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司户》二诗尤为感人,且看后者:"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昔如水上鸥,今为且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从来御魑魅,多为才名误。夫子稽阮流,更被时俗恶,海隅微小吏,眼暗发垂素。鸠杖近青袍,非供折腰具。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相望无所成,乾坤莽回互。"王嗣奭评曰:"想象郑公孤危之状,如亲见,亦如亲历,纯是一片交情。"(《杜臆》卷三)此诗所以能对郑虔在荒远之地的险恶处境与悲惨心境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述,是由于杜甫对老友的命运极为关切,从而设身处地,揣测怀想,仿佛伴随着老友跋山涉水远谪海隅一般。郑虔的例子足以说明杜甫对朋友怀有诚挚的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纯洁的情感。

    更为可贵的是,杜甫还进而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从而形成了博大、深沉的仁爱精神。杜甫困居长安时,逢到秋雨连绵,生计窘迫,却想到"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秋雨叹三首》之二)。他回家探亲却发现幼子已饥饿而死,在巨大的哀痛中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在荒凉艰险的蜀道上苦苦挣扎时想到"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石龛》)。感人最深的是下面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期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尽管人们从小便在语文课本和各种诗歌选本上多次读过这首诗,但是当他们再一次读它时,仍会受到深深的感动。诗人在床头屋漏、长夜难眠的窘迫境遇中仍然推己及人,想到遭受同样痛苦的天下寒士,并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甚至表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何等博大的胸襟!①杜甫就是用这种广博的仁爱精神去① 此诗系年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① 郭沫若先生曾对此诗大加訾议(见《李白与杜甫》中《杜甫的阶级意识》一节)。学术界对郭说普遍持不同看法,萧涤非、罗宗强二先生的反驳尤中肯綮,详见《关于〈李白与杜甫〉》(载《杜甫研究》)与《李白与杜甫生活理想之比较》(载《李杜论略》)。我们怀疑郭先生的那番议论并非他的由衷之言,兹不赘述。

    拥抱整个世界的,所以杜诗中写到天地间的一切生灵时都出之以爱抚的笔触:"尚怜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还东屯》);"盘飱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目中,天地间的万物都与人一样,应该沐浴在仁爱的氛围之中。《题桃树》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杨伦评曰:"此诗于小中见大,直具民胞物与之怀,可作张子《西铭》读,然却无理学气。"(《杜诗镜铨》卷--),宋儒所谓"民胞物与"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杜甫却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中体现了这种精神,所以更为感人。

    正由于杜甫的仁爱精神具有推己及人的性质,所以当他目睹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遭受茶毒时就与自身或自己的亲人在受苦受难一样,为之忧愁、焦虑、哀伤、愤怒。广博的仁爱精神使诗人自觉地承担起人间的一切苦难,并把解救苍生视为自己的使命,从推己及人到"己溺己饥",再到自许稷契,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理逻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