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亦有不少蔡氏自己的意见。笺文删繁就简,语气连贯通畅,缺点有二:一是错误疏漏较多,如以薛苍舒(字梦符)、薛梦符为两人。二是常将他人的意见攘为己有,书中称"梦弼谓"云云而实为剽窃者有不少。

    (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

    黄希、黄鹤父子撰,书成干嘉定九年(1216),初刊于宝庆二年(1226),今存宋、元刻本。另有《四库全书》本,舛误很多,不足据。此本号称"千家集注",实收注家也达一百五十一人,但其中主要的也仅有王洙(伪)、赵彦材等十数家,其余的仅偶尔引及。所以此本的价值不在于所集注家之多,而在于较为精审,尤以编年的成就为特出。从王洙本在分体中略寓编年之意,到黄伯思本不分诗体随年编纂,再经鲁訔"有考于当时事实及地理岁月"(鲁訔《编次杜工部诗序》,《草堂诗笺·传序碑铭》),杜诗的编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黄氏父子(以黄鹤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年编诗,把所作岁月注于逐篇之下,虽尚有考核欠精或证据不足而强为编年者,但编年可靠者较多,多为后代注家所采用。

    (四)《集千家注批点社工部诗集》二十卷①刘辰翁评点,高崇兰编集,初刻于元大德七年(1303),后代翻刻本极多,今存者以元至元元年(1308)校刻本为最善。刘辰翁曾选批杜诗,成《兴观集》,未刊行。其门人高崇兰取《兴观集》及未收入此集的刘氏批语,复选录杜集旧注,编成此书。②此本所集注家不足百家,且多本于蔡梦弼本与黄鹤本,没有什么特点,其价值全在于批点。对刘辰翁的批点,后人颇多讥讽,但平心而论,刘本长于诗词,故其批点多有精微之处,未可轻视。况且评点与注释不同,它重在体味杜诗的艺术特点而不在于解释成语典故,这在杜诗① 洪业《杜诗引得序》中认为郭知达删削伪苏注尚未尽,并指出两处例子:卷五《后出塞》之五注引"坡云: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有脱身归国,而禄山尽杀其妻子者。不出姓名,亦可恨也。"又卷一九《至日遣兴奉寄两院遗补二首》之一注引"坡云:《唐杂录》谓宫中以女工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暑渐长,此当日增一线之功。黄鲁直:此说为是。"今检前一则见于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卷二,乃东坡杂书杜诗后之跋语;后一则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惟径称"山谷云"。所以我们认为这两条注很可能不是出于"伪苏注",待考。

    ① 此书编纂、刊行俱已人元,但刘辰翁在习惯上被视作宋人,故归人宋注类。② 刘氏另一门人罗履泰亦编了类似的《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其刊行且早于高崇兰本,但罗本极草率,而高本由刘辰翁之子刘将孙亲自校刻,较为精审。

    阐释学中是别开生面的。

    宋代出现的杜诗集注本共有二百来种,③可称极盛,然而内容陈陈相因,故大多已经亡佚。在流传下来的宋人集注本中,除上述四种以外,还有收入《四部丛刊》的佚名编《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一种也值得一提。此本将杜诗按题材内容分为七十二门,虽然分类太琐碎,归属不尽妥当,而且全书由书贾杂凑而成,舛误极多,但它毕竟代表着杜诗编纂学中的一种独特体例。由此可见,在杜诗的宋人注本中,集注、编年、评点、分类这几种形式都已齐备。就体例而言,宋注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后代注家很少能出其范围。元代短促,学术文化处于低潮时候,杜诗学也未有大成就。只有张性《杜律演义》专为杜诗七律作注,是为最早专注杜诗之一体的注本,颇开后代风气。①明人承元人风气,对社诗的注释以批、选为主。如胡震亨《杜诗通》,注解极其简略,而于品评则既有圈点,又以"神品"、"妙品"等名目标明品第,再引刘辰翁及明人王世贞、胡应麟等的评语,或自加评论,总之是以评为主而以注为辅。又如张蜒《杜工部诗通》,选杜诗名篇三百余首,亦以批点为主。

    清代学术迈越前代,杜诗注释的成就也令人瞩目,有名的注本层出不穷,现择其尤要者简介如下:

    (一)《杜臆》十卷

    王嗣奭撰。王乃明代遗民,入清后不仕、不薙发。王氏深研杜诗三十余年,但此书撰写的时间却很短,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历时不足一年,其时王氏年已八十。为什么书名《杜臆》?王氏在《杜臆原始》中说:"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读诗法也,诵其诗,论其世,而逆以意,向来积疑,多所披豁;前人谬误,多所驳正。"此书体例颇为特殊,一是不录杜诗原文,二是并不逐句作注,而是在每篇杜诗的题目下以评论与注释参互行文,有的很象是一篇短文(如卷三《新安吏》评注)。王嗣爽对杜甫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对杜诗的旨意有精辟的分析,例如评《醉时歌》:"此篇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辞,非真谓垂名无用,非真薄儒术,非真齐孔跖,亦非真以酒为乐也。"分析艺术也颇为细致,如评《中宵》"飞星过水白"句妙在"水"字、评《北征》中。"海图坼波涛"四句"写故家穷状如画"等。《杜臆》在注解方面也很见功力,例如《赠花卿》一诗,杨慎认为花卿即花敬定(见《升庵诗话》卷一),胡应麟则以为指一歌妓(见《诗薮》外编卷四),都没能举出证据。王嗣爽则举杜诗《戏作花卿歌》以证花卿指花敬定,很有说服力。正因为《杜臆》中有许多深刻的独到见解,所以它被仇兆鳌《杜诗详注》大量采录,①也受到其他注家的重视。《杜臆》向无刻本,1962 年方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稿本影印出版,次年又出了排印本,流传方广。

    ③ 董居谊《黄氏补注杜诗序》云:"近世锓板注以集名者毋虑二百家。"(周采泉《杜集书录》卷二引同治《宜黄县志》)序作于宝庆二年(1226)。

    ① 此书初刻于明宣德四年(1429),未几即被嫁名虞集而翻刻,题为《杜工部七言律诗注》等,以致谬种流传不绝。参看程千帆师《杜诗伪书考》及周采泉《杜集书录》。

    ① 仇注所引与今本《杜臆》有较多异文,其原因或为仇氏所据之本为别本。或为仇氏引用时有所润饰、改动,详见顾廷龙、刘开扬二先生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杜臆》所作的前言。

    (二)

    《钱注杜诗》二十卷

    钱谦益笺注,初刻于康熙六年(1667),名《杜工部集》,后中华书局排印本改题今名。钱谦益才大学富,精研杜诗数十年,且与朱鹤龄因注杜愤争而交恶,②故对此书反复推敲,死而后己,所以此书确为钱氏的精心杰构。钱氏对宋代旧注之芜杂繁复极为不满,故极少采录,全书之笺语大多出于本人深思的结果,尤其注重以史证诗,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钩稽考核来阐明杜诗大旨。关于杜甫的交游及唐代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的笺注也确凿精审,学术价值很高。书中仅录白文的杜诗达五百多首,绝不烦冗。钱氏自己对书中关于杜诗讥讽玄肃之际史事的阐述最为得意,在序中引其族孙钱遵王之言"凿开鸿蒙,手洗日月"云云。我们认为钱氏的目光确很敏锐,例如《诸将五首》的笺注就极为深刻,但他有时也失于求之过深,如他把《洗兵马》全诗主旨解成讥刺肃宗就大谬不然(参看第二章第二节)。此书在清代曾遭禁毁,但禁而不止,流传至今,是一影响深远的杜诗注本。

    (三)

    《杜工部集辑注》二十卷

    朱鹤龄撰。朱氏初应钱谦益之请,欲以钱笺与已注合成一书,后因意见不合,乃自成此书,初刻于康熙九年(1670)。朱氏是清初经学家,腹笥甚富,著作等身,此书又曾经百余名学者的参订,故并不象钱谦益所说的是"旨趣滞胶,文义违反"(《草堂诗笺元本序》,《钱注杜诗》卷首),而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注本。此书的优点在于,它对宋代以来的旧注作了较全面的整理,既不象宋人集注那样一味求博而兼收并蓄,也不象钱笺那样摧陷廓清而所余无几,繁简适度,取舍甚当。此外,朱氏对杜诗中典故成语的注解极见功力,征引类书之广博连钱谦益也颇为心服。对唐代史实、地理之考订,朱注也时有新见。朱注对后来的注本如《杜诗镜铨》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

    《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仇兆鳌撰。此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写成进呈,后经增补,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定刊行。此书的特点就是一个"详"字,其长处在于详尽,几可视作对康熙以前各种注本之集注,对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诗话也采摭甚丰,许多罕见之书 如《杜臆》就是靠仇注的引用才为世人所知。其短处是繁琐冗沓,一字一句皆求出处,分析段意也嫌琐碎。此外,仇注是清代唯一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杜诗注本,可见它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承认。全书中处处强调杜甫的忠君思想,观点陈腐,是一大缺点。清未施鸿保撰有《读杜诗说》一书,专纠仇注之失,可参看。

    (五)

    《读杜心解》六卷

    浦起龙撰,初刻于雍正三年(1725)。此书注释极为简明,于旧注多取钱、朱、仇三家,不作繁琐的征引和考证。它的重点在于解,以史证诗,对杜诗旨意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论《后出塞》所咏之人出于虚构等。在分析段意方面,浦注颇能提纲挚领,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仇注分成十段,甚为琐碎,而浦注分成三大段,简明扼要。然而浦注缺点也不少,首先是编次凌乱,以诗体分成六卷后又各自编年,体例欠善。其次是评说章法时颇染八股陋习。其三是强调杜甫的忠君思想,观点之陈腐一如仇注。

    (六)

    《杜诗镜铨》二十卷

    ② 关于钱谦益与朱鹤龄开始时合作注杜后因意见不合终于各刻一注的过程,洪业先生庄《杜诗引得序》中叙之甚详,可参看。

    杨伦撰,初刻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清代重要杜诗注本中,此本最为晚出,故能参酌众长,又出之以简明扼要,立论亦平正通达,较少有穿凿附会或炫奇逞博之病。毕沅在序中极口赞扬,固属过誉,但此本确为最适于一般读者之杜诗注本,故翻刻本很多,流传极广。

    除了上述六种之外,清代较有特色、较有价值的杜诗注本还有金圣叹《杜诗解》、吴见思《杜诗论文》、卢元昌《杜诗阐》、黄生《杜诗说》等,不胜枚举。就学术水准而言,清代注本后来居上,是对历时千年的杜诗阐释学的总结。

    当我们阅读历代社诗注本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注家们大多认为自己的注本最能得杜诗之精华,"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①并常对别的注家作严厉的批评。钱谦益、朱鹤龄两家互相攻汗也许是个特例,但我们在金圣叹、浦起龙等人的注本中也时常看到对别人的尖刻讥讽。然而事实上这些注家各有所得,这正是众多的注本井行不废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现象证明杜诗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其中蕴藏着形形色色的连城之壁,有的注家珍视自己所得之"壁"而讥他人所得者为"赋砆",其实那不过是反映了各自的眼光不同而已。凡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意义都是不可穷尽的。对于杜诗来说,前代注家在编年、背景解释、字句训诂等方面已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是杜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阐发。我们尤其希望出现体现当代意识、反映当代杜诗学水准的新的杜诗注本,近闻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正在紧张地进行这项工作,海内外学林翘首以待!

    ① 此借用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语,见《文选》卷四二。六、文化意义:"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早年壮游,晚年飘泊,行踪所到之处,保留下来许多遗迹,连一生好游名山大川的李白都难以比拟。在诗人曾结庐居住的地方,后人修建了许多词字以纪念诗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离蜀后,草堂一度荒芜倾废。到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觅得旧址重结茅屋,草堂胜迹得以保存下来。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吕大防知成都府时,重建草堂,并绘杜甫像于壁,从此草堂就成了纪念杜甫的祠字。至南宋、元、明、清各代,草堂曾经多次修葺。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大修后,主要建筑和园林布局保存至今。 1955 年,在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不但整饰园林,而且广搜杜集版本及有关文物收藏于内。 1980 年,在草堂成立了杜甫研究学会,次年又创办了《草堂》(后更名为《杜甫研究学刊》)。 1985 年,纪念馆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日之草堂内有诗史堂、工部祠等古建筑,且遍植杜诗咏及之花木。工部祠面对柴门,东连花径,西设水槛,游人至此宛如身入诗人亲建之草堂,倍感亲切。整个草堂的词字建筑与园林设置浑然一体,反映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杜甫草堂不但是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场所,而且是广大人民喜爱的游赏胜地,游人到此缅怀诗圣,同时也沐浴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

    除了成都草堂之外,在陕西延安、甘肃天水与成县、四川三台等地也留下了杜甫草堂或祠堂等纪念性建筑物,有的地方(如天水)还不止一处,而且屡毁屡建,祭祀不绝。

    在杜甫的诞生地河南巩县南瑶湾村,建有杜甫故里纪念馆。杜甫的墓地则有七八处之多,其中湖南耒阳、平江、河南巩县、恒师的四座历来被当地人民认为是真的杜甫墓,至今争论不休,可见人们多么希望诗人是长眠在他们家乡的土地上!

    从泰山石壁上多处铭刻的《望岳》到岳阳楼畔的《登岳阳楼》诗碑,杜甫描绘祖国河山的壮丽诗句到处被刻石、铭碑,这些诗句不但与所咏河山相映生辉,而且为自然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杜甫对书画艺术有深刻的理解,杜诗与书画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书家多喜爱书写杜诗,仅收藏于成都杜甫草堂的杜诗书法作品就有出自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傅山、郑燮、刘塘、何绍基、康有为、章太炎、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叶恭绰等名家之手的珍品数十幅。杜诗也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无穷的题材,历代画家多有杜甫诗意图传世,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人赵葵作杜甫诗意图长卷。现代画家的社甫诗意图更为常见,仅杜甫草堂收藏的即有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陈之佛、吴作人、陈半了、李苦禅、王个簃、吴湖帆、吴镜汀、朱妃瞻诸家之作,美不胜收。

    杜甫的影响还进入了通俗文学的领域,从金院本《杜甫游春》开始,杜甫成为戏剧人物,元杂剧、明清传奇都有敷演杜甫故事的剧作,共有八种之多,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杜甫的热爱。

    由此可见,杜甫的影响决非局限于诗国,也决非局限于文学范围,而是广泛地进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当然,上述种种仅是有形的文化形态,而杜甫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深层次的体现却是① 见田守真《历代的杜甫戏》,《草堂》1986 年第1 期。

    无形的,那就是对民族性格的潜移默化。我们在第四章中论述了杜甫坚定踏实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及优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些素质正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中最有光辉的部分。虽说这种民族性格的陶铸不是少数个人的功劳,但杜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由于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带有审美的意味,而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又是中华文化诸形态中传播面最为广泛、感召力最为巨大的一种,所以杜甫的文化意义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诚如闻一多先生所云,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

    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杜甫的影响早已越过了国界。从十三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广泛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爱。从十九世纪起,杜诗又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介绍给西方人民,并受到西方汉学家越来越大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影响远及异国并非仅仅是由于杜诗艺术造诣产生的巨大魅力,而且也是由于杜甫的人格力量发出的夺目光辉。在日本,"五山文学"的开山祖师虎关师炼(1278-1346)被公认为日本杜诗学的鼻祖,虎关的弟子中岩园月(1300-1375)不仅热爱杜诗,而且从杜诗中汲取精神力量,曾作《偶看社诗有感而作》一诗以抒发愤自励之志。中岩的弟子义堂周信(1325-1388)更是极力推崇杜甫的人格与道德精神,盛赞杜甫的忠义气节。杜甫对日本诗人的思想境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江户时代的著名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陀袋中珍藏着一部杜诗,可见他的诗歌受杜诗影响决非偶然。①在朝鲜,早在李朝世宗二十五年(1443)就动员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翻译杜诗,历时四十年,于成宗十二年(1481)刊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杜诗译本--《杜诗谚解》,对朝鲜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的朝鲜杜诗学者李丙畴先生说:"杜甫的诗散发出浓郁的参与意识,对现实进行揭露","他思念祖国、忧国忧民的诗句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永恒的警句,拨动着千万人的心弦。"①在美国,杜甫的声誉与日俱增,著名的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思(Ken-nethRexroth)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杜甫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为优秀,至少是更自然、更亲切。雷氏还指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的坚信、爱、宽宏大量、沉着和同情,唯有这些品格才能拯救世界,所以养育杜甫的文化比荷马接受的文化更古老、更明智。雷氏深情地称颂社甫说:"我三十年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较为高尚的人。"②在俄国,杜诗被许多著名大学列入课程,叶·谢列布里亚科夫在他所著的《杜甫评传》一书中强调杜甫的巨大影响在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高超的诗艺,他说:"这位古代优秀作家的诗句至今还能激励读者,在他们心中激起高尚的思想和情操。"③从这些挂一漏万的叙述就可看出,杜甫① 参看许志刚《杜诗在日本的传播》,《文史知识》1992 年第1 期。

    ① 见《社诗研究三十载》,《国外社会科学》1988 年第5 期。按:1991 年5 月、8 月,笔者在南京、成都两次会晤李丙畴先生,李先生对社甫的景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见屈夫、张子清《论中美诗歌的交叉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91 年第3 期。按:雷氏选译的《中国诗百首》("OneHundredPoemsFromtheChinese",PublishedbyJamesLaughlin,1959,PrintedinIta1y)一书中,杜诗占的比重最大,达三十五首之多。

    ③ 见李明滨《杜甫的声誉早已超越国界》,《杜甫研究学刊》1991 年第1 期。不仅是一位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越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人物越能赢得世界民族之林的尊敬,杜甫的世界意义正是深深地植根于他为之贡献一生的中华文化之中。

    1961 年12 月15 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决定将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1962 年,在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举行了广泛的纪念活动,例如日本广播协会(NHK)邀请杜诗专家吉川幸次郎教授开设了"杜诗在日本"的讲座。可以预测,随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扬光大,杜甫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

    我们的伟大诗人将与哺育他的伟大思想文化一道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