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我们可以说杜甫年青时自视甚高,自以为可立致卿相,实现抱负,随着阅历的加深,他越来越看清了前途的艰难,最后对实现壮志的可能性也感到怀疑了,但是不可说他"逐渐消弥了非凡抱负"。志士仁人实现抱负的具体计划是可能被现实摧毁的,但是理想抱负本身是一种信念,属于精神范畴,外界的、物质的力量是不可能将其消灭的。杜甫的情形就是如此,长安十年的困顿生活没有使他灰心,安史之乱以后的颠沛流离也没有使他绝望,当他携带全家在蜀道上艰难跋涉、几濒绝境时,仍作《凤凰台》诗明志:"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优!"即使在他以垂暮之年飘泊于湘江之上时,仍然写下了《朱凤行》: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风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鸮相怒号。

    请看他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何尝有丝毫的改变!杜甫咏诸葛亮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诗言志》卷六评曰:"少陵生平,资志未酬,故于怀才不遇之士每相感触,引为同心。??至于古人,则武乡侯尤甚。盖诸葛公自比管乐,而其为纯王之正,则绝非管乐所可及。故于《咏怀古迹》篇中,独极其尊崇推奉之意。而此篇则专伤其功业之未成,亦所以自喻也。"诸葛亮没有能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但他的志向是无可怀疑的。杜甫坎坷终生,根本没有施展宏图的机会,但是他的抱负也是至死不渝的。杜甫正是在这一点上与诸葛亮发生了强烈的共鸣,才写出了"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句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象社甫理解诸葛亮那样来理解杜甫呢?应该指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非常悲惨,常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在那种时候诗人理所当然要把谋求温饱作为当务之急,而这种心情也就真实地反映在他的诗中:"但使残年饱喫饭,只愿无事长相见"(《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秦州》),等等,诗人在口头上是很少提到他的宏伟抱负了,但是那仅仅是暂时的搁置,而不是永远的抛弃。理想的火焰依然在诗人心底燃烧,一有机会仍要放出光芒,上文所举的《凤凰台》、《朱凤行》二诗就是明证。我们认为在现实中为衣食焦思奔劳与在心底里保持远大的抱负是可以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这正是"贫贱不能移"的儒家精神之体现。那么,杜甫的人生理想在残酷现实的不断打击下竟 毫无动摇、毫无改变吗?当然不是如此,杜甫是凡人而不是超人,他在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中常常感到苦闷、失望,低沉的叹息和愤激的牢骚在杜诗中都是很常见的(详见第二章)。然而可贵的是,杜甫到死都没有放弃对于人生的基本信念--志在天下的信念。杜甫的人生理想也有变化,最主要的是早年那种"立登要路津"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他在同州时慨叹"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七),晚年更悲叹"官应者病休"(《旅夜书怀》)、"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然而功名理想的破灭虽然也意味着实现人生抱负的途径已经断绝,却并不意味着人生信念的放弃。如上所述,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信念是至死不渝的。大历四年(769),诗人作诗对友人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近呈苏涣侍御》)垂暮之人还把"致君尧舜"的理想淳谆托付给友人,正说明他对这个理想是何等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