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章节目录 > 第二节"尽南洋大臣之职"

第二节"尽南洋大臣之职"(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不得已为赴滇粤边界之请,先令王朗青方伯(按指王德榜)于回籍之便挑募广勇乡兵数营,一面径赴刘永福处察看军情、地势。弟再率新募各营接踵前进,一往图之,为西南数十百年之计,以尽南洋大臣之职。未知朝廷许我否耳。"③七月,左宗棠专折向清廷陈述南洋应办边务机宜。他指出,法人脱利古"始则欲以西贡为屯兵之所,继则扬言进规广东矣"。对此不能在谈判中示弱。"我愈俯则彼愈抑,我愈退则彼愈进","法人得陇望蜀,滇、黔、广西边患愈迫。中国吁食方勤,未敢置之不理。臣任重南洋,兼管七省海口,尤属义无可辞。"尽管左宗棠对李鸿章不愿赴两广"多责备之词",他欲"反而求之",即希望清廷能派自己去"督办越南事宜",但"朝命未临"又使他不能实现这个愿望。于是,左宗棠请求"由南洋出师,助滇越边防",计划"于巡勘崇宝海防后,率新募各营回湘继进,以赴戎机"。①然而,清廷并没有同意左宗棠奔赴抗法前线的要求,以"滇粤边界,均有重兵"为由,令左宗棠继续留任两江。

    从左宗棠的上述言论来看,他是一反李鸿章之所为,甘愿冒死命请缨前往抗法前线,"以赴戎机"。尽管未能如愿,但其抗击法国侵略的决心则是始终不渝的。尤其是他对刘永福领导黑旗军抗法斗争的肯定,回击了李鸿章把刘永福称作"土寇伎俩"②的说法。他派王德榜携军火至云南,并在广东、湖南一带募兵,确为增强抗法前线的军事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光绪九年秋冬之交,王德榜募军十营,被左宗棠命名为"格靖定边军"。左宗棠调派提督陈广顺等富于作战经验的将领充实该军,并解去饷银十万余两和军火物资。随后,左宗棠令王德榜率领该军驰赴广西。该军在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左宗棠是称得上恪尽南洋大臣职守的。

    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83年12月11日),法国侵略军在孤拔的指挥下,向驻扎在越南山西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正式挑起了中法战争。十六日,法军攻占山西。光绪十年二月二十五日(1884年3月12日),法军新任统帅米尔又率军占领北宁。

    山西、北宁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大为震惊。慈禧太后把责任全部推给与她有权力之争的奕诉。经与奕䜣策划,于三月十二日(4月8日)下令革除以奕䜣为首的五名军机大臣的职务。任命以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军机大臣的新的军机处成员,命令由庆亲王奕䜣主持总理衙门,并于次日宣布"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䜣商办"①,奕䜣从此控制了军机处。此为颇有影响的"甲申政局之变"。然而,清朝统治中枢的这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并没有给中法战争带来什么转机,新的军机处对外实行的仍是妥协方针。因此,时人有"易中驷以驽产,代芦服以柴胡"②之说。与奕诉关系甚密的李鸿章不但未受到这次政局之变的牵连,反而弹劾他有六可杀之罪的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却被清廷加以"莠言乱政"的罪名被革了职。李鸿章攀附上奕䜣,不久即有"在内醇亲王主之,在外李鸿章主之"③的传言。

    接着,李鸿章于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4月)在法国政府抛出的议和骗局引诱下,向清廷提出"随机因应,早图收束"的建议。清廷旋命他"竭诚筹办,总期中法邦交从此益固;法越之事,由此而定"。④四月十六日(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该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承认法国有权保护越南;将驻越清军调回边境;法商可以从越南向中国自由运销货物。这显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左宗棠于光绪九年七月上奏请求督师"以赴戎机"的愿望未能实现后,十月因目疾加剧恳请开缺回籍调治,清廷准假两个月。而他鉴于两江海防仍需他"力疾料理",便带病在"赏假以后于海防、水利、盐务各要件"继续加紧布署。左宗棠本想通过"延医多方调治,期得早日痊可,届时即行奏明销假,以副余年图报之忱。无如年老气血衰惫,病根已深,未见速效。见在所最苦者,右目因流汁过多,受伤益甚,检校文书万分吃力,稍一搁置,隔日即成堆垛,勉强判阅,下笔不能成字",不得已于光绪十年正月再次请求准假,以免"贻误要公"。①清廷勉如所请,又赏假四个月。左宗棠奏荐安徽巡抚裕禄、漕运总督杨昌浚、前两广总督曾国荃自代。清廷决定由曾国荃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同时,清廷以"左宗棠劳勤懋著,朝廷倚任方殷,当此时局艰难,尤赖二三勋旧之臣竭诚干济"为由,希望左宗棠"早日就痊,出膺重寄"。三月十三日(4月8日),左宗棠向"兼程莅任"抵达南京的曾国荃交卸两江总督篆务。

    左宗棠虽自正月十八日起因目疾加重续行休假四个月,但他并没有安心回籍休养,而是仍留在南京布署江海防务并关注着前线战局的变化。特别是在"频阅越南电报文牍",得知"北宁失守,兴化相继沦陷",法国提督又"带兵船八号分驶福建、江南、天津,横行无忌"①的情况后,遂于四月初二日上奏请求提前销假。四月初九日(5月3日),清廷下令召左宗棠这位"素著公忠,不辞劳瘁"的老臣进京"陛见"。

    左宗棠对滇、粤边防的局势作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于四月十七日上奏指出:"法人既攻北宁、兴化,兵端已开,滇、粤藩篱尽撤,边防之不可不急谋增黾也明矣。滇、粤溃败各营,不足复用,所恃者仅王德榜楚军八营,而分扼镇南关、谅山两处,要区兵分力单,能守而不能进,坐失事机。自应增调一军为后劲之师,俾王德榜得一意驰驱,免虞后患。庶足绥藩服而伸天讨,收已失之人心,戢异族之凶焰。"因此,他建议由前任浙江提督黄少春在湖南"挑选弁兵五营,驰赴广西镇南关外,为王德榜策应之师。并饬预选臣旧部之散处本籍者,编为数营,名之臣军,营务处营率之同征,以厚其势。如蒙俞旨允行,是黄少春此行,于王德榜为后劲,于臣为前驱,似与时局较为有益。"②左宗棠仍抱有率军前往滇、粤抗法前线的愿望。

    左宗棠呈递拟令黄少春募兵策应滇、粤边防的奏折这一天,正与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同日。这两个同被清廷所倚注的"中兴名臣",一个在积极请战,另一个却在妥协求和,孰高孰低,自不待言!

    也缘于李鸿章的妥协求和得到清廷认可的因素,本来在对待法国侵略的态度上已摇摆不定的清政府此刻更加动摇,所以未采纳左宗棠的主张,并阻止由黄少春募兵增援滇、粤边境。

    四月二十一日(5月15日),左宗棠离开南京趋往北京。行途之中,他细心研读了李鸿章与福禄诺在天津议订的《简明条约》五条,并于"途间细思中、法议和,上关国家大计,有不能无疑者,应即条陈所见,聊效一得之愚"。于是,他写下了《时务说帖》。在这篇说帖中,左宗棠不仅回顾了他总督两江,"时逾两载,所创举者,增制船炮、兴办水利、增复盐引为三大宗"的治绩,而且反复阐述了对付法国侵略"非决计议战不可"、"议和之应从缓"的鲜明见解,进一步表示了他愿"亲往视师",誓与法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他说:

    "宗棠今春有增灶之请,意在令黄少春纠集旧部,添造水师船只,会同王德榜札饬刘永福挑选熟习海战弁丁,为其管带驾驶,冀收桑榆之效。偿蒙俞允,宗棠亲往视师。窃自揣衰庸无似,然督师有年,旧部健将尚多,可当丑虏。揆时度势,尚有可为,冀收安南仍列藩封而后己。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此一劳永逸之策也。"

    左宗棠希望能通过这篇说帖打动清廷,赢得支持,以根本扭转中法战争的不利局面。他正是怀抱着这样的心境奔向京城的。

    ①《并案查阅江苏营伍先闻江北各营分别举劾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九,页一至二。

    ②[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394页。

    ①《与周荇农阁学》,《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二七。

    ②《答彭雪琴》,《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三至四。

    ①《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六至三八。

    ①[清]李鸿章:《复张蒉斋署副宪》,《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页四三。

    ②[清]李鸿章:《论海防兵单未轻言战事》,《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一四,页一○。③《与孝宽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1页。

    ④《与孝宽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1页。

    ①《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九。

    ②《与周荇农阁学》,《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九。

    ①《出省勘收水利工程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一二。

    ②《校阅渔团回省日期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一,页四二。

    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四三。

    ②《答两广总督张振轩制军》,《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四四。

    ③《答杨石泉漕督》,《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二六,页四五至四六。

    ①《敬筹南洋应办边务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一,页一四至一七。

    ②《复张蒉斋署副宪》,《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页三七。

    ①[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第1677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吴语亭编注:《越缦堂国事日记》,第6册,第3062页。

    ③[清]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二,页三。

    ④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第18、22页,1932-1933年排印本。

    ①《假期届满目疾未痊仍恳开缺回籍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二,页一至二。

    ①《目疾稍愈遵旨销假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二,页四二。

    ②《筹布滇粤边防拟令黄少春募兵策应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二,页四三至四四。

    ①《时务说贴》,《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77-579页。