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事种种(2/2)
《司各特》作者:司各特 2017-02-13 12:00
编辑的威廉·吉福德写了一封长信,特别提醒他说,应该悄悄地进行活动,而不要广为宣传自己的目的:“所以我主张采取军事行动,而不要正式宣战。”杰弗里感到事情不妙,告诉司各特说,今后《爱丁堡评论》将不再遵循任何一个党的政治路线。
司各特回答说,现在谈论这些为时已晚,他早已提醒过杰弗里注意把杂志变成党派斗争的工具可能招致的后果。杰弗里声称,他对后果并不介意,但世界上有四个人是他不愿与之为敌的。司各特请他说出这几个人的名字。“譬如说,您就是一个。”“您看,这真是抬举我,我尽量使自己配得上这份恭维吧。”“这是说,您打算反对我吗?”“是的,如果值得这样做的话,我有这个打算;不过,不是反对您个人,而是反对您的政策。”“您有权发火。”“我从来不要求有不该发火而发火的权利。”
默里的杂志《每季评论》创刊于1809年初,逐渐获得了声望。司各特经常为它撰稿,十分关心它的命运,为它出谋划策,给它批评指点,吸收新的撰稿人。司各特不囿于狭隘的党派利益,很早就认识到“国务活动家的原则决定于他们是在台上执政,还是下野而成为反对派。”但是他尊重传统,因而同情托利党人;他又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因而不相信那个所谓的进步政党所允诺的救国措施。他认为,“使人们生活得幸福的艺术在于基本上让他们自行抉择。”从这个观点来看,托利党人也比辉格党人更受欢迎。但是他从来没有为了他支持的那个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他也赞赏乔治·坎宁,因为抛开别的不谈,坎宁从来不追随一个党的路线,因而在政治上是一支无法预测的力量。
坎宁对任命韦尔斯利为总司令起过作用,在哥本哈根俘虏丹麦舰队又是他一手所为。他果断而敏捷,不优柔寡断,而他的笔也像他颁给别人的佩剑一样锋利。坎宁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又是一个阴谋家;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政治家,总之,他对自己帮助创办的《每季评论》来说,是最合适的人物。
司各特所操心的不仅是《每季评论》的种种关系。1809年发生了一件于他更为重要的事情。他有一次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听说过书商(即出版商——作者注)懂得自己的商品,或者自认为是行家这种事吗?”遗憾的是当他创办自己的出版公司时,他自己也忘记了这一点。
他对康斯特布尔很不满意,于是决定搞一个同他竞争的商号,可是却让一个最不长于此道的人——印刷工人詹姆斯的兄弟约翰·巴兰坦来领导这个商号(在这件事上起作用的是他忠于朋友的天性)。约翰主管过他父亲在凯尔索开的一家百货店的成衣部,事先在伦敦一家银行里学过记账。他的领导可以归结为业务活动听其自然,而自己却热衷于打猎,同一群快乐的伙伴豪饮、作乐。这些事情自然不会有利于经营事业,所以他的父母很快就一贫如洗,只好去依靠长子詹姆斯为生,到了1806年初,约翰本人也在爱丁堡巴兰坦印刷所里谋了个办事员的差事,用他自己在记事本里记下的话来说,“为此对上帝感恩不尽,永世不忘”。
“约翰·巴兰坦公司”这家新商号(在爱丁堡汉诺威大街)是由司各特(出一半股份)和巴兰坦两兄弟(各出四分之一股份,从各种情况看,这笔钱也是司各特拿出来的,因为他们两人自己并没有资本)合伙经营的。但是,司各特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谁也没有料到“约翰·巴兰坦公司”应该叫做“瓦尔特·司各特股份公司”。
司各特起初建议康斯特布尔解除出版斯威夫特文集的合同。康斯特布尔拒绝了这个建议,表示希望他们很快就能恢复昔日的交情,于是巴兰坦公司就只好放弃司各特编的斯威夫特文集。然而1810年春天,这家公司出了第一本书,震动了所有的英语国家,打破了长诗的创纪录印数,而且使苏格兰成了旅游者的麦加,这本书就是《湖上美人》。
一年以前,司各特带着妻子和长女再次访问了他后来歌颂的地区。
按他的说法,“诗魔在我鲁钝的头脑中挣脱了锁链。”未来长诗中的诗句油然而生,而且快得他难以把它们记录下来。他对罗伯特·骚塞说,读者的口味是变幻莫测的,他并没有专门研究过投其所好的问题,但是读者的口味显然同他自己的喜爱是吻合的。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读者喜欢用诗体,尤其是用他喜爱的那种强烈刚劲的风格写的故事。“我的诗作从写字台上以最快的速度转到印刷所,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我自己有时也难以说清楚,这些诗究竟是什么含义。”他从不事先酝酿好主题再动笔,往往写到一半自己还不知道这部长诗将怎样结束,而诗作一出版,他就完全丧失了对它的兴趣。他给孩子们读约翰·克莱布的诗,却不读自己的作品。詹姆斯·巴兰坦有一次问索菲娅:“嗯,索菲娅小姐,您怎样看《湖上美人》?”“我还没有读过呢!爸爸说,读蹩脚的诗对年轻人来说是最糟糕不过的了。”当时才九岁的瓦尔特也做过类似的回答。有人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欣赏他父亲的作品。孩子想了想,回答说:“他在打猎时,常常是第一个发现兔子的人。”
司各特不喜欢故作谦虚,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并不看重自己写的那些迅速流传开去的诗句,譬如:
他一动不动地站着,准备搏杀,
眼前是数不清的长矛和盾牌。
“谁先来?水流石不转,
我就是山岩。”
司各特自己五音不全,连最简单的曲子也唱不好,而耐人寻味的是作曲家都争先恐后地为他的诗谱曲,而歌手则竞相演唱。最受欢迎的几行诗是:
士兵啊,安睡吧,战争已经结束!
忘掉那疆场上的厮杀、呼号,
在甜蜜的梦境中,
别再为伤痛而苦恼……
这部长诗对画家也产生了同样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开头的几行诗:
小鹿在山涧饮水,
一弯新月在水波中荡漾,
后来它藏进了阴影,
消逝在格伦纳特尼沉睡的林中。
画家的目光被吸引到小鹿身上。长诗出版后的100年中,画布上记录的这种高贵动物数量之多,足以饮干不止一条山涧,并把沉睡的格伦纳特尼变成鹿角之林。
诗人获得了堪称为莎士比亚式的荣誉,可是他对评论家异口同声赞扬却漠然置之。不过,他自然对从未见过的发行数感到满意,这部长诗在八个月里售出25000册,还有3000册即将发售。他的名声跨过了大西洋。费城有一位叫休·亨利·布拉肯里奇的先生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永垂不朽,因此请求司各特:“如果在您美妙无比的诗篇中能提一下我的名字,我将感到万分幸福。”看来,司各特没有找到适用于布拉肯里奇一词的韵脚。
虽然受到了普遍的赞扬,司各特对自己的长诗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巴兰坦有一次问他,和彭斯比较起来,他以为自己的天资如何?司各特回答说:“我怎么能同他相比呢?他和我有天渊之别。”不过他承认,在所有的诗歌作品中,他最喜欢读的是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间希望虚幻渺茫》。《湖上美人》的成功使他能够用实物来展示人间希望虚幻渺茫。
司各特回答说,现在谈论这些为时已晚,他早已提醒过杰弗里注意把杂志变成党派斗争的工具可能招致的后果。杰弗里声称,他对后果并不介意,但世界上有四个人是他不愿与之为敌的。司各特请他说出这几个人的名字。“譬如说,您就是一个。”“您看,这真是抬举我,我尽量使自己配得上这份恭维吧。”“这是说,您打算反对我吗?”“是的,如果值得这样做的话,我有这个打算;不过,不是反对您个人,而是反对您的政策。”“您有权发火。”“我从来不要求有不该发火而发火的权利。”
默里的杂志《每季评论》创刊于1809年初,逐渐获得了声望。司各特经常为它撰稿,十分关心它的命运,为它出谋划策,给它批评指点,吸收新的撰稿人。司各特不囿于狭隘的党派利益,很早就认识到“国务活动家的原则决定于他们是在台上执政,还是下野而成为反对派。”但是他尊重传统,因而同情托利党人;他又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因而不相信那个所谓的进步政党所允诺的救国措施。他认为,“使人们生活得幸福的艺术在于基本上让他们自行抉择。”从这个观点来看,托利党人也比辉格党人更受欢迎。但是他从来没有为了他支持的那个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他也赞赏乔治·坎宁,因为抛开别的不谈,坎宁从来不追随一个党的路线,因而在政治上是一支无法预测的力量。
坎宁对任命韦尔斯利为总司令起过作用,在哥本哈根俘虏丹麦舰队又是他一手所为。他果断而敏捷,不优柔寡断,而他的笔也像他颁给别人的佩剑一样锋利。坎宁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又是一个阴谋家;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政治家,总之,他对自己帮助创办的《每季评论》来说,是最合适的人物。
司各特所操心的不仅是《每季评论》的种种关系。1809年发生了一件于他更为重要的事情。他有一次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听说过书商(即出版商——作者注)懂得自己的商品,或者自认为是行家这种事吗?”遗憾的是当他创办自己的出版公司时,他自己也忘记了这一点。
他对康斯特布尔很不满意,于是决定搞一个同他竞争的商号,可是却让一个最不长于此道的人——印刷工人詹姆斯的兄弟约翰·巴兰坦来领导这个商号(在这件事上起作用的是他忠于朋友的天性)。约翰主管过他父亲在凯尔索开的一家百货店的成衣部,事先在伦敦一家银行里学过记账。他的领导可以归结为业务活动听其自然,而自己却热衷于打猎,同一群快乐的伙伴豪饮、作乐。这些事情自然不会有利于经营事业,所以他的父母很快就一贫如洗,只好去依靠长子詹姆斯为生,到了1806年初,约翰本人也在爱丁堡巴兰坦印刷所里谋了个办事员的差事,用他自己在记事本里记下的话来说,“为此对上帝感恩不尽,永世不忘”。
“约翰·巴兰坦公司”这家新商号(在爱丁堡汉诺威大街)是由司各特(出一半股份)和巴兰坦两兄弟(各出四分之一股份,从各种情况看,这笔钱也是司各特拿出来的,因为他们两人自己并没有资本)合伙经营的。但是,司各特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谁也没有料到“约翰·巴兰坦公司”应该叫做“瓦尔特·司各特股份公司”。
司各特起初建议康斯特布尔解除出版斯威夫特文集的合同。康斯特布尔拒绝了这个建议,表示希望他们很快就能恢复昔日的交情,于是巴兰坦公司就只好放弃司各特编的斯威夫特文集。然而1810年春天,这家公司出了第一本书,震动了所有的英语国家,打破了长诗的创纪录印数,而且使苏格兰成了旅游者的麦加,这本书就是《湖上美人》。
一年以前,司各特带着妻子和长女再次访问了他后来歌颂的地区。
按他的说法,“诗魔在我鲁钝的头脑中挣脱了锁链。”未来长诗中的诗句油然而生,而且快得他难以把它们记录下来。他对罗伯特·骚塞说,读者的口味是变幻莫测的,他并没有专门研究过投其所好的问题,但是读者的口味显然同他自己的喜爱是吻合的。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读者喜欢用诗体,尤其是用他喜爱的那种强烈刚劲的风格写的故事。“我的诗作从写字台上以最快的速度转到印刷所,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我自己有时也难以说清楚,这些诗究竟是什么含义。”他从不事先酝酿好主题再动笔,往往写到一半自己还不知道这部长诗将怎样结束,而诗作一出版,他就完全丧失了对它的兴趣。他给孩子们读约翰·克莱布的诗,却不读自己的作品。詹姆斯·巴兰坦有一次问索菲娅:“嗯,索菲娅小姐,您怎样看《湖上美人》?”“我还没有读过呢!爸爸说,读蹩脚的诗对年轻人来说是最糟糕不过的了。”当时才九岁的瓦尔特也做过类似的回答。有人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欣赏他父亲的作品。孩子想了想,回答说:“他在打猎时,常常是第一个发现兔子的人。”
司各特不喜欢故作谦虚,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并不看重自己写的那些迅速流传开去的诗句,譬如:
他一动不动地站着,准备搏杀,
眼前是数不清的长矛和盾牌。
“谁先来?水流石不转,
我就是山岩。”
司各特自己五音不全,连最简单的曲子也唱不好,而耐人寻味的是作曲家都争先恐后地为他的诗谱曲,而歌手则竞相演唱。最受欢迎的几行诗是:
士兵啊,安睡吧,战争已经结束!
忘掉那疆场上的厮杀、呼号,
在甜蜜的梦境中,
别再为伤痛而苦恼……
这部长诗对画家也产生了同样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开头的几行诗:
小鹿在山涧饮水,
一弯新月在水波中荡漾,
后来它藏进了阴影,
消逝在格伦纳特尼沉睡的林中。
画家的目光被吸引到小鹿身上。长诗出版后的100年中,画布上记录的这种高贵动物数量之多,足以饮干不止一条山涧,并把沉睡的格伦纳特尼变成鹿角之林。
诗人获得了堪称为莎士比亚式的荣誉,可是他对评论家异口同声赞扬却漠然置之。不过,他自然对从未见过的发行数感到满意,这部长诗在八个月里售出25000册,还有3000册即将发售。他的名声跨过了大西洋。费城有一位叫休·亨利·布拉肯里奇的先生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永垂不朽,因此请求司各特:“如果在您美妙无比的诗篇中能提一下我的名字,我将感到万分幸福。”看来,司各特没有找到适用于布拉肯里奇一词的韵脚。
虽然受到了普遍的赞扬,司各特对自己的长诗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巴兰坦有一次问他,和彭斯比较起来,他以为自己的天资如何?司各特回答说:“我怎么能同他相比呢?他和我有天渊之别。”不过他承认,在所有的诗歌作品中,他最喜欢读的是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间希望虚幻渺茫》。《湖上美人》的成功使他能够用实物来展示人间希望虚幻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