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唐亦无此诗。惟诸体毕备之少陵,间有类乎为昌谷之诗。"(《重刻昌谷集注序》,《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杜诗中颇有下开李贺诗境之处,如《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云:"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毋昼下云旗翻。"申涵光曰:"二语大类长吉,见此老无不有也。"(《杜诗详注》卷二引)方管先生指出李贺《李凭茎篌引》① 陈师道《后山诗话》中首次说到韩愈"以文为诗",详见程千帆《韩愈以文为诗说》(载《古诗考索》)。① 通行本《刘宾客嘉话录》不载此条,此据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文史》第四辑。② 人们往往把李贺看作是韩派诗人,我们认为李贺虽与韩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他的诗风非常独特,似不宜归入韩派,参看杜牧《大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全唐文》卷七五三)。中"江娥啼竹**愁,李凭中国弹箜筷。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及《帝子歌》中"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之句与杜诗"子规"二句境界相似,他还补充了十多首杜诗以及与之相类的李贺诗作为佐证(见《读杜琐记》,《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可见这种情形并非偶然的巧合。还有,杜甫的五言绝句也对李贺有所影响,清人方世举评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云:"五绝一体,实做尤难。四唐惟一老杜,此亦摭实似之,而沉著中飘萧亦似之。"(《方扶南批本李长吉诗集》卷二)这是说得很准确的。

    贾岛、姚合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作诗讲究椎敲锤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显然与杜甫如出一辙。孙仅说姚合得杜诗之"清雅",贾岛得杜诗之"奇僻",概括得不很准确,但是贾、姚的诗歌,尤其是他们的五言律诗,确实有借鉴杜诗之处,试各举一首为例:病蝉 贾岛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晴。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题李频幽居 姚合赁居求贱处,深僻任人嫌。盖地花如毯,当门竹胜帘。劝僧尝药酒,教仆认书签。庭际山宜小,休令著石添。

    方回评前一首曰:"贾浪仙诗得老杜之瘦而用意苦矣。"(《瀛奎律髓》卷二七)又评后一首曰:"予谓学姚合诗,如此亦可到也。必进而至于贾岛,斯可矣。又进而至老杜,斯无可无不可矣。"(同上卷二三)后一则评语的表达方式欠妥,但他看出贾、姚诗与杜诗的渊源关系是颇具眼光的。杜甫咏细微景物或幽居生活的五律,如《江头五咏》与《有客》、《独酌》等,字句精雕细琢,风格清幽奇峭,确可视作贾、姚诗的先声。

    《蔡宽夫诗话》记载说:"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者杜而得其藩篱,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社亡以过也。"王安石的见解是高明的,李商隐确实是晚唐诗坛上学杜最有成绩的诗人。

    孟郊等人学杜,但"皆出公之奇偏尔",李商隐学杜却是看准了杜诗的主导风格的,王安石赞赏的第一联见于下面这首诗: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坤仍是卓文君。

    程梦星质疑云:"大凡拟诗必原本其旧题,如江淹《杂拟》诸作可证。杜子美未尝有"蜀中离席"之题,义山何从拟之?"(《李商隐歌祷集解》编年诗部分)其实此诗作于大中六年(852),时李商隐在成都推狱事毕将返梓州,"蜀中离席"即此诗本题,只因全诗风格是模仿杜诗的,才在题中冠以"社工部"三字。黄子云指出颈联句法从杜诗"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二句脱出(见《野鸿诗的》)。①何焯则说:"起句尤似杜。??如此结构,真老杜正嫡也。""此等诗须合全体观之,不可以一句一字求其工拙。荆公只赏他次联,犹是皮相。"(《李商隐诗歌集解》编年诗部分)此诗不但字句、章法酷肖杜诗,而且意蕴之深厚、风格之沉郁也深得杜诗神髓。这说明李商隐曾下大功夫去体味、揣摩杜诗,才能即席写出此诗。如果说有意拟古只是偶然现象,那么我们再看下面两首诗: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鹤雏竟未休。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乖,关张无命欲如何?他年锦里经词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许印芳评前一首云:"句中层折暗转暗递,出语浑沦,不露筋骨,此真少陵嫡派。"(《瀛奎律髓汇评》卷三九)又评后一首云:"沈郁顿挫,意境宽然有余,义山学杜,此真得其骨髓矣。"(同上卷三)其实后一则评语也适用于前一首,此外,《哭刘蕡》、《重有感》等诗也有沉郁的风格倾向。施补华云:"义山七律得少陵者深,故称丽之中带沉郁。"(《岘佣说诗》)杜诗的沉郁风格对李商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由于沉郁是杜诗的主导风格,所以李商隐之学杜可谓探驱得珠。

    李商隐集中另有一类七律,如: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笠。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此诗轻倩流美,在李商隐的七律中可称别调。但正如贺裳所云,它也是"全篇俱摹仿少陵"(《载酒园诗话》又编)的,杜甫的七律中如《题省中院壁》、《十二月一日三首》、《昼梦》等即俱有此种风调。

    在一些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李商隐也多有借鉴杜诗之处。一是句法凝炼,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等句:二是当句对,如《当句有对》一诗;三是七律中用虚字斡旋,一气贯注,如《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一诗,这些显然与杜甫的律诗艺术有渊源关系(参看第三章第四节),其理甚明,毋庸细述。当然,李商隐的学杜是借鉴而不是模拟,"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所以他虽然多方学杜,但他的七律仍然具有自家面目:包蕴密致,沉博绝丽,成为唐诗中极有特色的一家。除了七律之外,李商隐的其他诗体也有学杜的痕迹。贺裳说:"义山绮才艳骨,作古诗乃学少陵,如《井泥》、《骄儿》、《行次西郊》、《戏题枢言草阁》、《李肱所遗画松》,颇能质朴。"(《载酒园祷话》又编)其实除了"质朴"之外,李商隐的古诗在章法的照应穿插及内容的夹叙夹议等① 按:"桃花"二句体现了杜诗句法的一个特点,即在一联的上下句中各用一对不相连续的迭字,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方面也颇得益于学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明证。纪昀则说:"义山五律佳者往往逼杜。"许印芳从而列举李诗十数篇以为佐证,其中如《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哭刘司户蕡》等甚得杜诗神理。(《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

    总之,李商隐学杜既能得其精华,又能推陈出新,所以其成就在晚唐诗坛上可称是鹤立鸡群。当宋人大力提倡学杜时,就往往把李商隐当作杜诗艺术的入门途径。王安石说:"学诗者未可速学者杜,当先学商隐,未有不能为商隐而能为老杜者。"①黄庭坚亦"深悟此理,乃独用昆体工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②可见在宋人眼中,李商隐是杜诗艺术的最好继承者。

    当然,晚唐诗人中服膺杜诗的并非仅有李商隐一人。杜牧诗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读韩杜集》,《樊川文集》卷二)有趣的是,杜牧终因诗歌成就被人呼作"小社",以别于"老杜"。①具体他说,杜牧的学杜主要体现为七律中寓以拗峭之气,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一诗,即被薛雪评为"直造老杜门墙"(《一瓢诗话》)。其他晚唐诗人许浑、罗隐、陆龟蒙、韩握、韦庄等也受到杜诗艺术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诗歌成就不很高,学杜所得也有限。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韦庄编成《又玄集》,选入唐代诗人一百四十二人,以杜甫为第一,成为传世的唐入选唐诗中唯一选录杜诗的一种、天复二年(902),韦庄在成都寻得久已芜没的杜甫草堂故址,芟夷结茅,重建草堂以居之,"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韦蔼《淀花集序》,《浣花集》卷首)。次年,韦庄让其弟韦蔼把自己的诗作结集,名为《淀花集》,表示对杜甫的纪念。这些在唐朝灭亡前夕发生的事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一个征兆:杜甫的影响将要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了!

    ①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附录二引叶梦得《石林诗话》。按:检今本《石林诗话》及叶氏其它笔记《石林燕语》、《避暑录话》等均未见此条。然清初冯班已称"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人"(《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卷下),可与冯浩所引互相印证。然此条出处仍待考。

    ②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按:所谓"昆体工夫",实指李商隐的诗歌艺术修养,宋人往往称义山体为昆体,朱弁这段话前面所举的例证也都是李商隐的学杜之作。参看拙著《江西诗派研究》第三章第二节《黄庭坚对前人诗歌艺术的继承》。

    ① 《新唐书·杜牧传》:"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孔平仲《孔氏杂说》卷三始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唐才子传》卷六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