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向于这种手法。刘子翚的《汴京纪事》二十首与陈与义的《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前一组诗犹如一幅历史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汴京沦陷的巨大事变。后一组诗则对国土沦丧的原因表达了非常鲜明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陈与义的这组诗与他的其他七绝风格迥异:语句刚健古朴,声调律拗相间,有明显的学杜痕迹,这与其主题走向之学杜是互相印证的。此外,范成大出使金国时写下的七十二首七绝,①对中原沦陷、人民遭受异族统治者蹂躏的政治现实作了忠实的纪录,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潘德舆评曰:"沉痛不可多读。此则七绝至高之境,超大苏而配老杜者矣。"(《养一斋诗话》卷九)南宋灭亡后,汪元量作《醉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越州歌》二十首,这一百二十八首七绝,对南宋覆亡的沧桑巨变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生动描述,其友李珏读后说:"唐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书汪水云诗后》,《增订湖山类稿》附录一)我们再看七律的情况。北宋诗人写过一些抒发政治感情的七律,但直接反映时政者尚属罕见。到了南宋,这样的七律就大批涌现了。象陈与义的《次韵尹潜感怀》、《伤春》、曾几的《雪中陆务观数来问讯用其韵奉赠》、陆游的《感愤》、《书愤》、杨万里的《题盯胎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刘克庄的《书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汪元量的《渲关》等,都是慷慨咏时的名篇。现举两篇为例。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感愤 陆游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杜年。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纪昀评前一首云:"此首真有杜意。"(《赢奎律髓汇评》卷三二)《唐宋诗醇》卷四五评后一首云:"《诸将五首》之嫡嗣也。"皆为确评。

    除了唐、宋诗人以外,元好问、顾炎武、吴伟业、钱谦益、丘逢甲等后代诗人也继承了杜甫的这种传统。

    其三是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在杜甫之前的诗人很少咏及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而杜甫却向这方面开拓了一片很大的题材领域(见第二章第五节)。最早继承杜甫的这种创作倾向的是中唐的韩愈等人。韩愈很爱吟咏日常生活的细节,如《郑群赠章》写友人赠送一领竹席,《赠刘师服》写自己牙齿缺落只能食烂饭,等等。他甚至对那些颇令人败兴的生活琐① 《范石湖集》卷一二中从《渡淮》到《会同馆》。这组诗曾以《北征集》之名单行。事也不废吟咏,例如《赠侯喜》写自己与友人往干涸的洛水垂钓仅得寸长之鱼的经过。①如果说前一类诗是学杜的话,那么后一类诗可称是杜甫的发展。韩派的其他诗人也有这种爱好,如孟郊《游子吟》咏慈母为游子缝衣之深情,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友人赠茶及自己连饮七碗之事,都是显例。到了宋代,诗坛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诗人们把审美的目光投向生活的每个角落。欧阳修赞扬梅诗"长于本人情,状风物"(《书梅圣俞诗稿后》,《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三),的确,梅尧臣在这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梅集中常见《食养》、《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之类的诗题,还有一首题作《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这些"古未有诗"的琐屑题材是初入诗国,诗人还缺乏从审美角度对之进行检汰的能力,所以其尝试有时不很成功,例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梅尧臣的尝试毕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到了苏、黄的时代,平凡琐屑的题材开始在诗人笔底大放异彩。①例如在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咏茶诗,苏、黄均乐此不疲,且佳作迭见,苏轼的《汲江煎茶》和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都是胺炙人口的名篇。又如陈师道诗歌的主要内容即为个人生活的细节,"苦嗟所历小,不尽千里目"(《和魏衍三日二首》之一,《后山诗注》卷七)这两句诗,正说出了他的诗歌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宋代诗人注视平凡的生活细节的目光绝不局限于自己的书斋,例如: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五)范成大蝴蝶双双人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这些生趣盎然的农村生活情景不但扩大了诗歌题材范围,而且给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空气。宋人在写日常生活方面的成绩是超越唐人的,但究其原委,杜甫实有不可忽视的筚路蓝缕之功。

    宋代以后,此类题材已为诗坛习见,所以不再被看作是独特的主题取向了。某些偏爱此类题材的诗人,如清代的张问陶、郑珍、莫友芝等人,也不被认为是受了杜甫的影响。然而从一人的独创成为后代诗坛的共识,正说明了杜甫影响之深远。

    其四是用诗歌发议论,尤其是用诗歌表示文学观点。杜甫喜爱论诗,散见于杜诗中的论诗之句为数很多(详见第五章),更值得注意的则是主题为论诗之作,即《偶题》、《解闷十二首》之四、五、六、七、八,《戏为六绝句》等诗。由于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大多也是诗人,所以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极受后人青睐。中唐诗人白居易、韩愈、孟郊都爱写论诗诗,如白居易作《采诗官》、《寄唐生诗》,韩愈作《调张籍》、《荐士》,孟郊作《戏赠无本二首》、《赠郑夫子纺》。虽然他们所写的多为古体,与杜甫论诗喜用今体不同,但这种以诗歌作为诗论形式的作法肯定是受了杜甫的启发,因为① 参看舒芜《陈这冬选注(韩愈诗选)序》(载《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腊炬》)。① 参看拙稿《论宋诗的"以俗为雅"及其文化背景》,载《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白、韩等人极其重视杜诗,他们的论诗诗中表达的一些观点(如白主张写民生疾苦,韩、孟提倡雄强的笔力与苦吟)也显然与杜甫诗论有渊源关系。古体的论诗诗在唐以后也代有作者,从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梅尧臣《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到蒋士栓《辨诗》、赵翼《论诗》,多有名篇。古体诗比今体诗在形式上更便于议论:篇幅可长可短,不受声律约束,人们爱用古体来写论诗诗本是情理中事。然而使人惊奇的是,杜甫以后的历代论诗诗中最为普遍的诗体并不是古体,而是今体诗中不甚宜于议论的七言绝句,这除了归因于社甫的影响之外就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了。自从杜甫写成《戏为六绝句》等诗以后,论诗七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有的仿效者也是偶尔戏作,并未将此视为固定的诗论形式,例如李商隐《漫成五章》,题云"漫成",犹言"戏为"。五首诗中只有两首与诗论有关,类似于杜诗《解闷十二首》的情形。再如陈师道的《绝句》:"此生精力尽于诗,末岁心存力已疲。不共卢王争出手,却思陶谢与同时。"声调语气都象社诗,且径题作"绝句",纯属学杜之作。①但从晚唐开始,论诗绝句就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下面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专咏某家诗集的,带有题跋的性质,如晚唐韦庄《题许浑诗卷》、崔道融《读杜紫蔽集》、宋李靓《戏题玉台集》、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近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柳弃疾《题张苍水集》四芮都属这一类。第二类则是纯粹的论诗诗,是历代论诗绝句的主流。北宋未年吴可作《学诗诗》三首,南宋龚相、赵著都有和作(见《诗人玉屑》卷一)。到了戴复古,就把他的论诗诗称为"论诗十绝",②正式标出了"论诗"的专名。稍后的元好间则有《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作。郭绍虞先生指出:"此二音都是源本少陵,但是各得其一体。戴氏所作,重在阐说原理;元氏所作,重在衡量作家。这正开了后来论诗绝句的两大支派。"(《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96 页)到了清代,论诗绝句蔚为大国,不但作者众多,而且规模巨大,如王士滇《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徐嘉《论诗绝句》五十七首、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林昌彝《论本朝人诗》一百五首等,都属大型组诗。而谢启昆《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竟多至二百首,谢氏一人所作的论诗绝句总数竟达五百八十首。据郭绍虞、钱仲联、王蘧常先生所编的《万首论诗绝句》,自唐迄清共有作者近八百人,作品近万首,①可见论诗绝句这种形式在后代的繁衍昌盛。除了论诗之外,清人又进而以七绝来论词、论曲,如厉鹗有《论词绝句》十二首,凌次仲有《论曲绝句》三十二首。总之,论诗诗尤其是论诗绝句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特殊的重要形式②这正是杜甫独创精神的结果。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之外,杜甫在诗歌题材上还有一些次要的创造,例如题画诗,沈德潜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其法全在不① 唐宋以后的论诗绝句仍有坚守杜甫门径的,例如沈德潜有《戏为绝句》六首,从题目到内容都仿效杜甫《戏为六绝句》。又陈书有《仿少陵戏为六绝句元韵》,俱见《万首论诗绝句》。② 戴复古的这组诗原题为《昭武太守王子文日与李贾严羽共观前辈一两家诗及晚唐诗因有论诗十绝子文见之谓无甚高论亦可作诗家小学须知)(《石屏诗集》卷七),后人往往简称为《论诗十绝》。① 《万言论诗绝句》把历代的论诗绝句编于一书,嘉惠学林,厥功甚伟。但此书间有铨选欠严者,如王维《题辋川图》、苏舜钦《冬日偶书》等诗,很难说是论诗绝句,是为白璧微瑕。② 参看张伯伟《论诗诗的历史发展》(《文学遗产》1991 年第4 期)。粘画上**,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卷下)①又如《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等"以诗代简"(《杜诗镜铨》卷七)的诗,虽被后人评为:"此等皆戏笔手札,不足为诗,然亦有致"(《杜臆》卷四),其实也为后人开一方便法门,从宋代的苏、黄开始,历代诗人都有许多"以诗代简"的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得到读者的喜爱。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述。

    "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赵翼《读杜诗》,《瓯北集》卷三九)杜甫以惊人的独创精神对诗歌的主题走向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从而以成功的经验为后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无论从独创性之鲜明还是从影响之深远来看,杜甫对古代诗歌题材领域的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王禹偁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小畜集》卷九),这正是对杜甫的这一历史功绩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① 按:在杜甫之前已有人作过题画诗(见刘继才《杜甫不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辽宁大学学报》1981 年第2 期),但使题画诗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并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则首推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