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字必简,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为人构陷,系狱。审言子杜并年仅十六,刺杀仇人,并亦被杀。武后闻之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杜审言平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人品亦不甚高,但他的文才在当时享有盛名,少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间唱和,对今体诗形式之确立颇有贡献。杜甫对祖父甚为推崇,他在《进雕赋表》中说:"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他并且把杜审言的诗学成就看成是家庭传统,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闰丘师兄》)又对其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前一句话当然是夸张的溢美之词,但后一句话是合乎事实的:诗歌确实是杜甫家庭的传统,杜甫的诗艺是与杜审言一脉相承的。
杜审言的诗今仅存一卷,但就是从这些残存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杜甫向他的祖父学习、摹仿的痕迹。比如在句法方面,杜甫诗中就显然有摹仿杜审言之处: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
--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之二林花着雨燕支湿,水符牵风紫蔓长。
--杜甫《曲江对酒》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曲江二首》之二而章法方面的影响,从下列两首诗的对比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登襄阳楼 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登兖州城楼 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故障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它们在章法上是极其相似的:首联点明登临的时间、地点,颔联写登临所见的阔大景象,颈联借历史遗迹抒兴亡之感,尾联写自己的惆怅之意。在意境的构思和意象的塑造上,杜审言也对杜甫有所影响。例如: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杜审言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雾濯清辉苦,风飘月影寒。罗衣此一鉴,顿使别离难。
月夜 杜甫今夜部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两诗都是写月夜怀人的情景,清寒寂寥的意境,薄雾清辉的意象均很相似。甚至首联与颈联的韵脚都是相同的,多半不是出于巧合。当然,杜甫诗从所怀之人想起,构思更巧妙,乃是他翻新出奇之处。
上述情形,前人多有论及,①然而杜审言对杜甫的最大影响还不在这些方面,而在于五言律诗的形式。杜审言作诗注重近体,尤重五言律诗,今存的杜审言诗共四十三首,其中古体只有两首,而五律却有二十八首,五言排律也有七首。杜审言的五律不但声律和谐,对仗工稳,而且注重诗的整体结构和炼字设声,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明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四)。②他对七律的形成也有首创之功。这种情形无疑与杜甫律诗的高度成就是有关系的。胡应麟指出:"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毘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诗薮》内编卷四)如果说这种影响体现于祖孙两人的整体创作倾向,所以只能从整体上去感受的话,那么,在下面两种情形中,这种影响却是十分清晰,可以予以条分缕析的。
首先是联章的五言律诗。在初唐四杰和沈宋的笔下,已经出现过形式基本成熟的五言律诗,但是他们都未写过联章的五言律诗。在这一点上,杜审言有筚路蓝缕之功,试看下面这一组诗: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其一
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情悬朱绂望,契动赤泉游。海燕巢书阁,山鸡舞画楼。雨余清晚夏,共坐此岩幽。
其二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玉泉移酒味,石髓换粳香。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犹言宴乐少,别向后池塘。
其 三
携琴绕碧沙,摇笔弄青霞。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宴游成野客,形胜得山家。往往留仙步,登攀日易斜。
其四
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鹿麛冲妓席,鹤子曳童衣。园果尝难遍,池莲摘未稀。卷帘唯待月,应在醉中归。
其五
赏玩期他日,高深爱此时。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地静鱼偏逸,人闲鸟欲欺。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
第一首写游兴之发生,且交代时节是为晚夏,天气则为雨后。第二、三首分别写山间与池畔景物之幽美与宴饮之乐,时间则有从晨至暮的变化。第四首写园内草木禽兽之盛,此时人已微醉,月将东上矣。① 参见宋王得臣《麈史》卷中、宋杨万里《杜必简诗集序)(《诚斋集》卷八二)、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近人易孺《杜审言集跋)(《唐宋三大诗宗集》)等。
② 此诗又作韦应物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以为韦应物逸诗),《全唐诗》则于两人名下皆收之。然宋本《杜审言集》中已收此诗,可从。
第五首从整体上赞美山池之深幽,且写游兴之未尽,更为后期之约。第一首的起句,"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与第五首的尾句"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首尾呼应。五首之间无论是空间的转换还是时间的推移,都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字句上也处处留意前后衔接,如第一首结句是"共坐此岩幽",第二首就从"径转危峰逼"写起。第二首尾句点明"别向后池塘",第三首首句即以"携琴绕碧沙"相接。虽说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但显然诗人写作时不是想到一首写一首,然后冠以一个总的标题,而是从整体上进行构思布局,然后一气呵成的。联章律诗这种新形式的尝试,克服了律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的缺点,在当时是今体诗写作中的一个突破。杜甫对此心领神会,他早期的一些联章律诗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地摹仿乃祖,例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一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其二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其 三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拆渐离披。
其 四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其 五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其六
风硷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山川。
其 七
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其八
忆过杨柳淆,走马定昆池。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其九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絺衣挂萝薛,凉月白纷纷。
其十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对这一组诗,历代注家赞不绝口。元人赵汸说:"凡一题而赋数首者,须首尾布置,有起有结,每章各有主意,无繁复不伦之实,乃是家数。观此十章,及后五章,可见。"(《类选杜工部五言律诗》,《杜诗详注》卷二引)明人王嗣奭说:"此十诗明是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幻,用正出奇,不可方物。"(《杜臆》卷一)清人杨伦说:"连章律诗,亦他人集中少见,惟杜章法整严中亦极变化,熟此可以类推。"(《杜诗镜铨》卷二)然而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组诗其实是摹仿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的:第一首写游兴之生:"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最后一首写游兴不尽:"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以及后期之约:"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首尾呼应。中间八首分咏山林景物,层次分明。所不同的是,杜甫诗由五首扩为十首,增加了组诗的容量,而且杜甫诗在严整的结构中有所变化,这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杜甫后来在联章律诗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形式由五律扩展到七律及五七言绝句,并写出了《秋兴八首》等传诵千古的名篇,究其渊源,实出自杜审言。其次是五言排律。排律的名称兴起甚晚,但这种诗体则较早就出现了。
早在南北朝时,有些篇幅较长的新体诗,如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庾信的《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等,①除了平仄尚未完全调谐之外,已经通体象是排律了。到了初唐,这种诗体颇受诗人们欢迎,李娇、崔融、沈佺期、宋之间诸人皆写过五排,沈、宋且有一些五排佳作。然而在五排写作中取得较大成绩、对五排形式之建立作出较大贡献的诗人则首推杜审言。第一,沈、宋的五排虽已合律,但往往有单韵的,如沈诗《登瀛州南城楼寄远》(《全唐诗》卷九七),宋诗《酬李丹徒见赠之作》(《全唐诗》卷五三)皆为七韵(即十四句,以下类推);沈诗《扈从出长安应制》(《全唐诗》卷九七)、宋诗《宿云门寺》(全唐诗》卷五一)皆为十一韵,等等。杜审言集中存五排七首,其中《春日江津游望》、《泛舟送郑卿入京》为六韵,《赠苏味道》为八韵,《扈从出长安应制》、《度石门山》为十韵,《赠崔融二十韵》为二十韵,《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为四十韵,皆为双韵,检盛唐以后的唐人诗集,凡五排皆为双韵,可见双韵为排律之正体,①也就是说杜审言的五排在格式上比同时人更为整齐、规范。第二,沈、宋等人的五排篇幅均不甚长,当时只有沈佺期的一首长达四十八韵的五排,但诗则欠佳。②而杜审言的五排既长且工,如《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首,长达四十韵,是当时少见的五排长篇,而且典丽精工,气势宏伟,堪称佳构。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五言排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杜审言的诗今仅存一卷,但就是从这些残存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杜甫向他的祖父学习、摹仿的痕迹。比如在句法方面,杜甫诗中就显然有摹仿杜审言之处: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
--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之二林花着雨燕支湿,水符牵风紫蔓长。
--杜甫《曲江对酒》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曲江二首》之二而章法方面的影响,从下列两首诗的对比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登襄阳楼 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登兖州城楼 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故障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它们在章法上是极其相似的:首联点明登临的时间、地点,颔联写登临所见的阔大景象,颈联借历史遗迹抒兴亡之感,尾联写自己的惆怅之意。在意境的构思和意象的塑造上,杜审言也对杜甫有所影响。例如: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杜审言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雾濯清辉苦,风飘月影寒。罗衣此一鉴,顿使别离难。
月夜 杜甫今夜部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两诗都是写月夜怀人的情景,清寒寂寥的意境,薄雾清辉的意象均很相似。甚至首联与颈联的韵脚都是相同的,多半不是出于巧合。当然,杜甫诗从所怀之人想起,构思更巧妙,乃是他翻新出奇之处。
上述情形,前人多有论及,①然而杜审言对杜甫的最大影响还不在这些方面,而在于五言律诗的形式。杜审言作诗注重近体,尤重五言律诗,今存的杜审言诗共四十三首,其中古体只有两首,而五律却有二十八首,五言排律也有七首。杜审言的五律不但声律和谐,对仗工稳,而且注重诗的整体结构和炼字设声,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明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四)。②他对七律的形成也有首创之功。这种情形无疑与杜甫律诗的高度成就是有关系的。胡应麟指出:"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毘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诗薮》内编卷四)如果说这种影响体现于祖孙两人的整体创作倾向,所以只能从整体上去感受的话,那么,在下面两种情形中,这种影响却是十分清晰,可以予以条分缕析的。
首先是联章的五言律诗。在初唐四杰和沈宋的笔下,已经出现过形式基本成熟的五言律诗,但是他们都未写过联章的五言律诗。在这一点上,杜审言有筚路蓝缕之功,试看下面这一组诗: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其一
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情悬朱绂望,契动赤泉游。海燕巢书阁,山鸡舞画楼。雨余清晚夏,共坐此岩幽。
其二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玉泉移酒味,石髓换粳香。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犹言宴乐少,别向后池塘。
其 三
携琴绕碧沙,摇笔弄青霞。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宴游成野客,形胜得山家。往往留仙步,登攀日易斜。
其四
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鹿麛冲妓席,鹤子曳童衣。园果尝难遍,池莲摘未稀。卷帘唯待月,应在醉中归。
其五
赏玩期他日,高深爱此时。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地静鱼偏逸,人闲鸟欲欺。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
第一首写游兴之发生,且交代时节是为晚夏,天气则为雨后。第二、三首分别写山间与池畔景物之幽美与宴饮之乐,时间则有从晨至暮的变化。第四首写园内草木禽兽之盛,此时人已微醉,月将东上矣。① 参见宋王得臣《麈史》卷中、宋杨万里《杜必简诗集序)(《诚斋集》卷八二)、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近人易孺《杜审言集跋)(《唐宋三大诗宗集》)等。
② 此诗又作韦应物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以为韦应物逸诗),《全唐诗》则于两人名下皆收之。然宋本《杜审言集》中已收此诗,可从。
第五首从整体上赞美山池之深幽,且写游兴之未尽,更为后期之约。第一首的起句,"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与第五首的尾句"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首尾呼应。五首之间无论是空间的转换还是时间的推移,都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字句上也处处留意前后衔接,如第一首结句是"共坐此岩幽",第二首就从"径转危峰逼"写起。第二首尾句点明"别向后池塘",第三首首句即以"携琴绕碧沙"相接。虽说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但显然诗人写作时不是想到一首写一首,然后冠以一个总的标题,而是从整体上进行构思布局,然后一气呵成的。联章律诗这种新形式的尝试,克服了律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的缺点,在当时是今体诗写作中的一个突破。杜甫对此心领神会,他早期的一些联章律诗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地摹仿乃祖,例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一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其二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其 三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拆渐离披。
其 四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其 五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其六
风硷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山川。
其 七
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其八
忆过杨柳淆,走马定昆池。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其九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絺衣挂萝薛,凉月白纷纷。
其十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对这一组诗,历代注家赞不绝口。元人赵汸说:"凡一题而赋数首者,须首尾布置,有起有结,每章各有主意,无繁复不伦之实,乃是家数。观此十章,及后五章,可见。"(《类选杜工部五言律诗》,《杜诗详注》卷二引)明人王嗣奭说:"此十诗明是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幻,用正出奇,不可方物。"(《杜臆》卷一)清人杨伦说:"连章律诗,亦他人集中少见,惟杜章法整严中亦极变化,熟此可以类推。"(《杜诗镜铨》卷二)然而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组诗其实是摹仿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的:第一首写游兴之生:"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最后一首写游兴不尽:"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以及后期之约:"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首尾呼应。中间八首分咏山林景物,层次分明。所不同的是,杜甫诗由五首扩为十首,增加了组诗的容量,而且杜甫诗在严整的结构中有所变化,这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杜甫后来在联章律诗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形式由五律扩展到七律及五七言绝句,并写出了《秋兴八首》等传诵千古的名篇,究其渊源,实出自杜审言。其次是五言排律。排律的名称兴起甚晚,但这种诗体则较早就出现了。
早在南北朝时,有些篇幅较长的新体诗,如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庾信的《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等,①除了平仄尚未完全调谐之外,已经通体象是排律了。到了初唐,这种诗体颇受诗人们欢迎,李娇、崔融、沈佺期、宋之间诸人皆写过五排,沈、宋且有一些五排佳作。然而在五排写作中取得较大成绩、对五排形式之建立作出较大贡献的诗人则首推杜审言。第一,沈、宋的五排虽已合律,但往往有单韵的,如沈诗《登瀛州南城楼寄远》(《全唐诗》卷九七),宋诗《酬李丹徒见赠之作》(《全唐诗》卷五三)皆为七韵(即十四句,以下类推);沈诗《扈从出长安应制》(《全唐诗》卷九七)、宋诗《宿云门寺》(全唐诗》卷五一)皆为十一韵,等等。杜审言集中存五排七首,其中《春日江津游望》、《泛舟送郑卿入京》为六韵,《赠苏味道》为八韵,《扈从出长安应制》、《度石门山》为十韵,《赠崔融二十韵》为二十韵,《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为四十韵,皆为双韵,检盛唐以后的唐人诗集,凡五排皆为双韵,可见双韵为排律之正体,①也就是说杜审言的五排在格式上比同时人更为整齐、规范。第二,沈、宋等人的五排篇幅均不甚长,当时只有沈佺期的一首长达四十八韵的五排,但诗则欠佳。②而杜审言的五排既长且工,如《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首,长达四十韵,是当时少见的五排长篇,而且典丽精工,气势宏伟,堪称佳构。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五言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