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运河水源管理:建立严格的闸坝启闭制度(2/2)
《潘季驯评传》作者:潘季驯评传 2017-02-13 11:48
,在南旺山脊被人工分流,接济南北闸河,故南旺分水枢纽成为明代历任管河官最为关注的一处水利工程。潘季驯说:"南旺分水,地形最高,所谓水脊也。决诸南则南流,决诸北则北流,惟吾所用何如耳。"③由此可见南旺枢纽分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南旺水利枢纽虽然不是潘季驯的创造,但是他在完善配套工程和加强水① 潘季驯:《河工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② 潘季驯:《河防险要》,见《河防一览》卷三。
① 潘季驯:《河防险要》。
② 潘季驯:《河防险要》。
③ 潘季驯:《河防险要》。
源管理制度方面是有贡献的。如万历十七年他于坎河口创筑石坝一道,长60丈,"水涨则任其外泄,而湖河无泛滥之患,水平则仍复内蓄,而漕渠无浅涸之虞,利赖甚重。"在管理水源方面,他也制定了周密的规章制度。如在《河防险要》中指出:"当春夏粮运盛行之时,正汶水微弱之际,分流则不足,合流则有余,宜效'轮番法'。如运艘浅于济宁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济尽南流以灌茶城;如运艘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以灌临清。当其南也,更发滨南水佐之;当其北也,更发滨北诸湖水佐之。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暵,克有济矣。"他认为这种水源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智役水,以人胜天"的积极主动精神,"力不劳而功倍,计无愈此。"3.完善湖泊水源管理制度闸河除了借泉济运,还借湖济运。明代人把济运的湖泊形象地称之为"水柜",认为湖泊之水可蓄可济,是运河水源的最佳存储场所,因此格外重视湖泊水源的管理工作。如潘季驯在运河修守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巡守五湖堤岸"的制度,指出"运艘全赖于漕渠,而漕渠每资于水柜,五湖者水之柜也。"①这里的"五湖"包括了山东闸河沿岸的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马踏湖、安山湖。当时"五湖"在水源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官民争地,官府想法保存湖地以蓄水,民间则频频侵占湖地以召佃耕种。虽然历任河道官员屡屡布告封界,禁止百姓越境耕种,但因湖中无法筑堤,界限不明,一遇枯水年份,百姓便依然乘机进占蚕食湖地,使"五湖"存水空间不断缩小。潘季驯上任之后,经过多方调查,提出了新的管理措施:高亢之地,仍可修复封界湖堤;至于湖中纳水处所,不便筑堤,可以"密栽水柳为界"。这样,"水至入湖,为运河之资、水退据柳,为民田之限"。即明确了公私经界,有效防止了民间越界侵占湖地,又可有效存蓄湖水,防止外溢,使"堤内蓄水,堤外召佃,官民两便。"①由于潘季驯对于运河水源管理制度的精心完善,自万历六年以后,闸河运输一直比较畅通。
(二)严格依法治运,强化闸坝管理制度
保证运河畅通,除了加强水源管理,还要依法治运,强化运船过闸的管理制度。本来,为了加强运河的管理,明朝每一届政府都曾制定过严格的闸坝管理制度。但是具体在实行过程中,却又往往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越轨行为。河患发生时,大家紧张一阵,汛期过去后,严格的制度也就被许多人置于脑后。特别是驱运官吏,为了自己一家的眼前利益,往往公开藐视闸坝管理制度,随意违反漕规。有的人借助于官位权势,不守闸规,不听闸官劝告,强行开闸,走泄水源,导致大批船队搁浅;有的人打着给朝廷运送进贡鲜品的旗号,强行越帮,扰乱运输秩序,耽误正常漕运;还有的船只打着官船的旗号挟带私货,导致搁浅,阻断大批船队,给漕河管理造成混乱。
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混乱局面的蔓延不仅耽误了正常漕运,而且直接影响到河床本身的稳定,使山东运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闸口有被泥沙淤塞的危险。
潘季驯在巡视河情的过程中,深深为这种混乱的漕运局面所担忧,下决心予以整肃。万历六年他上书万历皇帝,明确指出:"人情易玩,法禁易弛,势豪人员,任情自恣者,难保不无。地方当事之臣,稍稍阿徇,辄至滥觞。"① 潘季驯:《修守事宜》,见《河防一览》卷四。
① 潘季驯:《修复湖堤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因此他强烈"恳请皇上,特降严旨,容臣等到石金书,垂示各闸之上。庶几人心有常自之警,而良法无久弊之患矣。"①万历十六年他第四次主持治河,把治河的基本方针由创筑逐步转移到修守的重点后,更加强调了闸坝制度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万历十六年闰六月,他上疏题请严肃运河入黄处的镇口闸规。按照河流的运行规律,"惟黄水暴涨,闭闸以待;黄水消落,启闸通行。"②决不能随意开人情闸。针对少数督运官员无视漕规、鞭打闸官、随意启闸、横行霸道的行为,潘季驯专门上疏予以严厉批评,要求彻底究治,以肃清规。他说:"闸座之设专力贡艘粮运,节宣水泽,俾利涉也。故每日启放一次,先尽贡运船只入闸,官座民船次第衔尾而进。如无鲜贡船只,官民船亦准启放。此谓之正漕也。"如若随到随启,漫无纪律,则谓之偏漕。走泄水利,搁浅船只,其患有不可胜言者。他说,近来人心玩偈,惟便己私,船到即命启板,稍迟辄打鞭挞。"夫闸官虽卑夫,牌至贱,然惟本管司道得以制之。若人人皆可鞭挞,是人人皆为专司,此乱道矣。"③对于此等豪强之人,只有依据大明律例,从重问治,予以严究。
这样才能维护漕规的权威性。这样,在潘季驯的亲自主持下,当时大运河的运输秩序有了明显的改观。
① 潘季驯:《查复旧规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② 潘季驯:《申严镇口闸禁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③ 播季驯,《豪强违禁启闸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南旺水利枢纽虽然不是潘季驯的创造,但是他在完善配套工程和加强水① 潘季驯:《河工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② 潘季驯:《河防险要》,见《河防一览》卷三。
① 潘季驯:《河防险要》。
② 潘季驯:《河防险要》。
③ 潘季驯:《河防险要》。
源管理制度方面是有贡献的。如万历十七年他于坎河口创筑石坝一道,长60丈,"水涨则任其外泄,而湖河无泛滥之患,水平则仍复内蓄,而漕渠无浅涸之虞,利赖甚重。"在管理水源方面,他也制定了周密的规章制度。如在《河防险要》中指出:"当春夏粮运盛行之时,正汶水微弱之际,分流则不足,合流则有余,宜效'轮番法'。如运艘浅于济宁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济尽南流以灌茶城;如运艘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以灌临清。当其南也,更发滨南水佐之;当其北也,更发滨北诸湖水佐之。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暵,克有济矣。"他认为这种水源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智役水,以人胜天"的积极主动精神,"力不劳而功倍,计无愈此。"3.完善湖泊水源管理制度闸河除了借泉济运,还借湖济运。明代人把济运的湖泊形象地称之为"水柜",认为湖泊之水可蓄可济,是运河水源的最佳存储场所,因此格外重视湖泊水源的管理工作。如潘季驯在运河修守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巡守五湖堤岸"的制度,指出"运艘全赖于漕渠,而漕渠每资于水柜,五湖者水之柜也。"①这里的"五湖"包括了山东闸河沿岸的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马踏湖、安山湖。当时"五湖"在水源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官民争地,官府想法保存湖地以蓄水,民间则频频侵占湖地以召佃耕种。虽然历任河道官员屡屡布告封界,禁止百姓越境耕种,但因湖中无法筑堤,界限不明,一遇枯水年份,百姓便依然乘机进占蚕食湖地,使"五湖"存水空间不断缩小。潘季驯上任之后,经过多方调查,提出了新的管理措施:高亢之地,仍可修复封界湖堤;至于湖中纳水处所,不便筑堤,可以"密栽水柳为界"。这样,"水至入湖,为运河之资、水退据柳,为民田之限"。即明确了公私经界,有效防止了民间越界侵占湖地,又可有效存蓄湖水,防止外溢,使"堤内蓄水,堤外召佃,官民两便。"①由于潘季驯对于运河水源管理制度的精心完善,自万历六年以后,闸河运输一直比较畅通。
(二)严格依法治运,强化闸坝管理制度
保证运河畅通,除了加强水源管理,还要依法治运,强化运船过闸的管理制度。本来,为了加强运河的管理,明朝每一届政府都曾制定过严格的闸坝管理制度。但是具体在实行过程中,却又往往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越轨行为。河患发生时,大家紧张一阵,汛期过去后,严格的制度也就被许多人置于脑后。特别是驱运官吏,为了自己一家的眼前利益,往往公开藐视闸坝管理制度,随意违反漕规。有的人借助于官位权势,不守闸规,不听闸官劝告,强行开闸,走泄水源,导致大批船队搁浅;有的人打着给朝廷运送进贡鲜品的旗号,强行越帮,扰乱运输秩序,耽误正常漕运;还有的船只打着官船的旗号挟带私货,导致搁浅,阻断大批船队,给漕河管理造成混乱。
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混乱局面的蔓延不仅耽误了正常漕运,而且直接影响到河床本身的稳定,使山东运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闸口有被泥沙淤塞的危险。
潘季驯在巡视河情的过程中,深深为这种混乱的漕运局面所担忧,下决心予以整肃。万历六年他上书万历皇帝,明确指出:"人情易玩,法禁易弛,势豪人员,任情自恣者,难保不无。地方当事之臣,稍稍阿徇,辄至滥觞。"① 潘季驯:《修守事宜》,见《河防一览》卷四。
① 潘季驯:《修复湖堤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因此他强烈"恳请皇上,特降严旨,容臣等到石金书,垂示各闸之上。庶几人心有常自之警,而良法无久弊之患矣。"①万历十六年他第四次主持治河,把治河的基本方针由创筑逐步转移到修守的重点后,更加强调了闸坝制度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万历十六年闰六月,他上疏题请严肃运河入黄处的镇口闸规。按照河流的运行规律,"惟黄水暴涨,闭闸以待;黄水消落,启闸通行。"②决不能随意开人情闸。针对少数督运官员无视漕规、鞭打闸官、随意启闸、横行霸道的行为,潘季驯专门上疏予以严厉批评,要求彻底究治,以肃清规。他说:"闸座之设专力贡艘粮运,节宣水泽,俾利涉也。故每日启放一次,先尽贡运船只入闸,官座民船次第衔尾而进。如无鲜贡船只,官民船亦准启放。此谓之正漕也。"如若随到随启,漫无纪律,则谓之偏漕。走泄水利,搁浅船只,其患有不可胜言者。他说,近来人心玩偈,惟便己私,船到即命启板,稍迟辄打鞭挞。"夫闸官虽卑夫,牌至贱,然惟本管司道得以制之。若人人皆可鞭挞,是人人皆为专司,此乱道矣。"③对于此等豪强之人,只有依据大明律例,从重问治,予以严究。
这样才能维护漕规的权威性。这样,在潘季驯的亲自主持下,当时大运河的运输秩序有了明显的改观。
① 潘季驯:《查复旧规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② 潘季驯:《申严镇口闸禁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③ 播季驯,《豪强违禁启闸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