举影响很大,以至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文集中记载了这件事情。
但是在《乞崇庙祭祀疏》的后半部分,潘季驯笔锋一转,却带头提出了请额建庙、竭诚致祷于神的倡议。疏文中是这样写的:至二月二十三日,河流忽涨,势不可遏,纵水入渠,沉舰俱出。臣窃幸之。寻至二十九日,风雨大作,三日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东冲西决,莫可支持。嗣后不时水发,每至倾败。此固堤岸未成,河身沙垫,难免漫溢。而时未伏秋,风雨暴烈,若或使之,且形诸梦兆,降诸巫祝,人情汹汹不安。臣不得己,乃率郎中张纯??等竭诚致祷于神,且许以请额建庙,血食兹土叩拜。甫毕,忽有村童年可十余岁,舞蹈而前,大作神语,具言河决之由,与旧河必复之故,某日决塞,某日刷沙,某日河成,皆凿凿可听,而臣尤来之信也。自是人心稍安,作事颇顺,而所许时日,累有徵应。今幸漕渠通复,河水安流??。
表面看起来这是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同一篇文章里会同时表露出两种对立的观点?难道潘季驯真的被河神显灵的现象所迷惑而转向有神论的立场了吗?其实,我们只要对上述文字稍作一些分析,就会完全明白,潘季驯的立场并没有改变,他只不过是玩弄了一些应付舆论、激励民心的小小把戏。
本来,狂风暴雨,天气突变,洪水导致河流决溢,在潘季驯看来,完全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此故堤岸未成,河身沙垫,难免漫溢",用不着大惊小怪。但是对于无知无识,辛苦了半天的普通河夫和下层官员来讲,眼看他们艰苦劳作了数十日的工程被一场大水付之东流,人心浮动欲哭无门,赴庙拜神,也就成为唯一的安慰理由了。在这种沮丧的气氛中,对于潘季驯来讲,害怕的不是自然的灾异,不是鬼神,而是河工队伍的军心不稳,人心不齐,舆情"汹汹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臣不得已",只好顾全大局,亲率百官祭神于王庙,做样子给大家看看。而实际上他心里很清楚,对于所谓"民间牧童"的那一派冒充鬼神的胡言乱语,"臣尤未之信也。"不过潘季驯的"拜神"行为也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很成功的安抚人心的作用:"自是人心稍安,作事颇顺,而所许时日,累有徽应。"由此看。来,作为一项大规模治河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群众的群体心理,并善于采取措施加① 见〔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一九:"金龙大王"。另外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申时行的《潘公传》,以及《浙江通志》、《湖州府志》等史志书中都有此事的记载,足见其影响之大。
以积极的引导,对于提高工程活动的生产效率是十分重要的。潘季驯在根本的立场上应当说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具体策略上利用鬼神的威慑力量来安抚人心,团结群众。
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其它一些疏文中。如万历六年他第三次主持治河期间,手下的夫役在黄淮文汇的清口附近挖出了许多"龙骨",结果在役夫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有人就借题发挥,认为这一定是挖河筑堤,惊动了水中的蚊龙,龙借雷雨蜕骨而去。针对这个情况,潘季驯一方面亲自来到挖骨现场查验实请,另一方面又根据调查的结果奏上了《报水孽既除疏》。①他在疏文中指出:"臣闻之荀卿曰:'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又闻之欧阳修曰:'泽养千年龙脱骨。'则龙之居于渊而能自脱其骨亦理所有然者。然以臣愚之见,言之其为龙与否,新蜕与否,若何而去,俱不敢以臆度之说告之君父之前,而总之水孽既去,水患自除,庶几自此可慰我皇上南顾之忧矣。"这里同样表现出潘季驯以人事为本,不近鬼神的无神论立场。在别人看来,挖出"龙骨"是灾异,是由于浚河塞决,破坏了地脉,惊动了蚊龙,蛟龙震怒,才腾飞而去,因此当务之急是停止有关的治河工程。而在潘季驯看来,"龙骨"显形是好事,它表明水下的妖孽被人类的治河壮举所骇怕,脱身逃跑了,这不正说明人力可以战胜灾害,正义可以压倒邪恶吗?所谓"先筑高堤以杀其势,既筑两坝以断其流,积水顿涸,蛟龙无以藏身,蜕骨腾身"而去,从此"堤防永固,地方永赖。"对于治河人来讲,不管挖出来的骨头是否"龙骨",也不管是否真有蛟龙升飞,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水孽既去,水患自除。"这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
万历十八年六月,就在写下著名的《河议辩惑》的同一年,潘季驯又奏上了一篇《神功保护疏》。①从奏请的内容来看,是有感于关公显灵,屡屡保护高家堰堤防,当地官民情绪高涨,纷纷要求朝廷加封敕文,遣地方官赴庙祭祀的事情。其实透过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潘季驯是如何聪明地利用鬼神偶像来激励群众的情绪,求得治河工程一举成功的。事情可以追溯到12 年前的万历六年,当时他正主持第三次治河工作,在经过了周密的实地调查之后,他认定黄、淮交汇之处的高家堰堤防工程为整个治理工程的关键,所谓"西障诸湖,东保淮扬;北通清口,并黄归海;运道生灵,命脉维系。"同时这一工程又是全部工程中最难修筑的工段,"堰长六十余里,从水筑堤,取土于数里之外.如燕垒巢。"因此工程进展十分缓慢,而且屡筑屡决。在这种形势下参加施工的大部分人员心情沮丧,思想混乱,各种谣言纷至沓来,"观望者龃龉龉愕,佥谓工必难成","告以必不可成者,万口一词,臣之心亦稍馁矣。"怎样扭转这种被动不利的局面,重新振作大家的积极性呢?首先,潘季驯决定将指挥部搬到工地,"躬往督之,茇舍而居,誓以不成勿归。"但这还不够,还应当有一个能振作起众人士气的精神支柱。
到哪里去寻找呢?经过一夜的冥思苦索,潘季驯终于向众人宣布:"夜梦一大将军頳面欣髯,引臂题石示臣以必成之意,一老兵持帚扫地谓臣曰:'此云长关公也。'臣瞿然起曰扫者埽也,其谕臣以负薪乎?遂为席官举一像禋祀之,则宛若梦中所见矣。"语罢,"众皆鼓舞"。于是潘季驯趁热打铁,撤令所属司道分工并举,"以六十余里之决,弥月断流",高堰大堤很快筑① 见《总理河漕奏疏》(三任)卷二。
① 见《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三。
成,其速度之快连他本人都未料到。所以当时"司道诸臣与地方耄老,靡不合口乞臣题请封祭,臣以疏涉鸱张而幽怪之事,不宜陈于君父之前,"只是顺水推舟,与共事诸僚捐资建庙,岁奉香火,以示纪念。本来,关公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负乾坤刚大之气的社稷忠臣,其忠肝义胆,万古如生,潘季驯对他敬佩得很。因此借用关公的形象来托梦,既可振奋众人的激情,又可表达自己为朝廷社稷肝脑涂地的决心。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宣传神灵,不如说是表白心迹。这也就不难理解,12 年之后,当他在理论上对"神"做出纯粹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又会畅快地答应众人封祭夫公庙的再三请求,并代为具文上奏。用潘季驯本人的后来讲,他的目的,就是借用神灵,表明心迹,应付舆情,以俾国计民主,所谓"庶几神贶可酬,而人心自慰,堰工增重,而群力益奋矣。"总之,以上的介绍告诉我们,潘季驯的冶河思想中确实表现出很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较浓厚的无神论观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潘季驯是一个治河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念主要不是通过理论上的逻辑演绎和系统阐述,而是通过他的治河实践,通过他对具体事务的处理过程表现出来。
这就决定了他在理论思维水平上难以有更深入的分析,而在实践活动中亦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似乎很矛盾的现象:即在世界观的表述上他坚信人的实践力量,坚信人定胜天;而在一些具体的行动上他又做出许多敬神祭祀的姿态。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无神论思想蒙上了一层不彻底性的阴影。当然,对于这种思想和实践上的矛盾现象,我们只有站在他的全部治河思想的高度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