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四杰"劣于汉魏近风骚"而将他们一笔抹煞。

    杜甫的这种历史意识更完整地体现在《偶题》一诗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谢邺中奇。??王嗣奭云:"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诗三百篇各有序,而此篇又一部社诗之总序也。起来二句,乃一部杜诗所从胎孕者。'文章千古事',便须有千古识力为之骨。而'得失寸心知',则寸心具有千古。此乃文章家秘密藏,而千古立言之标准。"(《杜臆》卷八)我们认为此诗不但是"一部杜诗之总序",而且是杜甫对一部诗歌史的总序,因为它精要地概括了先唐诗歌发展的全过程,是对古代诗歌史内在规律的理论总结。自从曹丕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以后,人们对文学日益重视,并开始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陆机《文赋》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杜甫说"得失寸心知",意思与之相近。但是陆机《文赋》基本上属于创作论的范畴,并未对文学作历时性的研究。刘勰虽然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历史主义观点,但他仅仅把文学史的演变归纳成"质文代变"(同上)的历史循环论的简单模式,而且由于过分宗经而使其文学史观具有厚古薄今的保守色彩:"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文心雕龙·通变》)杜甫则不然,他在此诗中提出的是全新的文学史观念,让我们稍作阐述:"作者皆殊列"是说历代作家各处于不同的地位,"殊列"是指创作倾向、风格之相异而不是指成就之高下,否则"名声岂浪垂"一句就难以讲通了。联系下文及杜甫的其他言论,这两句意谓凡是名垂青史的作家都不是徒有虚名的,他们在不同的位置上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两句是一个总冒,下面就开始评论历代作家。由于这是一首诗而不是一篇论文,所以杜甫不可能一代一代地罗列所有的作家,而只是选择了诗歌史上的几个重要轨迹点:楚辞作家、汉代诗人??。"前辈"二句究系何指?王嗣奭认为:"前辈如建安、黄初诸公,飞腾而入。至六朝之绮丽,乃其余波,不可少也。"我们觉得不一定要讲得这么确凿,但从建安到六朝,诗歌确实发生了从偏重骨气刚健向偏重形式华美的变化。然而杜甫所谓"余波绮丽为",其实并无贬义。傅庚生先生把此句释为:"到了末流的余波,走下坡路的时候,作家们往往就重文轻质,专鹜形式,追逐那些绮文丽采去了。"(《杜诗散绎》十二)恐怕是望文生义。因为杜甫对于南朝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就从来都是很重视的(详见本章第二节),况且此诗中就有明确的内证:"水怀江左逸,多谢邺中奇。"毫无疑问"江左逸"是指东晋和南朝诗人,"邺中奇"是指建安诗人,杜甫对他们都深表敬意,何曾有所轩轻呢?"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二句是此诗中的警句。王嗣奭解之颇确:"后贤继作,前代义例兼而有之,然历代各有清规,非必一途之拘也。""后贤兼旧制"实际上就是本章前面二节所论述的内容,亦即从"别裁伪体亲风雅"与"清词丽句必为邻"这两个角度对前代的遗产作全面的继承。在社甫的时代,前代的文学遗产已经非常丰厚,在创作上一空依傍已经没有可能,所以杜甫的观点正是一种正视现实的态度的理论表述。然而更重要的是"历代各清规":"清规"即美好的规范,既然每个时代各有自己的美好规范,那么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流动的、发展的过程了。这种观点不同于那种一意推崇"三代文章"而菲薄汉、魏以下的复古主义,也不同于一味厚今薄古认为后代一定胜于前代的文学进化论。文学史不同于科学史,它的发展不是表现为一系列的证谬、否定。文学史也不同于技术史,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数量积累,所以不一定是后来居上。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真正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久的谜力,而且往往是不可重复、不可超越的。杜甫虽然没有明确地把这些意思都表达出来,但"历代各清规"这句话使我们有理由认为杜甫对文学史的这些性质、特点是有所了解的。正是这种文学思想使杜甫既能虚心地师承前人,又能满怀信心地创新求变,努力建立自己时代的"清规"--以五七言古今体诗为载体的艺术法则和审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