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意,实即下面一首中"人生几何春已夏"的感叹,不过未曾明言,故更加耐人寻味。后一组诗写法比较集中,七首都是写诗人在江头寻花,信步走去,自成首尾,诗中洋溢着诗人爱花惜花的一片深情。如其五、其六分别写"黄师塔"旁边与"黄四娘"家里的花,前者在荒野墓地("师塔"即僧人葬所),后者在农户人家;②前者只有无主的一簇桃花,后者有女主人,且繁花似锦,莺啼蝶舞。显然前者的景象颇为萧索冷清,后者则风光旖旎。诗人在前一首中说"可爱深红爱浅红",即对那簇无主桃花感到极其可爱,在深红、浅红两种花朵中竟难分甲乙,在后一首中则仅仅作描写而对自己的心情不置一辞,然而在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喜悦之情。两首诗写法、内容都绝不相同,但都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爱花之心。那么诗人为何如此爱花呢?其七中作了回答:"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原来爱花即是惜春,即是恐怕年华流逝!由此可见,杜甫的这些诗表面上似乎漫不经心,率然而成,其实绝无粗率、浮浅之病,而且极有风韵,所以王士滇赞赏后一组诗说:"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杜诗镜铨》卷八引)

    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是平凡的,许多人都曾经历过的。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平凡的,许多人心中都曾出现过的。所以杜甫的这些成功地描写了日常生活细节并成功地抒写了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感触的诗,引起了① 仇兆鳌注:"桃李有主,且近家园,而春风忽然吹折,似乎造物亦欺人者。"(《杜诗详注》卷九)浦起龙从之,且曰:"'相欺,不看作欺花,得解。"(《读杜心解》卷六)

    ② 黄四娘当是杜甫草堂附近农户人家的女主人。浦起龙说:"黄四娘自是妓人"(《读杜心解》卷六),可是在荒郊野外岂能有妓入居住,浦注可渭杀风景。

    历代读者的共鸣。例如:屏迹二首①

    其一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其二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山影漾江流。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这两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其时杜甫幽居于草堂,诗中所写皆江村常景及诗人的日常生活。宋代苏拭曾书写这两首诗,跋云:"子瞻云:'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曰:'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书子美屏迹诗》,《东坡题跋》卷二)苏拭之言当然是戏言,但这生动他说明了杜诗在描写日常生活细节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能成为生活在三百多年后的苏拭的"实录"。

    除了描写日常生活的诗之外,社甫在蜀期间还有两类诗也很有成绩,一类是咏物诗,另一类是题画诗。题画诗留待第三章第二节中再论,此处先看咏物诗。杜甫一向爱写咏物诗,早在放荡齐赵时就作有《房兵曹胡马》等名篇,在秦州时还作有《天河》、《初月》等一组咏物诗,但他入蜀以后似乎更加留意于咏物,例如上元二年(761)作《病柏》、《病橘》、《枯棕》、《枯楠》一组诗,宝应元年(762)又作《江头五咏》即《丁香》、《栀子》、《丽春》、《鸂》、《花鸭》一组诗,都是有计划地写咏物诗。

    那么,社甫在蜀时所作的咏物诗有什么特点呢?

    杜甫早年咏物,喜咏壮伟之物。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成年后尤喜咏骏马、雄鹰等物,宋人黄彻云:"杜集及马与鹰甚多,亦屡用属对??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橱;嫉恶刚肠,尤思排击。《语》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左氏》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乌雀也。'少陵有焉。"(《溪诗话》卷二)黄彻引《论语》、《左传》之言未免拘滞,但说杜甫咏马咏鹰体现了"致远壮心"与"嫉恶刚肠"是很有道理的,社甫的那些咏物诗中确实体现了远大的抱负、豪迈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具有阳刚之美的美学倾向。但是杜甫在成都时所作的咏物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很少咏马、鹰等壮伟不凡之物,而多咏平凡、普通之物,咏物诗中的寓意也更加深广。

    杜鹃行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① 仕集中另有同题仄韵五律一首。在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黄鹤《集千家杜诗补注》等宋本中别置于他卷,而在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等宋本中则与此二首置于同一诗题之下,清代钱、仇、杨诸本皆从蔡本,苏轼仅书此二首,所依之本当与郭本同源。

    事常区区。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复何所无。万事反复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此诗自宋人黄鹤以来,注家多以为乃有感于玄宗返长安后的遭遇而作,可信。上元元年(760)七月,李辅国迁太上皇(玄宗)于西内,高力士流巫州,如仙媛置于归州,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观。上皇不悸,成疾。杜甫对玄、肃父子失和之事感到非常痛心,遂惜蜀地流传的古代望帝杜字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而起兴作此诗。王嗣奭也认为,"此诗真为玄宗而作",但又指出"然通篇实赋杜鹃。"(《杜臆》卷四)浦起龙则分析说:"起四,提清眼目,正其名分。中八,假物发难,推其隐微。结四,凌空寄慨,致其哀痛。但只在蜀言蜀,就鹃言鹃,故曰'蜀天子',疑似之称也。曰'四月五月',为七月讳也。曰'羞常羽翮',明为鸟言,非他有所为也。直至'万事反复',亦复含而不露。文人晓此,可以免于诗祸矣。"(《读杜心解》卷二)我们认为杜甫采用"通篇实赋杜鹃"的写法主要不是为了"免于诗祸",而是因为这样写出的咏物诗含蓄深沉,能更好地传达欲尽不尽之意。这正是杜甫咏物诗的高明之处。宋人黄庭坚对此诗予以高度的评价,把它与元结的《大唐中兴颂》并称:"臣结春陵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书摩崖碑后》,《山谷内集》卷二○)"痛至骨"的深沉感触隐藏在"琼琚词"的字里行间,从而能激起读者的细致体味和无穷联想,这就是此诗感人至深的原因。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跤龙争。重为告日: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时杜甫在粹州,"章留后"即梓州刺史兼东川留后章彝,清人朱鹤龄曰:"此诗盖借竹杖规讽章留后也。既以'踊跃为龙,戒之,又以'忽失双杖'危之,其微旨可见。"(《杜诗详注》卷一二引)

    章彝其人颇为跋扈,又不能象严武那样尽心于保卫疆土之责,杜甫在同年所作的《冬狩行》中对之颇有讥讽,可证朱注可从。但是,此诗中的讥刺之意是"微旨",即与上一首一样的隐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深堪讽咏。而此诗在艺术上也极见匠心,明人钟惺评曰:"此诗调奇,法奇,语奇,而无撤泼之病,气奥故也。"(《杜诗详注》卷一二引)王嗣奭评曰:"变幻恍惚,不可端倪。"(《杜臆》卷五)杨伦亦评曰:"长短句,公集中仅见,字字腾掷跳跃,亦是有意出奇。"(《杜诗镜铨》卷一○)的确,桃竹杖是蜀地的一种土产,本是一平凡物件,而此诗偏以奇幻之笔写之:先形容桃竹生长环境之不凡,又形容其难得,复形容其坚劲。"乘涛鼓白帝城"以下更是"凌空设想,笔力横绝"(沈德潜语,《杜诗镜铨》卷一○引)。奇特的想象、壮伟的意象、多变的韵脚与长短参差、跳跃偃蹇的句法使桃竹杖这种平凡物件具有奇丽的色彩,从而能够负载、蕴涵十分深刻的旨意。

    如果说《杜鹃行》、《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二诗的深刻性附丽于其政治内蕴,那我们还可以看几首没有明确的政治含义的咏物诗:江头五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房中,休怀粉身念。

    丽春

    百革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腾。纷纷桃李姿,处处总能移。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栀子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栃子

    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看云犹怅望,失水任呼号。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

    花鸭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这五首诗约作于宝应元年(762)。五首诗分咏在江边所见的五种动植物,描绘颇为生动传神,而且注家普遍认为有所寄托。王嗣奭云:"公之咏物,俱有为而发,非就物赋物者,盖诗之比也。"并认为五首诗的寓意分别是:"此守死善道者";"此间然不求人知者";"用其长不责其短,无求备于一人也";"故人于失意之时,未必非得意之路,在人善用之耳";"故君子以含光混世为贵"。(《杜臆》卷四)即认为五诗中所寄托的是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道理。清人顾宸则认为:"《丁香》,立晚节也。《丽春》,守坚操也。《桅子》,适幽性也。《鸂》,遣留滞也。《花鸭》,戒多言也。此虽咏物,实自咏耳。"(《杜诗详注》卷一○引)浦起龙更明确他说:"江头之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时而自防,时而自惜,时而自悔,时而自宽,时而自警。"(《读杜心解》卷三)到底哪一种看法更准确呢?我们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未易轩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杜诗中的寓义是通过所咏之物的意象自然流露出来的,从而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也就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读者可以沿着大致确定的方向去体味、想象、发挥,甚至再创造,这正是这些咏平凡之物的杜诗使人百读不厌的原因。即使是那些形象并不美好、甚至呈枯萎憔悴之状的病树,杜甫也曾作诗咏之,这就是《病柏》、《病橘》、《枯棕》、《枯楠》一组诗。且看其中的二首:病橘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剖之尽蠢虫,采掇爽所宜。纷然不适口,岂止存其皮?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玄冬霜雪积,况乃回风吹。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此物岁不稔,玉食失光辉。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汝病是天意,吾恐罪有司。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枯棕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调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瞅瞅黄雀啄,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对于《病橘》,杨伦曰:"此首伤贡献之劳民也。时或尚食颇贵远物,以口腹之故病民,故因病橘而讽朝廷罢贡也"。(《杜诗镜铨》卷八)我们认为此诗的批判矛头是直接对准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因橘病而失贡,竟至于"罪有司","有司"即指"尚食"(即管理皇帝膳食的官员),那么"罪有司"的主语是谁,不是已昭然若揭了吗?况且未四句沉痛地回忆了天宝年间为了让杨贵妃吃到产于岭南的鲜荔枝而劳人害马的往事,那不正是唐玄宗的罪恶吗?此诗先云"当君减膳时",复云"吾恐罪有司",讥刺之意见于言外。

    王嗣爽评"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二句是"偏于无知之物写出一段情性来"(《杜臆》卷四),其实"群橘少生意"等句也是如此,因为诗人是带着同情、悲悯的感情来描写病橘的悲惨处境的,这其实也是当时人民的悲惨处境的写照。对于《枯棕》,杨伦曰:"此首伤民困于重敛也。前八句叙棕枯之故,次八句写军兴赋重,剥民同于剥棕,乃嗟叹本旨。末四句收写本题,仍带兴意,言民穷财尽,直将坐以待毙而已。"(《杜诗镜铨》卷八)棕榈本是树干高大、枝叶繁茂之木,且具有岁寒后调的品质,然而在斧斤交横的过度割剥之下,它却比望秋先零的蒲柳更早地调枯了。对棕榈的过度割剥与对人民的过度诛求一样,都是残酷的摧残和戕害,都使诗人感到痛心和愤怒。"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二句既是咏树,也是咏人,语极沉痛。

    上面所举的例子具有共同的特点:在对平凡事物的吟咏中寓有深沉的寄托。即便是一些非咏物诗中的诗句也有类似特点。例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两句,宋人罗大经解曰:"言君子之孤,难扶植;小人之多,难驱除也。"(《鹤林玉露》卷一四)寓意深刻是杜甫咏物诗超越凡笔的重要原因,正如宋人叶梦得评《病柏》一组诗时所云:"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惟此公为然,不但语言之工也。"(《石林诗话》卷上)但是,如果说杜甫所有的咏物诗都有确凿的寓意,那也是失之偏颇的。黄庭坚批评说:"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七)我们认为对杜甫咏物诗的穿凿附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杜诗本有寄托,但那是对于普遍的道理之认识或对于普遍的现象之感慨,而论者却喜欢附会史事,句句落实,貌似深刻,其实反而降低了杜诗的意义。例如《病柏》一诗,师氏谓为郭英义作,叶梦得谓为玄宗作,李西涯又以为伤房劄之作,清末郭曾炘驳之曰:"要皆臆断之论。"(《读杜劄记》第192 页)其实正如王嗣奭所云,此诗"喻正人摧折,则善类悲之,小人快之"(《杜臆》卷四),不必落实为专指某人某事。第二种是杜诗本无深义,但论者曲为解释,例如:舟前小鹅儿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题下原注:"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汉州(今四川广汉)曾是房琯的任所,此官池即房琯所凿,故又称房公湖。仇兆鳌云:"卢注谓讽董廷兰辈,非也。公于房相,从无讥刺语。"(《杜诗详注》卷一二)事实上此诗完全是即景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小鹅的怜爱关切之情,绝无讥讽之意,卢注固为穿凿,仇氏之辩驳亦有隔靴搔痒之嫌。如果一定要说诗中有什么寓意,那就是体现了诗人对于弱小生命的爱护,体现了诗人对"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的体认,而且这种寓意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弦外之音,是不宜深文曲解以附会于具体的人物或事件的。

    总的说来,杜甫在成都时期(包括避乱样州时)所作的诗歌有如下特点:描写日常生活,吟咏平凡事物的诗较多,反映军国大事、民生疾苦的诗较少;短小的篇什(主要是今体诗)较多,宏篇巨制(兼指古体诗与排律)较少。这一个时期的杜诗中没有出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那样的大篇,但这并不意味着杜甫创作水平的降低,而只是体现了主题取向和风格倾向的变化。如上所述,日常生活的细节、平凡的草木虫鱼都成了杜甫笔下的绝妙诗料,它们的审美价值在诗人的亲切观照中实现了升华。我们知道,在六朝时代,诗歌几乎成了高门贵族的专利品,诗歌题材大体上被局限于以宫廷为中心的狭小范围之内。诗人即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写出优美的山水诗,诗中体现的仍是高远玄妙的意趣和孤芳自赏的感情,即所谓"雅人深致"。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则是诗人们不屑一顾的。经常写到鸡犬桑麻的陶诗在当时完全被诗坛所遗忘,主要是由于这个原因。到了唐代,虽然诗国的疆域大大的扩展了,但整个诗坛仍未充分注意到生活中那些平凡的题材。王维虽时时咏及樵夫牧童,孟浩然也写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全唐诗》卷一六○)的句子,但那只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点缀和衬托,自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只有当杜甫开始以审美的目光观照草堂内外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草木之后,这些事物才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堂堂皇皇地进入了诗国。毫无疑问,这不但为诗歌开拓了无比广阔的新天地,而且使诗歌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抒他们的所思所感,从而使诗歌进一步摆脱贵族的独占而走向人民。显然,这种创作倾向与杜甫在前一个时期的努力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的。

    对于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和创作,宋人葛立方曾慨乎言之:"其起居寝兴之适,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也。然自唐至宋,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韵语阳秋》卷六)成都草堂从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成为后人瞻仰、凭吊诗圣遗迹的场所,草木有知,当感欣慰。但是杜甫在草堂的经历也不可谓之不幸,因为他毕竟在这里过了一段稍为安定的生活,得以仔细地体味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并仔细地观照平凡的草木虫鱼,从而写出了那么多优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