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俗以程朱为宗"(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①朱熹说:"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②左宗棠则把性与道联系起来,提出"性受于天","道可见性,而性不外道"的主张,同程朱理学的"性即理"的论述并无二致。他说:
"性皆受于天。天无私于圣,降衷之所以有恒;圣不必求寄于天,率性之所以明道。……是人离性以求性,而性不存;圣本性以求性,而性无不存也,则存存之说也。而性功至矣,而道义出矣。盖性居夫道之先,道可见性,而性不外道。即见道,即见性,见道见性,即见易也。操修在一己,夫固有恃原而往者焉。性为义之本,义以成性,而性先有义。即见义,即见性,见义见性,即见易也。"③无论是左宗棠的性即道,还是程朱的性即理,都是把"道"或"理"作为"性"的本质来看待的。程朱即认为道、理、太极三名一实,均指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并对道赋予理学的道德准则,左宗棠论证"道可见性,而性不外道"的目的显然是要求在谈论人的本质这个"性"的概念时,要服从于封建统治这个"道"的规范。第四,"涵养须用敬"。
涵养,指人的身心道德方面的修养。程朱学派在论述作人之道方面,强调要"用敬"来达到致圣的目的。程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①意思是说人在身心道德修养方面要"持敬",在读书方面要穷理而致知。左宗棠在道德行为的修养方面,多次引用程颐"涵养须用敬"的话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
宗棠自维气质粗驳,动逾闲则,年来颇思力为克治,冀少变化其旧。然而,消融不尽,乖戾时形,即或稍有觉察,旋自宽假,病根蟠固愈深,随处辄见。寻思致此之由,觉先儒"涵养须用敬"五字真是对症之药。现已深自刻励,严为课程,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②
左宗棠在教导儿子读书写字时说:"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即如写字,下笔时要如何详审方免谬误。""程子作字最详审,云'此即是敬',是一艺之微亦未可忽也。潦草即是不敬,虽小节必宜慎之。"③"儿志在读书,吾所深喜,然程予以玩物丧志为嗜书不知要者戒,亦所当知。"①第五,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是关于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或功利关系问题的讨论。孔子提出"义然后取"和"见利思义"②的命题,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达到了辩证的统一。然而,董仲舒却对孔子义利观的本义予以篡改,宣扬"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④二程和朱熹更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二程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人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⑤朱熹说:"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君子只理会义,下一截利处更不理会。""小人只理会下一截利,更不理会上一截义。盖是君子之心,虚明洞彻,见得义分明。"⑥
那么,本书传主是怎样样看待义利之辨的呢?左宗棠在青壮年居家时期曾写过一篇《名利说》,对名与利的关系及利义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
"天下员顶方趾之民无算数,要其归有二,日名也,利也。人率知之,能言之。然试察其志之所分与其途之所自,合则亦日利而已矣,乌有所谓名者哉!名有三,日道德之名,文章之名,一艺一伎之名。古人吾弗能知,吾思夫今人之于名。以道德名者,人因其道德而名之乎?抑己因其名而道德者也?或市于朝,或市于野,归于厚实已矣。以文章名者,亭林顾氏所谓巧言令色人哉?负盛名招摇下天,屈吾身以适他人之耳目,期得其直焉,不赢则又顾而之它尔。以一艺一伎名者,其名细,今之君子不欲居,然亦百工之事也。吾益人而不厉乎人,尽吾力食吾功焉,斯亦可矣。顾伎庸术劣,抑人炫己以求自利者又何比比也!徇私灭公,适己自便,此皆宋儒谢氏所谓小人儒者也,利也。夫恒情所谓求利者有其具,农之畔,工之器,商贾之肆,此以其财与力易之者也。此之所谓求利者亦有其具,不以其财,不以其力,以其廉耻易之而已。诗日:"不素餐兮","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古人盖以为诧矣,今何以恬然若无足深诧,且相与睨而艳之,恤恤乎恐彼之不如耶?廉耻之道衰,嗜利之心竞。意其弊必有受之者,而非斯人之谓哉?"
从这篇《名利说》的内容分析,左宗棠对待名与利的基本看法有三点:其一,他对天下趋利忘义的社会现象深为担扰,试图以宋儒的理论去辨析义与利的关系。他认为天下虽有名和利两个概念,但根本的一个便是利字,为名也是为利,名与利"合则亦曰利","乌有所谓名者哉"。如那些以道德为名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美德才得到名,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了名便有好的道德,他们不过是"或市于朝,或市于野",取得有道德之名完全是为了利。以文章名者同样以其"盛名招摇天下",目的还是为了利。他们"徇私灭公,适己自便"都是嗜利忘义,他们都是来儒所说的"小人儒者也"。因此,左宗棠所担心的是"廉耻之道丧,嗜利之心竞",只好搬出宋儒的"圣人以义为利"的古时丹。其二,左宗棠固然承袭朱熹之说认为一艺一伎之名"今之君子不欲居",但重要的是,左宗棠对从事一艺一伎为业之人通过"尽吾力食功"表示赞赏,表明他对从事劳动所取得的名和利都是认可的。他指出"农之畔,工之器,商贾之肆,此以其财与力易之者"。他的这种名利观有利于农、工、商的发展。其三,左宗棠对于那些"不以其财,不以其利,以其廉耻易之"的求利者给予批评,并引用《诗经·伐檀》中的名言,指责不劳而获者采取卑劣的手段所得到的利。这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观点十分吻合。
当然,左宗棠在义利辨中不能不深深烙下以程朱为宗的痕迹,他在为官期间触及到义与名利的问题时,仍旧从程朱理学寻求理论依据。他说:
"程子云:"一命之士,存心利物,于世必有所济。"不佞窃取此意,亦谓:"一命之士,存心报国,于国必有所济。"唯存心为一已之私者无取焉。一己之私谓何?名也,利也。心在名利,则为私之念多,为公之念少;为私之念重,为公之念轻,天下将何赖焉?"
经过左宗棠的发挥,他把义升华到"存心报国"的高度来认识,这就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了。需要指出的是,左宗棠在义利之辨中,所反对的"利"是指那些以道德之名、文章之名取利的人,还有那些伎庸术劣抑人炫己以求自利者,以及那些不以其财和力而以其廉耻取利的人,这些人一心追逐名利,自然"为私之念多,为公之念少",如此嗜利可以说是见利忘义。反而左宗棠对一艺一伎为名者以尽其力、食其功利的做法表示赞同。因此,不能把左宗棠完全说成是一个反对谈利的人。
左宗棠把名和利作为两个同一性质的概念加以论述,名和利的归结点为"合则亦曰利"。以往一些论者在关于左宗棠名利说中常常把"名"与"义"作为相同的概念来论述,认为"名"与"利"的关系即"义"与"利"的关系,这是不妥的。
从左宗棠的义利之辨来看,左宗棠指责的"名"与"利"是自私自利的利,是见私利而忘大义的利,这种利是不可取的。而对于可取的利,即在本书关于其经济思想一章中所论述的兴农业之利,振兴工商之利,挽回洋人夺去之利,等等,左宗棠则是大力提倡的。
①《南菁书院题额跋尾》,《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94、295页。
②《〈马征君遗集〉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51页。
③《陶文毅公节书冯定远〈杂录〉跋后》,《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8页。
④《〈马征君遗集〉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51页。
⑤《创设正谊堂书局告示》,《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50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第382-38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阎韬:《孔子与儒家》,第7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③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第2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吉惠等主编:《中国儒学史》,第549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①《〈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4、5页。
②由于朱熹的父亲曾读书于安徽歙县的紫阳山,朱熹居住于福建崇安时题名书房为"紫阳书室",朱熹因此被学界奉为紫阳先生,其学派为紫阳学派。
③[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8页。
④《〈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8页。
①《〈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1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③《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六。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35页。
⑤[清]夏炘:《景紫堂集·自订年谱》。
①[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20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创设正谊堂书局告示》.《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50页。
③《正谊书局章程》,《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50页。
①《福州正谊书院》,《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71页。
②《福州正谊书院》,《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71页。
③洛学力北宋程颢、程颐创立的理学学派。因二程长期在河南洛阳讲学而得名。
④[宋]杨时:《杨龟山集》,卷五。
⑤《泾阳绅士姚德禀捐建泾千学舍请书匾额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55页。
①《岷州吕牧恕禀请颁发书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94-295页。②《黜异端以崇正学示》,《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68-571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边书》,卷二。
②[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
③[宋]朱熹:《朱文公集》,卷七八。
④[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
⑤《答吴南屏》,《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二八。
①《会试文·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17页。
②[宋]程颢、程颐:《粹言》,卷二。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五。
④[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
⑤[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
①《与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页二九。
②《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四三。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二二。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③《会试文·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18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
③《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32页。
①《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65页。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述而》。
④《汉书·董仲舒传》。
⑤[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一六。
⑥[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七、五一。
①《名利说》,《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3-244页。
①《光禄寺典簿陈彝爵禀由山西取道赴辕听候差遣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02页。
"性皆受于天。天无私于圣,降衷之所以有恒;圣不必求寄于天,率性之所以明道。……是人离性以求性,而性不存;圣本性以求性,而性无不存也,则存存之说也。而性功至矣,而道义出矣。盖性居夫道之先,道可见性,而性不外道。即见道,即见性,见道见性,即见易也。操修在一己,夫固有恃原而往者焉。性为义之本,义以成性,而性先有义。即见义,即见性,见义见性,即见易也。"③无论是左宗棠的性即道,还是程朱的性即理,都是把"道"或"理"作为"性"的本质来看待的。程朱即认为道、理、太极三名一实,均指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并对道赋予理学的道德准则,左宗棠论证"道可见性,而性不外道"的目的显然是要求在谈论人的本质这个"性"的概念时,要服从于封建统治这个"道"的规范。第四,"涵养须用敬"。
涵养,指人的身心道德方面的修养。程朱学派在论述作人之道方面,强调要"用敬"来达到致圣的目的。程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①意思是说人在身心道德修养方面要"持敬",在读书方面要穷理而致知。左宗棠在道德行为的修养方面,多次引用程颐"涵养须用敬"的话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
宗棠自维气质粗驳,动逾闲则,年来颇思力为克治,冀少变化其旧。然而,消融不尽,乖戾时形,即或稍有觉察,旋自宽假,病根蟠固愈深,随处辄见。寻思致此之由,觉先儒"涵养须用敬"五字真是对症之药。现已深自刻励,严为课程,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②
左宗棠在教导儿子读书写字时说:"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即如写字,下笔时要如何详审方免谬误。""程子作字最详审,云'此即是敬',是一艺之微亦未可忽也。潦草即是不敬,虽小节必宜慎之。"③"儿志在读书,吾所深喜,然程予以玩物丧志为嗜书不知要者戒,亦所当知。"①第五,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是关于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或功利关系问题的讨论。孔子提出"义然后取"和"见利思义"②的命题,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达到了辩证的统一。然而,董仲舒却对孔子义利观的本义予以篡改,宣扬"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④二程和朱熹更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二程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人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⑤朱熹说:"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君子只理会义,下一截利处更不理会。""小人只理会下一截利,更不理会上一截义。盖是君子之心,虚明洞彻,见得义分明。"⑥
那么,本书传主是怎样样看待义利之辨的呢?左宗棠在青壮年居家时期曾写过一篇《名利说》,对名与利的关系及利义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
"天下员顶方趾之民无算数,要其归有二,日名也,利也。人率知之,能言之。然试察其志之所分与其途之所自,合则亦日利而已矣,乌有所谓名者哉!名有三,日道德之名,文章之名,一艺一伎之名。古人吾弗能知,吾思夫今人之于名。以道德名者,人因其道德而名之乎?抑己因其名而道德者也?或市于朝,或市于野,归于厚实已矣。以文章名者,亭林顾氏所谓巧言令色人哉?负盛名招摇下天,屈吾身以适他人之耳目,期得其直焉,不赢则又顾而之它尔。以一艺一伎名者,其名细,今之君子不欲居,然亦百工之事也。吾益人而不厉乎人,尽吾力食吾功焉,斯亦可矣。顾伎庸术劣,抑人炫己以求自利者又何比比也!徇私灭公,适己自便,此皆宋儒谢氏所谓小人儒者也,利也。夫恒情所谓求利者有其具,农之畔,工之器,商贾之肆,此以其财与力易之者也。此之所谓求利者亦有其具,不以其财,不以其力,以其廉耻易之而已。诗日:"不素餐兮","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古人盖以为诧矣,今何以恬然若无足深诧,且相与睨而艳之,恤恤乎恐彼之不如耶?廉耻之道衰,嗜利之心竞。意其弊必有受之者,而非斯人之谓哉?"
从这篇《名利说》的内容分析,左宗棠对待名与利的基本看法有三点:其一,他对天下趋利忘义的社会现象深为担扰,试图以宋儒的理论去辨析义与利的关系。他认为天下虽有名和利两个概念,但根本的一个便是利字,为名也是为利,名与利"合则亦曰利","乌有所谓名者哉"。如那些以道德为名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美德才得到名,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了名便有好的道德,他们不过是"或市于朝,或市于野",取得有道德之名完全是为了利。以文章名者同样以其"盛名招摇天下",目的还是为了利。他们"徇私灭公,适己自便"都是嗜利忘义,他们都是来儒所说的"小人儒者也"。因此,左宗棠所担心的是"廉耻之道丧,嗜利之心竞",只好搬出宋儒的"圣人以义为利"的古时丹。其二,左宗棠固然承袭朱熹之说认为一艺一伎之名"今之君子不欲居",但重要的是,左宗棠对从事一艺一伎为业之人通过"尽吾力食功"表示赞赏,表明他对从事劳动所取得的名和利都是认可的。他指出"农之畔,工之器,商贾之肆,此以其财与力易之者"。他的这种名利观有利于农、工、商的发展。其三,左宗棠对于那些"不以其财,不以其利,以其廉耻易之"的求利者给予批评,并引用《诗经·伐檀》中的名言,指责不劳而获者采取卑劣的手段所得到的利。这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观点十分吻合。
当然,左宗棠在义利辨中不能不深深烙下以程朱为宗的痕迹,他在为官期间触及到义与名利的问题时,仍旧从程朱理学寻求理论依据。他说:
"程子云:"一命之士,存心利物,于世必有所济。"不佞窃取此意,亦谓:"一命之士,存心报国,于国必有所济。"唯存心为一已之私者无取焉。一己之私谓何?名也,利也。心在名利,则为私之念多,为公之念少;为私之念重,为公之念轻,天下将何赖焉?"
经过左宗棠的发挥,他把义升华到"存心报国"的高度来认识,这就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了。需要指出的是,左宗棠在义利之辨中,所反对的"利"是指那些以道德之名、文章之名取利的人,还有那些伎庸术劣抑人炫己以求自利者,以及那些不以其财和力而以其廉耻取利的人,这些人一心追逐名利,自然"为私之念多,为公之念少",如此嗜利可以说是见利忘义。反而左宗棠对一艺一伎为名者以尽其力、食其功利的做法表示赞同。因此,不能把左宗棠完全说成是一个反对谈利的人。
左宗棠把名和利作为两个同一性质的概念加以论述,名和利的归结点为"合则亦曰利"。以往一些论者在关于左宗棠名利说中常常把"名"与"义"作为相同的概念来论述,认为"名"与"利"的关系即"义"与"利"的关系,这是不妥的。
从左宗棠的义利之辨来看,左宗棠指责的"名"与"利"是自私自利的利,是见私利而忘大义的利,这种利是不可取的。而对于可取的利,即在本书关于其经济思想一章中所论述的兴农业之利,振兴工商之利,挽回洋人夺去之利,等等,左宗棠则是大力提倡的。
①《南菁书院题额跋尾》,《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94、295页。
②《〈马征君遗集〉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51页。
③《陶文毅公节书冯定远〈杂录〉跋后》,《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8页。
④《〈马征君遗集〉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51页。
⑤《创设正谊堂书局告示》,《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50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第382-38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阎韬:《孔子与儒家》,第7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③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第2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吉惠等主编:《中国儒学史》,第549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①《〈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4、5页。
②由于朱熹的父亲曾读书于安徽歙县的紫阳山,朱熹居住于福建崇安时题名书房为"紫阳书室",朱熹因此被学界奉为紫阳先生,其学派为紫阳学派。
③[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8页。
④《〈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8页。
①《〈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1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③《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六。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35页。
⑤[清]夏炘:《景紫堂集·自订年谱》。
①[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20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创设正谊堂书局告示》.《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50页。
③《正谊书局章程》,《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50页。
①《福州正谊书院》,《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71页。
②《福州正谊书院》,《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71页。
③洛学力北宋程颢、程颐创立的理学学派。因二程长期在河南洛阳讲学而得名。
④[宋]杨时:《杨龟山集》,卷五。
⑤《泾阳绅士姚德禀捐建泾千学舍请书匾额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55页。
①《岷州吕牧恕禀请颁发书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94-295页。②《黜异端以崇正学示》,《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68-571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边书》,卷二。
②[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
③[宋]朱熹:《朱文公集》,卷七八。
④[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
⑤《答吴南屏》,《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二八。
①《会试文·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17页。
②[宋]程颢、程颐:《粹言》,卷二。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五。
④[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
⑤[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
①《与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页二九。
②《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四三。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二二。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③《会试文·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18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②《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
③《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32页。
①《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65页。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述而》。
④《汉书·董仲舒传》。
⑤[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一六。
⑥[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七、五一。
①《名利说》,《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3-244页。
①《光禄寺典簿陈彝爵禀由山西取道赴辕听候差遣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